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峰,窦丹波
上海北蔡顾氏喉科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证特色
谢 峰1,窦丹波2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
上海顾氏喉科由顾兰荪老先生创立,以家传为主,传承100多年,至今已有7代。第4代传人顾振达先生融合门派学术思想及临床证治,形成了更为完备的医学体系。顾氏认为,当今社会复发性口疮患者以脾肾阳虚者多见,提出“重视脾肾、顾护阳气”的观点,临床强调切勿“见疮清热”,应注重辨证论治,鉴别“实火”和“虚火”。
顾氏喉科;复发性口疮;临床特色
顾氏喉科源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镇。据浦东新区北蔡镇志记载,十九世纪中期顾氏喉科已在上海地区显赫一时,历经160余年,至今已传衍至第7代。顾氏喉科在1849年肇始于顾兰荪(1829—1902年),并在第二、三代传人的奠基下,成就了第四代传人顾振达的辉煌,其学术观点更为成熟和鲜明,其临床证治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对顾氏喉科后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顾振达先生非常重视对后辈青年医师的培养,他积极参与全国的学术交流活动,并担任“全国中医喉科师资进修班”授课老师,为培育优秀的青年医师付出了毕生精力。正是因为如此,顾氏喉科的人才梯队逐渐壮大。据顾氏家藏资料考证,其七代传承顺序如下:顾兰荪→顾晓岩、沈厚坤→顾梦花、顾文星→顾振达→潘娟娟、顾桂明→杨义芳、李妹妹→谢峰、沈丽、郎卿和焦露露。顾氏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并且临床疗效显著。现就顾氏对于此病在学术理论和临证特色简要介绍如下。
口疮也被称为“口疡”“口疳”“口破”等,表现为口腔黏膜局限性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损伤,可参考西医学的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早在《素问·气交变大论》已有记载:“岁金不行,炎火乃行…民病口疮”,又见《杂病源流犀烛》记载:“人之口破,皆由于火”,故病邪性质与火密切相关,临床辨证要注意区分火邪的虚实性质。
1.1 顾氏对复发性口疮的理论认识
祖国医学的治疗原则是从整体观念出发,中医喉科的诊断和治疗亦不例外。目前顾氏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学术理论以第四代传人顾振达医师为核心。顾氏认为,临床诊治疾病时应以“四诊”为基础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综合分析,针对不同的证候,选用不同的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尤其对疑难、复杂、顽固的慢性病更需详细观察,绝不是一方一药所能胜任。
当今社会,由于寒凉药物的误用、滥用或是久用,导致阳虚体质的人群占比逐年增加。复发性口疮的病人中脾肾阳虚者不断增加。顾氏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重视脾肾、顾护阳气”的学术观点,强调在治疗复发性口疮时,须规避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惯性思维,注重辨证论治,细察舌脉,鉴别“实火”和“虚火”,切勿“见疮清热”。
1.2 顾氏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证特色
顾氏治疗复发性口疮源于古方而不拘泥于古方,重在辨证论治。观当今社会,贪食生冷寒凉之品,以致阳气亏虚之体。考究古籍经典,《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者,卫外而为固”,可知阳气虚弱者,机体免疫力就会下降;又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也就是说,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若天上没了太阳,地上就没有生命,人若没有阳气,生命就会停止。顾氏临证用药时,往往以中焦脾胃为核心,注重芪、术、参健脾益气之品的使用,若见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四肢欠温等阳虚之症,当投以二仙、金匮肾气、右归之类,以温补肾阳。同时必佐以肉桂引火归元,升麻引药上行。
顾氏还注重复发性口疮的局部辨证,如:创面局部黏膜红肿较明显,为邪热较盛,可酌加升麻、玄参、芙蓉花以清热解毒;若创面处附有较多黄色或黄白相间伪膜,可加泽泻、滑石清利湿热;若创面黏膜苍白,肿势不显,可加生米仁、白术、生黄芪以健脾化湿;如溃疡即将愈合,可加重甘草、生黄芪用量以益气生肌;如溃疡生在舌尖,可加入川连、淡竹叶以清心泻火;如溃疡多发于舌边,可酌以疏泄肝胆之品。
