2017年《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总目次

2017-03-28 23:12:58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探析研究

2017年《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总目次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

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对“青马工程”的启示

徐 敏 任真真 王泰然(1·1)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

赵 雪(1·4)

“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探析

赵瑞杰(1·7)

意识形态视域下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探析

杨荣刚(3·1)

红色文化:大学文化的精神因子——读迟海波教授《大学文化自觉的现实追寻》

孙万代(3·5)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实困境与模式探索

崔 燕(5·1)

多民族视域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

丁红岩(5·4)

社会发展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创新培育

刘 双(7·1)

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

单炜鸿(7·6)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党风廉政教育探析

赵瑞杰(7·10)

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以长春师范大学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学会为例

孙万代(9·1)

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审美素养

彭美贵(9·6)

学员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中的角色定位

马金玉 杨亚庚(9·12)

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对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启示

王 颖 王延东(11·1)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与培养路径探析

刘冰倩 王衍哉 樊 佩 朱明仕(11·4)

《昭明文选》研究

《文选》编纂研究述略

邸宏香(3·7)

萧统与刘勰关系刍议

马朝阳(3·10)

萧统把《圣主得贤臣颂》归为“颂”体的考论

王雅婷 董宏钰(3·15)

哲学研究

关于马克思理论当代意义的思考

王 淼 胡文强(1·9)

后常规科学视阈下气候科学不确定性研究

王 娜(1·11)

老子思想中的女性色彩与女性自我价值的确立

刘 捷(1·14)

荀子生态智慧浅探

赵利华 赵原宏(1·17)

墨子“兼爱”思想与当代人际关系建构

牛小侠 简博闻(3·19)

《墨子》的人性论与政治伦理思想

吴 涛(3·23)

论近代自然观从形而上学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

梅晓光(3·26)

有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批判

韩秋红 郝利芳 王宇飞(3·29)

女权社会主义对我国现代女性的影响

王 敏 梁玉春(3·34)

“苏格拉底之死”的政治哲学分析

郑 超 冉光芬(5·8)

梁漱溟直觉主义认识论探微

樊志辉 张灵馨(5·11)

孔子“攻乎异端”与言论自由——与刘强先生商榷

陈延嘉(7·12)

论尼采的“强力意志”说

于辛瑞(7·16)

生命触及世界:亨利·柏格森生命哲学要素浅析

李 龙 沈喆铭(7·18)

禅法智慧与人格和谐及其对大学生教育的价值

陈 燕(7·21)

消费社会语境下“90后”大学生对红色的情感体验探析

李 理 胡杏子(7·24)

中西方伦理文化的异同及延伸趋向

张 欧(11·8)

孔子的学习观及其启示

梁君春 姜旭之 胡 硕(11·1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王慧媛 关 雪 李 妍(11·13)

社会学研究

精准扶贫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易地搬迁的必要性探究

郑 夏(7·89)

“全面二孩”政策下中国职业女性生育困境原因分析——基于女性经济学视角

苏雪萍(7·92)

试论日本社会的亲情观

张忠锋(9·14)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论析

宫黎明(9·17)

政治学研究

“赶考”精神与当前反腐败工作之关系研究

庞 博(1·20)

我国跨域公共危机治理碎片化问题思考——基于整体性治理视角

赵晨光(1·25)

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林小芸(1·29)

以区域化党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以上海市松江区为例

郭 玮(1·33)

文化视域下的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

张 铎(1·37)

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进入公共领域

宋芳明(3·37)

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理论的特征与启示

王 伟(3·41)

建国初期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工作的回顾与启示

代天喜(5·14)

对新形势下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思考

王丽平(5·17)

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

郝海洪 朱宗友(7·29)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实现途径

蔡小葵 王仕民(7·32)

族际交往中多民族的发展融合

高成海 郭田甜(7·37)

论我国残疾人辅助性就业

包学雄 肖 静(7·40)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研究状况述论

金龙云(7·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政府服务精神的实践路径

王洪杰(9·21)

东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吴萍萍(9·26)

我国警务人员的自我发展现状研究

程洋洋 石 斌(9·30)

从共享发展视角论提升国民幸福感

李 杰(9·33)

论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展要走出的误区

邹庆华(11·19)

完善民办高校党组织功能定位和工作机制的实践研究

吕海升 郭邦圣(11·21)

