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航
应对高考我们应当如何高效学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小明说,高考之路是用试卷铺出来的,多做题,熟能生巧;小华说,做题固然重要,但方法更重要,有了科学的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小敏说,只有练就强壮的体魄,才能应战高负荷的学习,加强锻炼,积蓄体能,才是王道。这三种观点各有道理,但我认为,真正的高效学习,应当体魄、训练和方法兼顾。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强壮的体魄会给我们的学习提供有力支撑,使我们在激烈的拼搏中轻装上阵,恣意挥洒。相反,没有好的身体作保障,再宏伟的蓝图,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在紧张的备考中,我也深感早起的无奈,熬夜的疲惫,常常感冒发烧,身心疲惫。长此以往,我将如何应对高强度的学习?到头来,只怕是只能面对高等学府望洋兴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常言道“眼高手低”,说的就是掌握了方法却做不到。因此,只有适当的训练,才能保证在考场上尽情发挥。我们常常发现自以为很熟悉的知识,做题时还是频频出错,正是因为训练不到位。
但是如果不加选择盲目做題,最终可能被题海淹没。假使不讲方法“死做”,其结果可能会“做死”。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方法笔有神。
唯有抓住本质,找到方法,才能下笔如有神。徐锡麟6岁就埋头读书。徐氏读书以“三心”、“两结合”为特点。即专心、细心、恒心;读书与修身养德相结合、读书同锻炼身体相结合。徐锡麟因读书得“法”,成为光复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联络各地党会,创办学堂,领导浙皖起义,声名远震,成为人们效仿的楷模。圣贤先烈之举,催人警醒。真可谓题海茫茫,唯方法是岸。
内容:文章由材料引出观点,审题准确,观点明确。在素材运用上缺乏新意,时代特色不明显。(19分)
表达:运用并列式结构,条理清晰;但有不少地方上下文之间因缺乏过渡或过渡不当或表意混乱,造成前后内容不够连贯,甚至出现了“断层”,使得结构不完整,逻辑不严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论证力度。(18分)
发展:构思新奇,富有文采;但个别诗句的引用不当,不能统领下文,有弄巧成拙之嫌。(6分)
本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升格:一是调换第二段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使之与下文论述的“强壮的体魄”相吻合;二是在3、4段之间添加一个过渡段,弥合原文中的“断层”,使上下段无缝连接;三是过渡段“但是,如果不加选择盲目做题……”起笔突兀,要适当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