顾氏重视内服中药配合喉吹药的使用,可以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顾氏创制了多种喉吹药,用于不同类型的复发性口疮以及复发性口疮的不同疾病阶段。大部分被收录在由施杞主编的《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一书中。其中以“碧雪散”为代表的喉吹药,临床使用范围最为广泛,且疗效显著,病家有口皆碑,有“药到病除”的美誉。碧雪散由石膏、硼砂、青黛、冰片、朱砂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广泛用于口疮、乳娥、口蕈、茧唇等疾病。临床各道制作工艺要求严格,使药粉达到“点舌化水”的细腻,以增透达之效。
顾氏喉科很好的传承了传统中医喉科的外治法,合理地使用吹药,可以迅速缓解疼痛,加速溃疡愈合。以特色验方“碧雪散”为例,其药物有朱砂、石膏、青黛、硼砂、冰片等组成,研磨时以矿物药为先,随后加入植物药,最后纳入芳香药的制药顺序加工而成。据相关资料考究记载,顾氏喉科曾有十种之多的外用验方,但经过时代变更、疾病转化以及部分药物难以获取等因素,遴选出三种临床上常用的验方(红雪散、如意散、碧雪散)。近年来,为了提高药物疗效,方便于临床使用,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碧雪散便是组合了以上3种验方的优势特色,全新改造而成。以下主要介绍一下组合前的3种验方。
①红雪散:由石膏、硼砂、朱砂、冰片等组成,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止痛之功效,临床上常应用于急性咽喉肿痛、化脓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口角炎、唇炎及牙龈肿痛等疮疡肿痛疾病初期。
②如意散:由石膏、人中白、雄黄、冰片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生肌之功效,临床上常应用于口腔、咽喉各类肿痛疮疡性疾病的中后期,消除创面炎症,促进创面愈合。
③碧雪散:由朱砂、石膏、青黛、硼砂、冰片等组成,具有消肿敛疮,祛腐生肌之功效,临床上可应用于口腔、咽喉各类肿痛疮疡性疾病的愈合期,以加速腐肉祛除,促进创面愈合,常配合如意散共同使用。
3.1 验案一
严某,男,31岁,工人。就诊于1980年7月21日。口腔溃疡反复发作2年余,平日喜食辛辣油腻之品,伴有口气,大便秘结。2日前因朋友聚会吃火锅而致口腔内多处溃疡及舌尖一处溃疡,创面周围红肿明显,寝食难安。刻下:口舌疼痛,口气重,大便3 d未行,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诊断复发性口疮,证属心脾积热,治以清热解毒。处方:淡竹叶10 g、升麻6 g、芙蓉花10 g、丹皮10 g、黄连6 g、川黄柏6 g、制大黄15 g、泽泻10 g、车前子10 g,三剂,予碧雪散吹患处,每日3~5次,至少使药粉停留于溃疡面20 min。
7月24日复诊,诉服药1日后疼痛大减,今日疼痛基本无碍,大便已通,口气稍有,胃纳可。查体:溃疡面积较前明显缩小,创面红肿消退,舌尖略红,苔薄黄微腻,脉滑。守方去芙蓉花、丹皮、制大黄,加马齿苋15 g、白芷10 g,以善后。嘱其少食油炸、烧烤、辛辣之物,清淡饮食,规律作息时间。
按:本案为心脾积热型口疮,患者平日喜食辛辣油腻之品,邪热积于心脾,热毒循经上炎,熏灼口舌,发为口疮。临床以清胃散合导赤散加减,清热利湿,解毒止痛。加上外用碧雪散,如虎添翼,收效明显。
3.2 验案二
张某,男,51岁,农民。就诊于1980年9月21日。口腔溃疡反复发作6年余,经常出现大面积口腔溃疡,迁延难愈,最长一枚溃疡持续2月,从未系统治疗。5日前左侧咽峡部粘膜可及一约2cm×4cm大小溃疡,表面附着白斑,创面周围未见明显渗出,疮面淡红,疼痛难忍,寝食难安。刻下:自觉乏力,四肢欠温,二便正常,夜寐易醒,胃纳可。舌淡,苔白微腻,脉沉细。诊断复发性口疮,证属脾气亏虚,治以健脾调中,引火归元。处方:黄芪50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茯神15 g、陈皮10 g、炙甘草6 g、升麻10 g、远志9 g、生米仁30 g、巴戟肉15 g、当归10 g、白鲜皮15 g、肉桂4 g、夜交藤30 g、仙灵脾15 g、制首乌15 g,七剂,予碧雪散吹患处,每日3~5次,至少使药粉停留于溃疡面20 min。
9月28日复诊,服上药7 d后,疼痛基本已愈,自觉乏力,肢体欠温,睡眠较前进步。查体:溃疡面积较前缩小,表面白斑淡化,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守方去生米仁、远志,加女贞子15 g、仙茅10 g,继续服用1周后,溃疡痊愈。继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连续服中药3个月,随访至今未出现以往大面积溃疡,偶有小溃疡发作,疼痛程度较前明显减轻,5~7 d可自愈。
按:口疮病性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当分别而治之。本案的主要病机在于中气亏虚,肾阳不足,而误认为“上火”,多食寒凉之品,伤及脾胃,脾虚失运,水湿运化失常,痰湿内生,清阳不升,湿腐肌膜,而致复发性口疮。及时治疗,既可减轻症状,又可缩短疗程,减少或避免复发。方以参苓白术散为基础,重用生黄芪,酌以肉桂引火归元,生米仁、白鲜皮健脾利湿。其中生黄芪配女贞子,升麻配肉桂,巴戟天配仙灵脾为常用药对,补而不滞,温而不热,宣透而不寒凉。