德、美、英三国道德教育对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周翔宇(11·23)

新时期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

曾 蓉(11·25)

法学研究

引入公益诉讼助推防范电信诈骗初探

蒋晓云(1·40)

IPTV“回看”模式的著作权侵权认定

吴 磊(1·43)

关于我国网络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思考

迪力努尔·阿力木(1·46)

完善口供证据两大法律规则再思考

张蓓蓓 孙宝华(1·50)

中外庭审口供认证制度比较研究

刘深深(1·53)

防范律师执业风险 深化律师制度改革

李 进(1·57)

农业众筹法律风险防范研究

聂 玲 余增辉(3·44)

浅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郭嘉豪(3·48)

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探析

陈雪琴(5·19)

新农业政策影响下农地流转的法律完善

孙西汀(5·22)

我国破产财产制度的法律检视与法制进路

龚柳青(5·25)

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民法保护探究

阿米娜·斯依提(5·30)

对象错误处理原则的刑法反思

刘德法 张 奥(5·34)

论网警巡查执法的法律规制

赵 凯(5·37)

论刑事案件中民意的形成与作用

陈玉峰(7·47)

司法改革背景下的刑事速裁程序研究

李 玲(7·50)

涉网络犯罪相关行为刑法规制探究

李 霞(7·53)

反保险欺诈相关问题研究

袁 圆(7·56)

个体工商户制度归属刍议

李 伟 刘 丽(7·61)

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刘敏敏(7·64)

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中妇女权益的法律保护

刘淑波 刘 艺(7·67)

法益论视角下身份犯古今立法研判

李文超(7·70)

我国依法治村的现状及完善路径探析

韩 丹(7·73)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事法律保护

韩晓恩(9·35)

图形用户界面法律保护问题与对策

杨 勤(9·38)

论反收购中目标公司董事的注意义务

于 群 张春丽(11·27)

恶意好评致使网店被降权处理的刑法探讨

徐 腾(11·31)

行政事实行为法律性质研究

罗丹丹 孙凌晨(11·34)

经济学研究

“互联网+”与农业经济发展对接的有效措施探究

许 艳(1·61)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的机理研究

王光跃 冯春林(1·65)

国有企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多维效用分析

翟文华(3·52)

论零售商向零售制造商的市场角色转变

刘 琛 刘默涵(3·55)

“互联网+”旅游景区微信营销效果研究

饶晓娟(5·41)

企业知识型员工薪酬激励机制构建策略探析

侯 淼(5·44)

小城镇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

吴芍炎 刘 烨(7·76)

论社会养老保险与养老服务协同机制的意义

杨 娣(7·79)

农村互助金融组织运营机制优化研究

蒋天虹(7·82)

新农村建设资金审计问题分析

俞清金 翁东东(7·86)

基于场景技术的OTO营销组合研究

汝子报(9·41)

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养老服务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李金霞(9·44)

关于近代西方世界兴起原因的研究综述——由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展开

赵 朝 贾思进(11·37)

供应链核心企业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

边卫军(11·41)

我国普通家庭投资理财策略分析

王景文 姜亚洁(11·44)

粉丝经济下“小鲜肉”对影视产品的营销价值分析

韩国玲 金丽娜(11·46)

历史学研究

明清时期的黄河水患与应对策略

陈冬仿(1·68)

雍正朝平青海之役中的“毁寺杀僧”事件再探

王 航(1·72)

试论性别视角下清末民初旗人女性群体——以外火器营为例

曹昊哲 吕 萍(1·76)

1928年吉林人民反对日本修筑吉会铁路的斗争

佟银霞(1·80)

1928—1945年蒋介石与龙云关系探微

白 路(1·83)

日英在1935年中国币制改革问题上的对立——从棉业竞争角度的观察

王小欧(1·86)

《美亚》事件探析

丁春砚 毕元辉(1·89)

南齐宗室所任尚书省诸职探析

刘 贺 薛海波(3·58)

中华书局本《唐鉴》勘误

高 莹 姜维东(3·6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上海市临时参议会管窥

刘宝军(3·65)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救助华侨运动

胡 君 李 飞(3·69)

浅论先秦至隋唐时期满族族源及分布

徐琳琳 李 辉(5·47)

