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构建研究

2017-03-17 17:06:36安彦彦徐趁丽范晓慧
学理论·下 2017年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

安彦彦++徐趁丽++范晓慧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目标和具体任务,确立了“五位一体”的全新布局。因为新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所以我国目前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建设远远落后于其他领域。本文通过探讨构建新时期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必要性,梳理了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构建要素,围绕构建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思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论建设;理论思考

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018-03

生态文明是继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次理论跨越和实践探索。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目标和具体任务,标志着我国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由于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较晚,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建设落后于其他领域,构建新时期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既能满足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需求,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

一、新时期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界定和主要特征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新形态,其概念界定是高度复杂的,时任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的潘岳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这一定义既超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反映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得到了国内多数学者的认同。生态文明的特征有三点:一是平等性。平等性有三重含义,首先,对于整个自然界来说,人类与其他物种是完全平等的;其次,在世界范围内,国家与国家之间完全平等;最后,在国家内部,人与人之间完全平等。生态文明的发展就是要消除工业文明时代造成的三种不平等的发展模式,这是生态文明的最根本特征。二是多元化共存。指在地球上不同物种依靠相互制约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人类要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不能因为人类社会的过度发展破坏了这种稳定,这是生态文明的最基本特征。三是循环再生。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一个生物链再生系统,人类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却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再生功能,而生态文明倡导建立可循环再生的生产方式,这是生态文明最显著的特征。

(二)新时期生态文明观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逐渐引起了党中央的重视,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明确指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升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3],并首次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新时期生态文明观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并将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进程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三)新时期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内涵

新时期生态文明观的内涵十分丰富。从本质上看,新时期生态文明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是其两个基本属性。从追求目标上看,新时期生态文明观不仅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包括经济与社会、人口与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永续发展;从实现途径上看,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改善生态环境,在维护自然平衡的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受益者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主体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精神,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和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完善的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有效的制度保证。

(四)新时期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

新时期生态文明理论荟萃了古今中外生态文明思想的精华。首先,传承了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智慧。集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于一体,“天人合一”“万物平等”等古代生态文明观是新时期生态文明理论重要的思想源泉。其次,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马克思强调社会在人与自然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社会可以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4]恩格斯强调人类发展如果违背生态规律,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揭示为新时期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建设带来了启示。再次,合理借鉴了西方生态学理论。西方发达国家是工业文明时代的先行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过保护生态、污染治理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经验对新时期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最后,新时期生态文明理论来自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不断开拓探索。在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的重视下,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将古代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这一理论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也势必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新时期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构建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一)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生态文明理论来完善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全新布局,以此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相对于其他领域的理论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理论建设明显不足,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从生态文明基本理论,到生态法律制度、生态文明理念、国外成功经验等很多方面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只有建立了系统化的生态文明理论,才能全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生态文明新思想需要通过理论来表现

随着党对自然规律和人类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也不断涌现。从科学发展观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新布局,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建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这些生态文明新思想要通过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构建不断发展、完善、创新,并应用到建设生态文明实践之中,适应新时期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

(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需要理论来指导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其重要性决定着必须有与之相配的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建设,并且将生态文明理论融入到其他领域的建设当中去,以此来加快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建设步伐。

(四)人民群众需要生态文明理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广大人民群众最起码的诉求,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朴素理解。我国部分地区频频受到雾霾天气影响,有些江河流域水资源受到污染,个别地区重金属污染严重,对此群众的反映十分强烈。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民心所向,是民意所在。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构建将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新时期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以尊重自然为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以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经济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引导全民树立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人定胜天”生态理念违背了自然发展规律,新时期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以尊重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为基础,构建新时期生态文明理论体系。

(二)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理论前提

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保证。新时期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主要是针对人类与自然关系、自然界物种之间的关系和由人与自然关系引发的人与人关系的研究,是对人类工业文明理论体系的超越,在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价值取向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在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中建立生态化的生产关系,这是构建新时期生态文明理论的前提。

(三)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要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是一项开创性事业,构建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属于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生态文明的概念本身内涵十分丰富,概念结构也比较复杂,建设生态文明包括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等多个维度,涉及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个主体,跨越多个层次,包含多种要素,所以新时期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围绕着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题,既包括生态体系的理论,也包含政治经济体制、生产生活方式和人们思想观念等领域的内容。

四、新时期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构建要素

(一)构建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格局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新时期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前提,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体国民自觉参与。在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作用下,可以通过多层次的生态文明意识宣传、生态环境知识的普及来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强化全体国民的生态忧患意识,逐渐使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成为社会道德准则的一部分,使每一位国民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监督者。

(二)构建完善的生态制度体系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新时期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可以促使各级政府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多个层面上采取激励和约束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在生态制度体系中,法律的保障作用最为突出。只有充分发挥法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约束作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才能彻底地整顿环境秩序。同时政府应该统筹好经济发展目标与生态环境目标,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给予政策支持。

(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度以GDP来衡量经济发展的成效,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既过度消耗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新时期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完善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能够具体指导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使经济发展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

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是密不可分的。由于目前某些区域存在环境污染责任不清的问题,还有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建立一个统筹发展的机制。新时期生态文明理论能够为建立这种机制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在实践中将生態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防治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治理环境污染,利用法律、行政与技术手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五)构建宜居的生活环境

近年来,诸如水污染、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事件频频发生,随着生存环境的恶化,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逐渐增多,对生活环境的整治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新时期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强调的是城市化、城镇化的绿色发展,全国城乡形成一个布局合理、配置均衡、结构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构建宜居的生活环境,既方便各种污染的统一防治,又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国勤.生态文明若干问题探讨[C].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2]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中国网,[2016-09-22].http://www.china.com.

cn/chinese/zhuanti/sljszqh/421625.htm.

[3]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中国文明网,(2013-11-12)[2016-09-22].

http://www.wenming.cn/ll_pd/yw_ll/201311/t20131112_157

5808.shtml.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
基于TOPSIS法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读《有机马克思主义》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道德与文明(2016年4期)2016-12-06 00:11:27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5:43:03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发挥检察职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2:06:27
美丽乡村之景观改造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职教论坛(2016年23期)2016-11-19 09:40:22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00: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