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慧
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 静脉配置中心 201399
生脉注射液临床常见不良反应分析
倪慧
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 静脉配置中心 201399
目的分析总结生脉注射液临床常见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4年4月-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注射生脉注射液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68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生脉注射液不良反应表现及相关内容。结果临床上生脉注射液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包括有发热、皮疹、寒战、荨麻疹、结膜水肿及过敏性休克等,本文出现概率为(55.9%);其次为胃肠道反应,本文中出现概率为(13.2%);然后为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本文发生率为(10.3%);呼吸系统过敏反应在临床上也较为常见,本文中比例为(10.3%);另外常见还有神经系统损害、局部疼痛症状,本文比例分别为(7.4%)、(2.9%)。结论临床义务人员在使用生脉注射液进行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了解生脉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机制,明确用药时机,做到规范化、合理化用药,最大程度上降低生脉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生脉注射液;不良反应;原因;预防
现阶段,中药注射液使用安全问题在临床上发生概率出现升高,引起了社会公众较大关注,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的人数可达19万左右,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一定威胁[1]。生脉注射液属于临床使用较为广泛的中药注射液,其药物组成成分为红参、五味子、麦冬等,是借助现代技术以古方“生脉散”为基本机提取制成的药剂,作用为促进心肌收缩、刺激骨髓造血细胞增殖、调节血压及保护心肌等,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休克、心绞痛及脑梗死等疾病,具有显著治疗效果。但在治疗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些常见不良反应,本文在此对我院68例经生脉注射液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如下:
回顾性总结我院2014年4月-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注射生脉注射液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 68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生脉注射液不良反应表现及相关内容。68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年龄32-83岁,平均年龄(60.3±3.5)岁。
68例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均采用生脉注射液治疗,治疗方式为静脉输注用药,每次用量在20-60ml之间,用250ml-500ml的 5%葡萄糖注射液进行稀释后输注,回顾性分析发现其中未出现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
68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类型分别为:过敏反应38例,比例为(55.9%),其中发热5例、皮疹14例、寒战6例、荨麻疹9例、结膜水肿3例及过敏性休克1例;胃肠道反应9例,比例为(13.2%),其中恶心6例、呕吐2例、腹泻1例;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7例,比例为(10.3%),其中心律失常2例、心悸3例、胸闷2例;呼吸系统过敏反应7例,比例为(10.3%),其中咳嗽患者3例、气促2例、喉头水肿1例;神经系统损害5例,比例为(7.4%),其中头晕2例、头痛2例、失眠1例;另外本文中出现局部疼痛症状2例,比例为(2.9%)。
68例患者中有44例不良反应发生在输液过后十分钟之内,比例为(64.7%);有13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在输液治疗后十分钟到半个小时之间,比例为(19.1%);另外11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在输液治疗半小时后,站总数比例为(16.2%)。
分析导致患者使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四大类:
一是因复杂成分原因导致。生脉注射液成分构成为红参、五味子、麦冬等。红参属于人参的一类,起药理作用的主要是人参皂甙,对人体代谢及蛋白质合成有促进作用,可改善机体微循环,起到调节血压、强心的功效;五味子中药理作用成分是五味子素,其主要功效是增强糖原合成和肝脏蛋白质合成,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体肝脏解毒作用;麦冬中药理作用成分是麦冬皂甙,作用是保护心肌、改善心脏功能,具有降血糖、耐缺氧及抵抗心律失常等作用。生脉注射液中主要起药效作用的便是这三种成分,三种不同成分相互综合作用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二是不同患者个体差异导致。不同患者由于年龄、性别、疾病情况及自身体质不同,在针对同一种药物治疗表现上也有所差异[2]。通常情况下,体质较弱者对药物敏感性较高,因此临床上在针对体质较弱者在用药上应谨慎,过敏体质患者更应如此。生脉注射液属于中药注射剂,其中含有很多糖类及蛋白质等,经静脉注射进入人体后,若患者属于过敏体质或体质较弱,便可能刺激患者体内产生抗体,从而引发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即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三是注射液生产工艺缺陷。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会对药剂质量产生中药影响,若生产工艺存在缺陷便可能会增加药剂中有毒成分,药剂中能够起到药理作用的有效成分变少,影响治疗效果,并引起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比如在生产制剂中,若没有将其中杂志完全清除干净,便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四是运输或储存不当影响药剂质量。药剂运输不当或储存方式错误便可能会影响药品质量,比如运输过储存中温度、湿度、紫外线等因素均能够导致药品质量发生改变[3]。
为尽可能降低生脉注射液在使用中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临床医务人员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确保临床用药合理性,对症下药,不可出现乱用、滥用情况,且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患者管护,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备好急救用品和药物,做好突发事件准备;二是在临床用药治疗前首先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及药物过敏史,若患者以往存在过敏情况或患者属于过敏体质,则应尽可能选择替代药物。若必然使用该药物治疗,则应谨慎用药,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异常,立即停药并及时处理治疗;三是尽可能避免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特别要注意避免与青霉素配伍,另外在使用中配药注射液也要避免混用;四是在首次用药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情况,若患者用药过程中发生有皮疹瘙痒、咳嗽、恶心、心悸、呼吸困难等情况,应立即停止用药,必要情况下可进行脱敏治疗;五是注意正确储存药物,尽量低温、避光、阴凉。
总而言之,临床义务人员在使用生脉注射液进行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了解生脉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机制,明确用药时机,做到规范化、合理化用药,最大程度上降低生脉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唐明顺.浅析生脉注射液ADR发生的原因[J].当代医药论丛,2014,19:139-140.
[2]姜国伟,易清清,孟拥军.生脉注射液严重不良反应1例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5,(02):319-320.
[3]黄培芬.生脉注射液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文献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06):97-98.
R473.5
A
1672-5018(2017)03-2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