辽代春捺钵研究综述

季 言 姜维公(5·51)

晋商与明清时期万里茶路的变迁

王金玉 韩梦丽(5·55)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募捐政策研究

付文武(5·60)

周代郊天祀典中文王、武王配享制度探赜

原 昊 汪 楠(7·95)

《尚书》与春秋体系的德、礼思想对比研究

魏雪涛 李德山(7·99)

伪满新京高等教育探究

李慧娟 李 洁(7·104)

清代民间罚戏研究回顾

程石磊(9·47)

西安事变后的“二二事件”述论

刘博山(9·50)

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述论

高国卫(9·53)

中国共产党思想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述略

汪 兵(9·58)

论梁末宗室内争的原因及影响

韩清波(11·48)

西魏北周宗室出镇与宗室力量的演变

袁迪嘉(11·52)

陈亮与郑伯熊、郑伯英交游考

邱 阳(11·60)

加地拉船被劫案析论

张家丽(11·63)

清末民初滨黑铁路研究

袁文科(11·69)

《大北新报》与伪满洲国对“新国民”的塑造

张 瑞(11·75)

“满映”与日本“国策文艺”政策

谭忠艳(11·79)

国民政府派遣驻日占领军问题考察

张智丹(11·82)

语言学研究

汉语二语习得中时间向度概念迁移研究

李锡江 王海滢(1·93)

汉语动词重叠式的语用缓和功能

张宏武(1·97)

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以茹玛·高登《玩偶屋》翻译实践为例

钟洁玲(1·103)

试论鲁迅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意译”法

李 静(1·107)

对清代东北方音史研究的思考——兼评邹德文所著《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

李无未(3·73)

一百五十年前的烟台话音系研究——传教士字典《汉英韵府》烟台话音系

林 琳(3·78)

《马氏文通》中韵律影响句法现象研究

齐婷婷(3·84)

日本明治汉语教科书所见清末东北方言语法特点

李 逊(3·87)

试论修辞与认知

孟令军(3·92)

简析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及其在语言层面上的体现

董召锋(3·95)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呼啸山庄》之杨苡与方平译本为例

张亚婷 戴 瑞(3·99)

科技英语口译的特点和技能

李艳辉(3·102)

新时期《人民日报》新闻标题用字调查研究

邹晓玲(5·65)

沈阳方音对英语学习者单元音发音的影响

唐 颖 顾 蕊(5·71)

“都NP了”结构的量变语义

佟淑玲 宋凤娟(5·76)

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的体系对比研究

谭万俊(5·81)

先秦出土文献助动词研究综述

万佳俊(5·87)

新闻语言的使用及特征探析

武 宁(5·91)

近几年汉语外来词语的文本接受度研究

贾 茹(5·94)

拟态环境下青少年网络流行语使用研究

巴 丹(5·98)

略论网络语言“蓝瘦”“香菇”

王红岩(5·101)

语言接触对中古英语演变的影响

陈友军(7·108)

基于中日对译语料库的汉语无标转折句

王丽莉(7·110)

儿童违反合作原则的语用探析——以《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为例

朱海群(7·114)

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发挥——兼评马克·吐温《坏孩子的故事》的四个译本

陈 芳(7·119)

文白二读的乱象有待治理

殷作炎(9·63)

中国近代实验语音学史说略

徐高嵩(9·67)

Martin语类理论视角下英语体育新闻的语类分析——以里约奥运会赛事报道为例

宋改荣 程航华(9·72)

概念功能视角下汉英体育新闻主观性探析

张 婕(9·75)

操控论视角下葛浩文翻译选材研究

曾小峰(9·78)

论对称性在汉语言文学中的运用及价值

张宝利(9·81)

明孤抄本《辨音纂要》正读喉音考

邸宏香(11·88)

学术英语研究综述

周薇薇 邓晓明(11·92)

基于言语行为观的学术论文摘要英译研究

李寒冬(11·95)

无意识隐喻翻译研究

兰忠平(11·100)

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性探析

黎 明(11·104)

推理照应观照下的商务信函翻译

刘芙蓉(11·106)

阿里巴巴广告语的话语历史分析

吴琼娥(11·110)

文学研究

神话原型视域下的两则洪水神话比较

王 雨 张一文(1·109)

