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探讨

2017-03-18 17:58:12王小敏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23期
关键词:稳定型氯吡格雷

王小敏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剂科,江苏 苏州 215009)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此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上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冠状动脉内膜表面上血栓的形成和心肌血液循环受阻引起的[1]。相关的研究资料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若未能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从而可危及其生命安全。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诊的1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旨在探讨联用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随机选取1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的纳入标准:1)其病情符合WHO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2)在就诊前1个月内未接受过药物治疗。所选患者的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的血液疾病。2)患有严重的消化道溃疡。3)患有严重的肝、肾疾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氯-阿组,每组各71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有男37例,女34例;其年龄为43~77岁,平均年龄(54.17±7.92)岁;其病程为5天~19年,平均病程(4.22±2.31)年;其中心功能分级为Ⅰ级的患者有34例,为Ⅱ级的患者有16例,为Ⅲ级的患者有12例,为Ⅳ级的患者有9例。氯-阿组患者中有男36例,女35例;其年龄为42~79岁,平均年龄(54.86±8.39)岁;其病程为6天~20年,平均病程(4.08±2.48)年;其中心功能分级为Ⅰ级的患者有33例,为Ⅱ级的患者有17例,为Ⅲ级的患者有11例,为Ⅳ级的患者有1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心功能分级等资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治疗方法是:1)对患者进行持续吸氧治疗。2)应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3)让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连续用药8周。4)为患者皮下注射5000 U的低分子肝素,1次/d,连续用药8周。在此基础上,为氯-阿组患者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和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生产厂家: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6410,规格:75 mg)的用法是:口服,初始剂量为300 mg/d,之后减量至75 mg/d,连续用药8周。阿托伐他汀钙片(生产厂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20050,规格:10mg)的用法是:口服,10 mg/次,1次/d(睡前服用),连续用药8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24 h心肌缺血的次数、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心肌缺血的总时间和单次心肌缺血发作持续的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本文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患者24 h心肌缺血的次数、心肌缺血的总时间、单次心肌缺血发作持续的时间和心绞痛发作的频率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24 h心肌缺血的次数、心肌缺血的总时间、单次心肌缺血发作持续的时间和心绞痛发作的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氯-阿组患者24 h心肌缺血的次数、心肌缺血的总时间、单次心肌缺血发作持续的时间和心绞痛发作频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7±1.1) 次、(14.2±5.9)min/d、(2.9±1.7)min/ 次、(1.4±1.6)次/周;对照组患者24 h心肌缺血的次数、心肌缺血的总时间、单次心肌缺血发作持续的时间和心绞痛发作频率的平均值分别为(6.1±1.3)次、(47.3±11.8)min/d、(9.4±2.1)min/次、(4.8±2.7)次 /周。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其24 h心肌缺血的次数均较治疗前有所减少,其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其心肌缺血的总时间、单次心肌缺血发作持续的时间均较治疗前有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氯-阿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其24 h心肌缺血的次数更少,其心绞痛发作的频率更低,其心肌缺血的总时间、单次心肌缺血发作持续的时间均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对比(±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对比(±s)

注: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24 h心肌缺血的次数(次)心肌缺血的总时间(min/d)单次心肌缺血发作持续的时间(min/次)心绞痛发作的频率(次/周)氯-阿组 71 治疗前 13.1±5.8 97.2±21.3 17.8±3.5 12.5±6.3治疗后 1.7±1.1①* 14.2±5.9①* 2.9±1.7①* 1.4±1.6①*对照组 71 治疗前 12.7±5.8 97.3±20.8 17.5±3.6 12.8±6.4治疗后 6.1±1.3① 47.3±11.8① 9.4±2.1① 4.8±2.7①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以往临床上主要应用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和β受体拮抗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但效果不够理想[2]。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分子量较低的肝素。此药具有抗凝血、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用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地改善其心肌缺血的症状。阿托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药物。此药能够抑制HMG-CoA还原酶的反应、参与胆固醇的降解、促进载脂蛋白A1的分泌,从而可起到抑制不稳定型血栓斑块形成的作用。氯吡格雷是一种噻吩类药物。此药具有抑制血小板ADP受体的活性和阻断血小板激活的作用[3]。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氯-阿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其24 h心肌缺血的次数更少,其心绞痛发作的频率更低,其心肌缺血的总时间、单次心肌缺血发作持续的时间均更短(P<0.05)。

综上所述,联用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

[1]张三强,潘苗,刘建庄.低分子肝素和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0):1808-1809.

[2]杨明波,王贰成,刘建庄.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153-154.

[3]孙瑞雪,刘建庄.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2015,8(8):28-29.

猜你喜欢
稳定型氯吡格雷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城市地理(2015年24期)2015-08-15 00:52:57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
中国药业(2014年19期)2014-05-17 03:12:24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