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花
皋兰县人民医院内一科
基层医院内科感染分析与护理对策
魏金花
皋兰县人民医院内一科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的内科病房之中潜存的感染因素以及预防感染措施。方法:抽选的分析对象为2013年到2017年我院内科病房接收的200例患者,其中,根据患者入院时的体格检查、X线检测、实验室检查等确定有无感染,回顾分析200例患者资料,将200例内科病者于基层医院中的感染率进行计算,并调查分析医院各方面潜在感染因素。结果:在200例病者中,可能发生院内感染10例,感染率为5%,其中5例因糖尿病收住院,后在住院期间发生上呼吸道感染,3例心血管病收住院,在住院期间发生上呼吸道感染,1例上呼吸道感染住院,住院期间发生痢疾,1例因小儿肺门淋巴结结核住院,住院期间继发伤寒。结论:重视病房管理,实施灭菌消毒、无菌操作,保证医院卫生,科学应用抗生素是规避内科病者于基层医院中感染的有效措施。
内科;医院感染;护理对策
医院感染即为院内感染,病人入院时并无感染现象,但在住院过程中出现感染。医院感染有多方面危害,病人与家属是直接受害者,因感染而造成物质损失与精神损失,甚至会因感染失去生命。在内科病房中,病人的病症类型很多,例如:糖尿病、呼吸道疾病、不明原因发热、痢疾、伤寒以及肝炎、肿瘤、慢性病等,患者免疫功能本来就很差,再加上一些客观条件、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应用等,致使真菌侵袭、病菌侵袭几率被加大,医院感染机会也随之加大[1]。本文,抽选2013年到2017年我院内科病房接收的200例患者为分析对象,计算内科病者于基层医院中的感染率,调查分析医院各方面潜在感染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详细信息如下。
1.1 基本资料 抽选的分析对象为2007年到2010年我院内科病房接收的200例患者,其中,男性105例,女性95例,年龄:4岁至83岁,平均:42.60岁。病症类型:呼吸道疾病(90例)、心血管疾病(40例)、糖尿病(30例)、不明原因发热(20例)、痢疾(10例)、伤寒(10例)。
1.2 探讨方法 根据体格检查、临床病状、X线检测等确定有无感染,回顾分析200例患者资料,将200例内科病者于基层医院中的感染率进行计算,并调查分析医院各方面潜在感染因素。
1.3 统计方法 统计学处理经SPSS18.0实施。
4.1 患者自身因素 内科接收的患者大多基础疾病严重、住院时间较长、年龄偏大,抵抗力差,且常需要留置多项侵入性检查与治疗装置,如内窥镜、导尿管、气管切开、氧气吸入装置、雾化吸入装置、吸痰装置、动静脉导管等,不仅可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而且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
4.2 医院环境因素 由于内科病房病床紧张,人均拥有的床位比较少,使得病房内的不同病种无法分开,存在医院感染的隐患;收住的患者多为年老患者,自理能力差,家属陪护和探视多,人员流动性大,易引起患者、医护、探视人员、陪护之间的交叉感染。有些老年患者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常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将门窗紧闭、便器不及时倾倒、吐痰后纸张随意丢弃等,这不仅直接影响室内空气质量,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同时还存在交叉感染的潜在危险。
4.3 物品表面及护理人员手的污染 患者及患者家属接触过的门窗把手、床位、座椅等室内物品,可能成为各种病原菌的间接传染媒介;止血带、体温计、床刷等物品使用率高,如没能做到一人一次一消毒使用,便使其成为重要的交叉感染源;内科护士治疗工作量大,频繁接触各类患者,手也成为重要的传播病原菌的载体。
4.4 大量抗菌药物的开发和普及使用 内科患者通常病情相对较重,或合并基础疾病的比例较高,通常需要用到抗菌药物,由于患者年岁高,不能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留取培养标本,尽早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使医生不能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最佳抗菌药物,造成频繁更换抗生素,这样不仅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还会导致患者菌群失调,明显降低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从而造成耐药菌大量繁殖,增加医院感染机会。
5.1 加强内科感染专业人才培养
增强防范意识:内科感染管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涵盖了医学的多门学科,需要医务人员有较强的综合实力、专业基本功和较强的应变能力〔2〕。内科感染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感染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医院医疗水平的衡定和医院的社会影响力。目前的工作人员,多数由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疗人员改编而来,缺乏系统的内科感染知识培训和锻炼,对感染管理方面理论掌握不牢。因此,应该从整体上提高内科感染科室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内科感染专业人才培养,对内科感染管理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再培训。可开展各科室交流讲座活动,做好内科感染相关知识的宣传,了解最新的感染管理理念和动态,特别对于一些交叉感染、突发性感染做好指导,提高感染科室工作人员的应变力。加强管理人才的素质教育和培养,从而保证内科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持续发展。
医务人员的手在进行各种操作和各项护理过程中,直接与患者或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器械接触,因此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的手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报道:护士在为患者进行各种护理操作后,双手采样的结果显示带菌率为100%,因此要强调勤洗手、正确规范洗手,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也要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和卫生知识宣教,如生活用具的消毒、手卫生等,尽量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5.2 严格消毒灭菌 消毒灭菌是切断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发生与传播的重要措施,要规范病房地面、空气以及医疗用具的消毒方法、时间和次数;加强对吸痰、雾化吸入、呼吸机、连接管道等装置的消毒管理,严防病原菌通过管道直接进入患者呼吸道,吸入氧气的湿化瓶是医院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根源,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使用中的湿化瓶要每周消毒更换2次,瓶中的蒸馏水每天更换,不使用时,湿化瓶应严格消毒,干燥保存。要切实做到侵入性诊疗用物一人一用一灭菌,与患者皮肤直接接触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一次性医疗用品保证在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使用,不得重复使用,以保证患者安全。
5.3 规范无菌技术操作
无菌技术操作是一项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的护理技术,如果违反就会引起医院感染。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必须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无菌操作前严格洗手,戴口罩,必要时戴无菌手套。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操作时要尽量缩短操作时间,如进行吸痰时应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导尿时,要保持尿路系统的密闭性,做好会阴护理,保持尿道口清洁,并尽量缩短留置尿管时间,以杜绝医源性感染。
5.4 加强病房管理
为避免交叉感染,尽量按病种安排病床,针对部分免疫力低下或住院时间长(如血液病)的患者,可将患者单独收住,重点保护。严格探视和陪护制度,减少病区内人员流动。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病房清洁、空气新鲜,定期紫外线消毒,确保空气消毒质量。床单、被罩、枕套每周更换,如遇污染及时更换,湿式扫床时要做到一床一刷,用后要及时消毒,出院、转院及时进行终末消毒。
5.5 增强送标本意识,合理使用抗生素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使临床医生减少盲目频繁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经验用药;护士应积极配合临床医生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指导患者正确及时的留取培养标本,确保标本的合格率,以尽早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最佳抗菌药物。
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全过程,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手段是消毒、灭菌、无菌和隔离技术等措施,这些技术措施都是由护理人员具体执行的。只有全面了解了内科病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才能让我们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认识到自己应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中履行的职责,也只有通过各种有效的规范化护理手段,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医院感染率,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健康保障。
[1]郝培芳,刘俊清,狄利霞.ICU病房感染因素及控制对策[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2,11(6):160-162.
[2]徐伟,付金香,毕菁莉.血液病房医院感染因素及其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5):95-97,104-104.
[3]康海燕,赵文芳,刘雪梅等.神经外科病房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对策[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17(13):62-64,85-87.
R473.5
A
1672-5018(2017)03-2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