平易而不平淡 精致却不雕琢——谈新诗的发展方向

刘双贵 王延东(1·114)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桃”意象的审美意蕴探析

马 悦(1·118)

维多利亚历险小说的帝国母题研究

程 香(1·121)

西班牙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以博尔赫斯小说为例

王 梓(1·125)

“走出去”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郝运慧(3·106)

刘震云权力批判的社会价值

周 朋(3·109)

陈鸿璧与张昭汉关系考

李 想 刘 钊(3·112)

《盛京时报》诗词研究平议

孙浩宇(3·116)

性别伦理视域下“仙女救夫”的女性审美

冯 娟(3·120)

论迟子建小说悲情色彩下的缺憾美

李宝华 李光杰 马 驰(3·123)

试析李渔喜剧小说的悲剧色彩

季美含(3·126)

文明对野蛮的胜利:《艾伦·夸特曼》的殖民主题解读

郑晓岚(3·128)

解析《小妇人》中蕴含的女性主义

贾晓霞(3·131)

论《魔鬼家书》的反讽叙事

胡金阳(3·135)

日本文学的民族特性解读

郑科研(3·138)

清末小说《黄绣球》与中西融合的女权话语

刘 钊(5·104)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凯特·肖邦作品分析

苏秀玲(5·108)

论汤亭亭《女勇士》对美国东方主义的颠覆与超越

王 芳(5·111)

中国忠义意识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表现——赵健秀作品分析

杜艳红(5·114)

从《纪任重》看日本初期读本小说对“三言”的借鉴

颜景义(5·118)

论影视文学审美创造的特征

邵丹莹(5·122)

《三国演义》诸葛亮之杂家形象寻绎

易思平(7·124)

论朱熹理学思想的渊源和嬗变

赖桂珠 吴 爱(7·128)

英美哥特文学传统研究

王 臻(7·131)

从部族主义走向“大印度尼西亚”——略论印度尼西亚早期的民族主义文学

杨君楚(7·134)

论《铁皮鼓》中的荒诞与真实

唐卫华(7·138)

唐纳德·巴塞尔姆小说《亡父》论析

程 凯(7·141)

基于生态理想探究多丽丝·莱辛的科幻小说

陈海贝(7·144)

诗意解放,出词入意——论郭力家近十年(2006—2017)的诗歌创作

刘利凤 李文杰(9·84)

满族水、海神话简析

谷 颖(9·87)

《文心雕龙》“二章”考论

高 博(9·9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探析

赵雯雯 王洪车(9·93)

唐前喜雨诗及其情感旨归

王 雪(9·97)

莫里森与铁凝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对比探析

朱 林(9·100)

“文学治疗”视域下《追风筝的人》解读

王晶瑾(9·103)

荒诞世界的反抗者——加缪戏剧《卡里古拉》人物形象分析

曾利霞(9·106)

论诺奖文学作品中语言隐喻手法的运用——以艾略特诗歌为例

乔莉萍 陈荔弦(9·110)

跨文化视角下英汉讽刺语差异探析——以鲁迅与斯威夫特为例

张蓓蓓(9·114)

中国早期创世神话及个案研究

汪 楠 原 昊(11·113)

权近应制诗创作及其诗赋外交意义

何修身(11·116)

梭罗与沈从文创作的生态意识比较研究

吕娟霞(11·119)

梁实秋与周作人小品文艺术章法比较

姜 哲(11·122)

论吉剧剧本《晴雯传》的语言之美

李丹丹(11·125)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乌尔比诺——以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为视角

倪 楠(11·129)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夜晚时分》中女性生存主题透视

许适琳 王烨姝(11·132)

罗尔德·达尔作品的怪诞叙事

安朵蓝(11·135)

“天堂”到“人间”的跳跃——论《跳房子》中的后现代主义追寻主题

刘晶晶(11·139)

教育理论研究

外语思维与学生口语产出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张 威(1·130)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顾晓威(1·13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宣传工作路径分析

温雅彬(1·137)

大学章程执行阻滞的原因及对策——基于整合式视角的分析

孙曙光(1·140)

政策执行互适模型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

王 成(1·144)

内地西藏班(校)教育政策执行成效研究

孙六荣(1·147)

“双微”时代校园微公益发展研究

赵士初 崔 健(1·150)

易班网络视域下高校班级管理探究

韩丽红(1·153)

