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的领袖只代表一派,不是这一派就是那一派,人民的领袖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目前就需要人民的领袖,来领导民族与国家的复兴伟业。
玛雅所写的《家国大义:共和国一代的坚守与担当》通过对9位各领域专家学者的独家访谈,全面解读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念和战略布局,這本书主要有以下八个观点:
我们太相信市场了,以为市场真的能搞定一切。我们现在还没有从这个偏向走回来,这是下一步发展最需要警醒的。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个重要的内容是社会建设。共产党和政府最该作为的是在民生领域,因为市场在这里是失灵的。
现在很多国际金融机构都在诱导中国开放,号称这就是接轨。美联储的人在北京给中国的银行家们授课,核心是要中国遵从美国的货币政策。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政治家应该对银行家进行政治约束和思想教育。这种政治性管理的原则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而不是资本利益至上。
中国是单一制统一的多民族大国,周边有多个大国或多种其他宗教文明的力量,还有其他远道而来的大国的手臂。他们都不希望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崛起,即使不能直接干预,也想借助各种力量、通过各种渠道促使中国分裂——这是中国必须面对的现实。如果采取多党制或全面的直接民主,将会有极大风险。很多政党都可能变成外国势力的代理人,国家就可能分裂,陷入战争。
“一带一路”战略的制定,表明中国正在全球战略层面建立一种对冲格局。中国过去不是没有对冲,但基本上是小打小闹式的。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一紧张,就跑到欧洲下订单;和欧洲关系一紧张,就跑到美国下订单,一直缺少在全球战略层面上的对冲态势。这个局面在过去几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有明显的改变。
中国的战略原则应该是,狠下内功,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目前最重要的,是丢掉春天很快就会到来的幻想,做好应对危机冬天的长期打算和准备。主要是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自信,二是内修民生,三是外引资源,四是制造为本。
社会革命先于经济革命、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建设,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共同经验,是中国道路成功的一个秘诀,是“中国特色”的特之所在。历史和现实都证明,社会主义是中国最大的软实力,是新中国后来居上的法宝,是共产党凝聚人心的旗帜,也是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人间正道。
一个大国的领导人应该是人民的领袖,而不是精英的领袖。精英的领袖只代表一派,不是这一派就是那一派,人民的领袖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目前就需要人民的领袖,来领导民族与国家的复兴伟业。
中国是个大国,特别是有文明传统的国家,应当志存高远。要有参与重建全球秩序的抱负和行动,要有与我们的文明规模、历史规模和人口规模相匹配的大国地位和世界影响力。
书中a还有很多颇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不再赘述。
提出这些观点的专家学者,都是“共和国一代”。他们出生在新中国,经历了新中国的各种艰难、曲折和个人的种种挫折,也见证了这个国家创造的奇迹和带来的沧海桑田般的变迁。如果说第一代、第二代“赶考者”的经历是永远不可重复的,那么这一代人的经历恐怕也是永远无法重复的。在他们关于中国道路、关于可持续发展、关于军队建设、关于大国外交、关于高铁战略、关于依法治国、关于民生保障、关于文化强国、关于理论创新的思考之中,最触动人的不单单是精辟独到的分析和尖锐犀利的观点,更是这些分析和观点背后折射出的国格与人格,以及由国格和人格支撑起来的一代人的坚守与担当。
共和国一代已经在担当国家大任。
2015年3月17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北京对习近平主席说了一句话:“真不敢想象,中国终于有一天能够与美国一起讨论整个世界未来的和平与进步了。”作为历史见证人,基辛格眼前走过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赶考者”。这位当年英姿勃勃的美国著名外交家,如今己是93岁垂垂老矣的高龄,在纽约曼哈顿房价最高的地段租楼层,开办“基辛格咨询公司”,专为美国政界和商界提供有关中国的咨询服务,生意火爆。
实事求是说,我们距基辛格所说的还有一段距离。但长江后浪推前浪,共和国这一代人必须为填补这段距离做好准备,付出努力。
1949年3月从西柏坡前往北京,毛泽东说,“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
话语简单,蕴含重大。赢得未来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