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可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人民医院 江苏 连云港 222500)
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探析
马文可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人民医院 江苏 连云港 222500)
目的:探讨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被确诊患有脑血管病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我们对这90例患者分别使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然后观察并比较用这两种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准确率。结果:(1)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这90例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其进行诊断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这90例患者进行诊断的结果显示:①其中有脑出血患者18例,有脑梗死患者62例,有颅内动脉瘤患者10例。在5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47例患者梗死病灶的直径小于18mm,有15例患者梗死病灶的直径大于18mm。②这90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狭窄,其中,有大脑前动脉狭窄的患者14例,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患者42例,有大脑后动脉狭窄的患者28例,有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6例。结论: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清晰地显示出患者脑部的病变情况,能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此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效果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有脑梗死、高血压性脑病、脑出血、颅内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等。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研究表明,临床上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提高其治疗的效果、改善其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探讨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我们对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被确诊患有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被确诊患有脑血管病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在这9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34例,其年龄为48~80岁,平均年龄为(63.1士4.7)岁。其中,有脑出血患者18例,有脑梗死患者62例,有颅内动脉瘤患者10例。
1.2 诊断方法(1)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这90例患者进行诊断的具体方法是:使用奥泰Alltech-1.5T超导型MR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检查,将扫描的序列设为FISP3D,TR/TE30:11ms、FOV:180mm。扫描的范围为患者的颅顶至其枕骨大孔和颈内动脉颅内段。扫描完成后,通过最大强度信号投影对原始图像进行处理,从而得到三维血管图像[1],然后对三维血管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2)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这90例患者进行诊断的具体方法是:使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检查,将CT机的电压设为120kV,将电流设为250~320mA,将扫描的螺距设为1.2,将扫描的层厚设为3mm。首先对患者的颅脑进行平扫,然后经其肘部正中静脉为其注射对比剂(碘海醇,注射的速率为3ml/s),再对其进行增强扫描。将扫描得到的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脑血管动脉图像的后期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录入WPS中,用SPSS17.0软件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2.1 用两种诊断技术对这90例患者进行诊断结果的比较 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这90例患者进行诊断的结果显示,其均患有脑血管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为100%。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这90例患者进行诊断的结果显示,有76例患者患有脑血管疾病,其诊断的准确率为84.44%。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这90例患者进行诊断的具体情况 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这90例患者进行诊断的结果显示:(1)其中有脑出血患者18例,有脑梗死患者62例,有颅内动脉瘤患者10例。在6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47例患者梗死病灶的直径小于18mm,有15例患者梗死病灶的直径大于18mm。(2)这90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狭窄,其中,有大脑前动脉狭窄的患者14例,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患者42例,有大脑后动脉狭窄的患者28例,有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6例。
脑血管疾病可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两种类型。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约占全部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75%以上[3]。脑血管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临床研究表明,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提高其治疗的效果、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过去,临床上主要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诊断。但用此技术对患者进行诊断,扫描得到的图像不够清晰,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诊断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此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扫描得到的图像清晰等特点[4]。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清晰地显示出患者脑部的病变情况,能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此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1]姜飚,刘志鹏,郑超,杨永平.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1,(05):30-32.
[2]赵新光,马茜,裴中力,赵蕊.MR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02):92-93.
[3]吴广忠,张斌,陈静.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与CT动脉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诊断价值[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5):69-71.
[4]《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年总目次[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24):1-40.
R445.2
B
2095-7629-(2017)1-00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