大学生就业人文素养构成指标体系研究

张 曼 许苗苗(1·156)

地方院校秘书学专业学生求职意愿调查

刘 柯 刘 昊(1·160)

西部高校校园安全现状及对策

赵 列 陆卫群(1·163)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刘国权 郑 楠(1·166)

个人“小梦”与中国“大梦”融合路径探索——转型发展高校理想信念与“中国梦”教育

宋中发(3·141)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角色分析

赵 冰 贺晓玲(3·144)

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石 筠(3·147)

“互联网+教育”内涵解读与发展路径研究

王毓婵(3·150)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重要性

金 佟(3·154)

新时期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

孔祥营(3·157)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薪酬管理的反思

姬艳丽(3·160)

应用型人才观与职业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安 岩 杨 帆(3·163)

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

卢淋淋(3·168)

大学生校园网贷问题初探

朱金龙 罗文雯(3·171)

省属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对策研究

邹晓红(5·124)

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中的新媒体平台建设思考

高春倩(5·127)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火爆背后的冷思考

赵慧君 杨清溪(5·129)

关于高校工会创建和谐职工之家的路径思考

李长龙 沈 斌(5·132)

我国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顾承瑶(5·135)

中美国际汉语教师评价体系比较研究

温荟如 崔秀兰(5·138)

社工视角下大学生公益助老现状调查及思考

蔡 胜 曹越越 刘夏薇(5·141)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模式探究

张 磊(5·144)

大学生对网络负面新闻的情绪反应特点及原因分析

竭 婧 杜 杰 张凡凡(5·147)

中西方德育内容比较视角下德育范式再思考

陈晓霞(5·150)

传统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文化自觉路径试探

王雪梅 鲁 昕(5·153)

当前中韩小学隐性道德教育途径比较

胡亚双(5·156)

高校校园交通事故成因及对策

金林立(5·158)

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探析

李长龙 沈 斌(7·147)

基于西方生命哲学的生命教育研究

潘 乾 赵 鑫(7·150)

“以学生为本”理念下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构建

李 茜(7·153)

论信息碎片化对大学生整体就读经历的冲击

王 丹(7·156)

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论析

夏 滨 汤 晓 潘 鸿(7·159)

试析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价值及路径

赵春霞(7·16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邵凯旋 王雅君(7·164)

加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

杨晨曦 于 凯(7·167)

美国弱势儿童补偿教育的组织实施与成效评价

张晓莉(7·170)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陈爱梅 薛翔宇(9·117)

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探源

李 野(9·12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完整人格教育的实践探索

吴 暇(9·123)

“碎片化”视角下把握高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对策

禹 哲 杜桂萍(9·126)

网络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选择

石 筠(9·129)

关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陈宇鑫(9·132)

“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吉林省高校对外开放策略研究

张耀娟(9·134)

“互联网+”背景下高师院校招生宣传工作改革探究

王艳春(9·137)

地方师范院校制定招生计划的考量与对策

刘 波(9·139)

高校绿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构探析——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

韦联桂(9·142)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指导工作的思考

封 天(9·145)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谭晓兰(9·148)

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探究

孙结才(9·151)

关于高校师资队伍人文环境建设的思考

徐振剑(9·154)

试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如何实现“以人为本”

孔祥营(9·158)

吉林省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冯 楠 梁梦真(9·161)

高校商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谭晓春(9·163)

地方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左春波(11·142)

论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家校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顾国梅(11·145)

大学生生态素养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崔小云(11·148)

高校学生资助过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魏开伟(11·151)

从高中教育看中美文化图式差异

王耀敏(11·153)

教学实践探讨

俄罗斯“世俗伦理学基础”一课述评

王烨姝 许适琳(1·170)

语块理论对西班牙语口译教学的启示

崔清夏(1·174)

我国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症结与对策

张 智 赵素芳(3·174)

大学英语学习者元认知能力发展差异研究

吴素贞(3·177)

口译学习者社会支持与口译焦虑相关性研究——基于广东七所高校翻译本科专业学生的调查

周 静(3·182)

关于“POA”理论应用于大学日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宫 雪 毕雪娇(3·188)

浅谈如何坚持高校思政课的问题导向

王 佳(5·161)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绿色创新理路

毕昌喜 路丙辉(5·165)

