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代园林的美学艺术

2017-03-24 22:19:31靖婧
艺术评鉴 2017年1期

靖婧

摘要:清代园林艺术因其独特的时代背景而特点鲜明,引人注目。本文从清代私家园林的自然美、宫闱园林的端庄美以及皇家园林的中西合璧三个方面浅析清代园林的美学艺术。

关键词:清代园林 园林特色 美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1-0177-03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与西亚园林、西方园林并称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它个性鲜明的特点在于其历史悠久延绵不绝、构景以诗文立意、以画境布景,山水意境与诗文画境妙合自然。中国古典园林萌芽于商周、成长于魏晋、成熟繁荣于唐宋,至明代后期、清代中期而臻全盛,以后而渐渐衰落。

清代园林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皇家园林,二是私家园林。清代皇家园林面积辽阔,气派豪奢,表现出皇权的权威。而私家园林大多不过数亩,只有二三亭廊,一泓池水,几丛花木,园主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院内,向往的是“天籁人籁,合同而化”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清代园林美学思想的背景

经历了两宋时期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学思想的压迫。明代中期,王阳明横空出世。他倡导心学,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由心出发,从而肯定了身的活动,为主体追求个性与园林审美扫清了理论障碍。在此背景下,“情”“趣”非但不被压制,反而鼓励大胆表现,以恢复人性,提高人的主体地位。晚明以后,私家园林的普遍发展,与心学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清代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它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加之清代黄宗羲等思想家抨击心学空谈,吹鼓实学,同时对意向、情景等概念作了系统论述,对“兴、观、群、怨”的审美心理活动进行发挥,提出了“循情定性”说的美学理论。

二、清代园林的美学艺术

1.宫殿苑囿的端庄美

清朝定都北京后,宫殿内继续保留明制,除进行改建、扩建外,重点逐渐转向行宫御园的建设。乾隆时期,新建、扩建园林面积达一千五百多公顷,在此过程中,建园手法大量吸收江南园林精华,引进欧洲和其他地方建筑风格。乾隆、嘉庆是西北郊皇家园林的全盛时期,形成以“三山五园”为主的皇家园林主体,代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这些宫殿、园林、寺庙、城垣等的建筑雄伟庄严,或富丽堂皇,彩绘藻饰,庭院草木,错落有致,总体呈现出与江南私家园林有别的端庄美。

其中皇家园林的代表为位于紫禁城的御花园。御花园,位于宫城正北神武门内,坤宁宫北,为宫殿后苑。御花园占地十八亩,有钦安殿为首的十二余座建筑,是以建筑物为首的宫廷式花园。园内按照紫禁城中正的设计原则,布局对称,古木参天,青竹遍植,很好的展现出皇家园林端庄、大气、个性沉稳的特点。园内间有花池盆景和五色石子甬道,并有用太湖石叠起的假山“堆秀”,上筑御景亭,每年重陽节皇帝来此登高,俯瞰全景体会美景的同时带来君临天下之感。乾隆十一年《咏御花园藤萝》诗:“禁松三百余年久,女萝施之因亦寿。每携春色见熏风,似顾杏桃开笑口。或苍或艳虽不论,齐年恰此列仙真。窥户小儿发已雪,双成绰约犹娇嫔。”

皇家园林在进行精心布局设计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各个造景要素的处理,在大方向严谨布局的同时,以“借景”的技巧将它们之间巧妙融合。以清朝修缮的颐和园为例,在建筑方面,皇家园林的建筑受皇权至上的封建礼制思想影响,在布局上为体现恢宏的气势,就安排了一批丰富而复杂的单体建筑组合,显示一种宏伟壮丽之美。颜色方面,排云殿、佛香阁多采用强烈的原色,黄色的琉璃瓦屋顶,和房体红柱相互交错,形成对比鲜明的效果。建筑装饰方面,排云殿建筑的梁枋上会有一些苏式彩画。随着朝代的更替,园林中的建筑结构加大,外观高大的气势更加突出,以此为显现皇家气派的一个主要手段,将景观建筑的审美价值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外,皇家园林中还配置了许多建筑小品,如:华表、拱门、石狮等,它们对景观整体风格的形成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其次,在对作为基本的构景要素“山”“水”的处理上,以山为主,以水为辅,讲究山水的有机结合。此外,规模宏大的建设,充分利用自然的山水组合,在叠石造池的过程中,都在故意追求一种磅礴的气势,反映出一种唯我独尊的皇家思想。皇家园林所构建的是波澜壮阔的大好河山的美景。当然,皇家园林中也包括体积不大,玲珑剔透、造型奇特多样的太湖石叠置的假山,其作用主要是在园林中起到点缀。

