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时代艺术发展现状探析

2017-03-28 23:12:58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大众媒介融合

李 元

(吉林动画学院 通识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媒介融合时代艺术发展现状探析

李 元

(吉林动画学院 通识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大众艺术蓬勃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异军突起,艺术传播途径多元,传统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同时,艺术发展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传统艺术复兴乏力,新兴艺术良莠不齐;大众审美能指漂浮,消费文化价值虚无;评价标准欧风美雨,传统文化信仰缺失。

媒介融合;艺术;传播;消费文化

进入新世纪,媒介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艺术发展迎来了良好契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呈现出一些新问题。

一、概念梳理

1983年,美国传播学者、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教授提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我国对媒介融合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教授对此功不可没。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媒介融合理念遂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二、艺术发展概况

20世纪的大众艺术通常依赖印刷、摄影、唱片、录音带、电影、广播、电视等再现技术,以大众为消费对象,以娱乐性、市场性为其显著特点,以尽量得到最多群众接受与欣赏为主旨。在媒介融合时代,大众艺术以多种形式走入百姓视野,如网络小说、泡沫剧、流行音乐等,大众艺术作品数量占据绝对优势。

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它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所有信息基本以数字化形式存在。这些技术支撑着某些艺术的创作及传播,例如动画片的制作数字化、音乐存储数字化、书籍电子化、电视剧传播数字化等。

由于媒介融合,新媒体不断涌现,尤其是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让艺术传播途径多元而兼具个人化倾向。一部电视剧可以在电视台和网络同时进行传播;一部点击率极高的网络小说可以出版,也可以改编成电影、话剧等多种形式。艺术传播实现了从跨媒体到媒介融合的飞跃。例如,《山楂树之恋》先形成于网络,后顺利出版发行,最后改编成电影和话剧。从网络、纸媒、电影到舞台,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介融合。此外,手机让艺术创作进入个性化时代和自媒体阶段。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每个人都可以传播艺术。艺术批评走出“象牙塔”,进入寻常人家,艺术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得以广泛传播,艺术传播正在迈入多元化时代。

三、艺术发展特点

媒介融合的大时代为艺术发展带来了生机,使艺术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

其一,艺术创作平民化。大众艺术成为主流,艺术创作更接地气,小说、电影、电视、音乐大都通俗易懂。比如歌曲《爱情买卖》就以歌词口语化、旋律明快、节奏感强而走红,之后很多网络歌曲效仿这种风格。电视剧更是百姓生活的歌舞场,以家长里短、婆媳不和、夫妻反目、孩子逆反等为主要内容。文学创作尤其是网络文学创作的目的是满足网络群体年轻化的心理特点,小说题材多以穿越、修仙、宫斗为主。

其二,艺术传播复杂化。首先,传受一体化。在融合媒体的艺术生产过程中,传者与受众的界限被打破,这种身份的转变带来了传受一体化特点。其次,传播商业化。整个社会的商业化环境对艺术传播影响甚大。各艺术种类会选择实力雄厚的东家,从资金投入到宣传造势都体现着资本的重要性。商业广告的植入乃至网络“水军”“灌水”等商业操纵行为对艺术传播都有重要影响。再次,传播交互化。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交互设计被广泛运用,如网络原创艺术、虚拟现实艺术、新媒体装置艺术等。交互传播是指在一个传播通道中,受众的反馈得到及时收集并迅速转化为传播者的传播行动。在许多国家,很多电视剧会根据观众的意见反馈编排剧情,电视剧一边播放一边拍摄。有些网络小说也会根据读者的要求编排接下来的故事情节。传播渠道不是封闭的,创作更是开放式的。

四、艺术发展出现的问题

其一,传统艺术复兴乏力,新兴艺术良莠不齐。传统艺术在新时期错失复兴机会,许多艺术门类人才储备不足,艺术发展颓势难逆,民间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例如,京剧、皮影戏等艺术门类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少。新兴艺术在西方艺术形式大量涌入以后,在中国落地生根。近些年艺术高校培养了许多学生,为社会储备了大量新兴艺术的拥趸和创造者。新兴艺术发展过程中,有的行业从业者经历了从紧缺、饱和到过剩的转变,而有些新兴艺术边缘化严重、产品较少。

其二,大众审美能指漂浮,消费文化价值虚无。互联网时代下的大众艺术就是典型的消费文化。市场成为传统意识形态最有力的消解,它以俗滥的方式解构着历史赋予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它用“戏说”“胡说”的手段消遣着经典艺术,大众文化以“娱乐”的方式宣泄,以“畸变”的手段上位,用戏剧和传奇的方式编组他们的故事。不少艺术创作者在人云亦云的嘈杂喧嚣语境下失去了自我判断能力,在行为与思维上变得软弱从众,整日沉浸于商业包装下虚拟环境中的自我满足。于是,大众艺术内容的瓦解、意义的放空、道德的虚无便成为“潮流”。艺术创作追求低俗与媚俗,从个性化转向时尚化;艺术的审美观念从崇高转向凡俗,从心灵慰藉转向感官享受。

其三,评价标准欧风美雨,传统文化信仰缺失。信息技术的发达使全球资讯的同步传递成为可能,在强烈渴望创新并与国际对话的压力下,中国的艺术家紧随西方当代艺术“主流”,艺术创作情感缺失,模仿痕迹过重,缺乏时代精品。人们很难再从容地去作关于生命意义、终极关怀之类的思考,只想先满足难填的欲望,从而失去了价值判断和艺术理想。同时,市场经济的实践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机会与漏洞并存,社会失范现象严重,而文艺界在社会最需要理论导航之时无所适从,传统文化潜藏着超越性的消退危机。

五、结语

融合的传播媒介确实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催化剂。大众生活使艺术世俗化、能指漂浮、理性消解,放逐原有的审美体验。实用主义的理性审美原则替代了高雅艺术的审美观和艺术观,并堂而皇之迈进艺术殿堂。精英文化的边缘性、文艺团体的市俗化等一系列原因导致艺术发展的缺点显著,颠覆崇高、糟践神圣、欲望崇拜、享乐主义、消费文化、追逐时尚成为意识形态常见的价值选择。中国艺术痛苦的症结,在于它必须依附其他力量,不能独立自主。中国当代艺术应少用“拿来”主义,多用“现代转化”,职业艺术家应将国际流行的艺术形式同民族精神相结合并寻找最佳的呈现方式。中国艺术家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当代艺术创作的内核,力求在全球文化中凸显中华精神的重要性,担负时代使命。

[1]唐纳德·L·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M].郭凡,邹和,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2]刘峰.大众文化的理性解读[N].人民日报,2009-02-15.

J12

A

2095-7602(2017)11-0189-02

2017-06-14

吉林动画学院课题“媒介融合时代对传统文化进行艺术现代转化方式研究”(20150105)。

李元(1980- ),女,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文学、艺术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大众媒介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一汽-大众ID.6CROZZ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上汽大众ID.3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