“工作坊”模式下形势与政策课的法治理念培育

周禄涛(5·168)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历史哲学视角的探究

宫炳成 林红玲(5·172)

多媒体辅助大学普通话教学发展新探

李 杉(5·176)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模式应用探析

毛萍钰(5·179)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语文教学——以初中语文课文《荒岛余生》为例

彭 莹 罗浩波 张海燕(5·182)

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生态模式的构建

周 辉(5·185)

高职英语分类教学模式的市场需求及实践策略

李品一(5·188)

PACTE翻译能力模式下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实证研究

贾丽婷(7·174)

理工类高校大学英语听说能力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黄 坚 郭舒昱(7·178)

“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结合的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王一君(7·181)

我国初中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十五年(2001—2015)

韩秋慧 齐 聪 袁 杰(7·185)

认知语言学视域内的二语习得过程再探究——以海外小学教材《快乐汉语》为例

夏 耕 马良言(7·188)

“慕课”背景下艺术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杨翠平(7·192)

基于“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于 聪 侯伟新(9·169)

基于微信平台的MobiMOOC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汪德莉(9·172)

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衰退影响因素对比研究

王 超(9·175)

评析赵谦翔绿色语文教育观

焦晶莹 许彩娟(9·180)

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刘怡然(9·183)

多模态视角下对单词学习软件百词斩的分析

白 晶 汪春娟(9·186)

TEM4对学生课外英语学习的反拨效应对比研究

杨培绒(9·189)

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路径探索

曹 雷 邢 蓉 才德昊(11·155)

大学英语教学多模态分析及有效性提升策略

赵莎莉(11·158)

互动与联动:大学英语ESP与EGP课程的辩证关系研究

黄 坚 王 丹(11·161)

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听力课中的应用

屈冬梅(11·163)

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中思辨能力及其培养策略探析

李易霏(11·167)

云班课在医学专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代 冰 梁 旭(11·170)

欧盟CLIL师资培训策略对ESP教师发展的启示

周 辉(11·173)

高中英语阅读读中阶段教学活动组织与策略研究

吕旺姝 苑 莉(11·176)

文化与传播研究

池州傩祭特有“喊断”仪式解读

许平山 陈秀芳 汪帮海(1·177)

明建阳刊戏曲插图本与戏曲传播

张青飞(1·180)

“污名化”视角下我国失地农民的媒介镜像探析

何秋红 杨芷若(1·185)

跨越性盛宴——电影《时时刻刻》艺术魅力探究

明 明(1·189)

《东蒙民歌选》的搜集与推广

刘思诚(1·193)

乡土文化:乡村文化建设的灵魂

张 燕 杨学军(1·199)

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力构成探析

陈先军(3·192)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转型与发展探析

刘 欣(3·195)

如何筹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赵立春 甘若谷 唐 农(3·198)

“一带一路”的智库合作:现状与评论

刘 倩(5·190)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嬗变及传承探微

贺晓玲(5·194)

广告社会责任及评价——基于广告主的视角

许振波 许欢平(5·197)

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及启示

李寅瑞 黄信瑜(7·195)

传媒议程设置功能在民俗文化传承中的运用分析

那贞婷(7·198)

“罗尔事件”与自媒体舆论价值观

夏 劲 熊丽霞(9·192)

“十七年”电影中的“鬼子”形象综述

胡婷婷(9·195)

美国罪案系列剧叙事策略探析

许睿迪 张文东(9·198)

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科技文化更新

刘冠珠(11·180)

浅析北方少数民族的凤凰造型崇拜

丛彦博(11·183)

中日韩茶道精神中“和”之异同

黄建娜(11·186)

媒介融合时代艺术发展现状探析

李 元(11·189)

论新媒体历史新闻传播对历史记忆的唤起与重构——以微信公众号腾讯《短史记》和凤凰网《凤凰历史》为研究对象

林 磊(11·191)

“互联网+”背景下“自媒体”与“自媒体语言”的特点与影响研究

宫 雪(11·195)

当代中国广告批评现状及其思考

宋美霖(11·197)

猜你喜欢
探析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探析高层建筑暖通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烹饪与食品安全的实践探析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VR阅读探析
图书馆建设(2018年8期)2018-08-31 02:21:06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基于CAD/CAM的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