3.3 验案三
顾某,女,45岁,公司职员。就诊于1981年10月21日。口腔溃疡反复发作10余年,曾多方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未见明显疗效,平素喜食寒凉生冷之品。刻下:神疲乏力,怕冷,四肢欠温,腰膝酸软,大便3~4 d一行,偏干,小便正常,月经正常,纳寐可。查体:舌尖、舌边散在数枚粟粒样溃疡,疮面淡红,无眼部症状,无外阴溃疡,无下肢红斑结节。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诊断复发性口疮,证属脾肾阳虚型,治拟健脾益气,温阳补肾。处方:生黄芪50 g、党参15 g、炒白术10 g、白茯苓10 g、陈皮10 g、炙甘草6 g、升麻10 g、制首乌15 g、山药10 g、菟丝子10 g、当归10 g、肉苁蓉20 g、熟附片15 g、肉桂4 g、仙灵脾15 g、巴戟肉15 g,七剂,予碧雪散吹患处,每日3~5次,至少使药粉停留于溃疡面20 min。
10月28日二诊,药后口腔溃疡基本不痛,新发1枚小溃疡,大便较前通畅,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宗原法,守方去肉苁蓉,加女贞子15 g。
11月5日三诊,口腔溃疡痊愈,大便调畅,腰酸减轻,故综上法继续服用。经过2个月中药治疗后,口腔溃疡发作频率明显降低,平均溃疡期亦明显缩短。
按:《景岳全书》云:“口舌生疮,固多以上焦之热,治宜清火。然酒色劳倦过度,脾虚而中气不足者,又非寒凉可治,固虽久用清凉终不见效,此当察其所由。或补心脾,或滋肾水,或化理中汤,或以制附子之类反而证之,方可痊愈。此寒热与虚实之当辨也。”该患者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又因清热解毒药物久治后阳气受损,加之喜食寒凉生冷之品伤及脾胃,终致脾胃气虚,无力托毒外出,肾阳亏虚,虚火上浮。方拟补中益气汤合右归丸加减而成,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制首乌、陈皮、炙甘草健脾益气,淮山药、肉苁蓉、菟丝子、仙灵脾、巴戟肉、熟附片温阳补肾,肉桂引火归元。其中重用生黄芪以益气托毒,酌加升麻增强清热解毒之功,配合顾氏喉科特色验方碧雪散吹患处解毒止痛、敛疮生肌,促进溃疡愈合。内外兼顾,标本同治,临床疗效显著。
顾氏喉科强调,治疗复发性口疮时,四诊辨证极为重要,切勿形成“见疮清热”的惯性思维,用药时可考虑结合局部辨证酌加消肿祛腐生肌之药。组方用药方面,顾氏善用古方、推崇经方、理法得当,用药灵动,不拘泥于一方一药。临证中,顾氏善用喉吹药,以提高临床短期疗效,迅速减轻病人疼痛症状,增加服药的依从性。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n Shanghai Gu’ Throat Genre Treating Recurrent Ahthous Ulcer
Xie Feng, Dou Danbo.
Shanghai Gu’s Throat Genre, founded by Mr Gu Lansun, has been handed down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and inherited seven generations. Mr Gu Zhenda, the fourth generation successor, had formed a more complete medical system of academic thought and clinical treatment. Gu’s consider, in today’s society,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 patients with asdthenic lenonephro-yang are more common, and put forward the viewpoint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spleen and kidney and caring for Yang-qi, be sure not to “clearing heat when seeing the ulcer” in clinical, just pay attention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dentification of “excess fire” and “deficiency fire”.
Gu’s throat genre; Recurrent aphthous ulce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10.16117/j.cnki.31-1974/r.201703010
谢峰(1985—),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治疗耳鼻咽喉疾病,xiefeng1224@163.com。
窦丹波,男,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2017-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