最后,在道路铺贴上,多采用砖、瓦、石材等材料来拼置图案。以人造的陶土砖为主,天然的山石作为补充。在植物配置方面,一般群植或成林布置,多使用高大的乔木,而且遍地奇花异草。作为绿色植物的松柏树是庄严的、安静的、和谐的美,而各种名贵花卉则是皇家富贵的象征。在植物品种选择上,多喜爱选用四季长春或开花的植物,植物的修建上则是自然的形态优美高于一切。在皇家园林中,植物种类丰富且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清代皇家园林的端庄美。

2.私家园林的自然美

清中期,北方及江南一带战火渐熄,就是荒芜的园林也逐步得到整体的恢复,士人生活趋于稳定,此时的造园偏于生活化、稳定化。文人思想开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内心的平静。但是与前代不同的是,清代私家园林的自然美不再停留在明末清初的那种淡薄、清旷的拙政、网狮、寄畅的韵味上,而是更执着于创新、对自然的把握,以及突出自身的特征上。如按主题分类,瘦西湖公园内“卷石洞天”以叠石停云、洞壑幽深取胜;九峰园以九块奇特的太湖石峰而得名;“西园曲山”则为四支湖水汇合之处、水体回环弥漫而取胜。按地形特征分类,又分为水园、山园、岛园、湖畔园四大类型。

位于扬州的蜀冈是园的主人,造园者利用长江南移呈现的岸而冠名,造就以人文景观为主的蜀冈名胜,应用唐双重城之罗城和宋大城的护城河,蜀冈山水流向运河之排洪渠道,运用我国的艺术手法,随形借景,互相因借,利用桥、岛、堤岸的划分,使狭长的湖面形成层次分明、曲折多变的湖光水色,同时又依山临水,面湖而筑,组成若干个小园。园中小园相套,自成体系,但又以瘦西湖为共同的空间,应用起伏冈峦,参错树木,院墙回廊分隔空间,造成小中见大、意境深远的效果。

3.皇家园林的中西合璧

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为圆明园,而圆明园中,长春园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事是引进西方园林建筑因素。圆明园内西洋楼主要包括六幢建筑物: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和远澜观,都是十八世纪中叶欧洲盛行的巴洛克风格宫殿样式,全部为承重墙结构,立面上的柱式、檐口、基座、门窗,以及栏杆扶手均为欧洲古典做法。这些园林建筑是西式建筑第一次集体出现在中国,也显示了清朝园林独有的中西结合的特色。

4.寺庙园林的禅意美

“禅意文化”由西方佛教的宗教思想传入中国。而中国的“禅意”是由宗教性质的禅宗思想不断吸收中国本土老庄及儒家思想的过程中演化而来,并逐渐摒弃了其原本的宗教外衣,而发展为对于人原真、超脱的心性修炼及精神境界的哲学思想,进而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美学意境。

寺庙园林作为“禅意文化”最直接的载体,它严格遵守佛学中德伽蓝布局,庙宇的布局中讲求对称式的布局,通常园林整体为矩形。如法堂、藏经楼等重要建筑安置于主轴之上;辅助房舍如禅堂、库院则延主轴两侧布置形成跨院,其中又有通廊连接,形成整体,整体感觉工整、规则、严谨、肃穆,反映出禅学中对事物至真、至美、至善的完美人格的追求和继承。

清代颇具代表性的庙宇为哈尔滨文庙。走进其中,建筑巍峨庄严,庭院以主殿大成殿为轴心在两侧工整分布,建筑装饰精美华麗,院内种植了大量的苍松翠柏,一列列一排排古木参天,秩序严谨又幽静深远,气度非凡,彰显出寺庙园林的禅意之美。

三、结语

清代园林继承前代园林艺术,其美学思想适应于园林艺术的高度发展,以古典与自然为主要审美准则,集前代园林造园技术之精华;其园林美学集中反映了当时审美观念与水平,同时由于园林发展的历史进程,它担负起反省、总结中国传统园林美学思想的重任。到近代,随着社会转型与西方园林的传入,在沿海沿江与通商口岸,园林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西式园林的影响。园林类型及其美学思想也发生了相应转折,标志着园林及其美学思想的一个新天地的出现。清代园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及园林美学等待人们的认知与发现。

参考文献:

[1]刘文欣.当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域性表现手法研究——以西安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2]张婷婷.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文献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12年.

[3]支文娟.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透”[D].开封:河南大学,2013年.

[4]肖艳,张延龙.浅析颐和园的园林艺术特色[D].合肥: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

[5]陈慧.传统园林对现代城市景观的影响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年.

[6]李小萍.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风景园林中的体现与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3,(11).

[7]季岚.现代景观设计价值取向研究的思考[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