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川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多系统平台:即多个平台的操作系统。如PC电脑所使用的Windows系统、苹果电脑所使用的Mac OS X系统、手机和平板所使用的Android和iOS系统等。把这些若干个操作系统通过一定的通信方式连接起来组合运行,便构成了一个多系统平台。下面就多系统平台作下详细介绍。
在过去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由于系统间通信协议及软硬件接口标准的制约,软硬件工程师和电子音乐家们致力于开发能力更强的软硬件,以满足电子音乐不断增长的系统需求。这便导致了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硬件和软件系统越来越复杂,开发和设计的难度越来越大,价格也越来越高昂,而系统的灵活性则相对较低。但对于今天而言,硬件制造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接口标准化等相关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硬件系统可以协同工作,并且能够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组合运行。
每个硬件系统的运算处理能力都是有限的,即使科技发展到今天,如果我们想要获得一个运算能力非常高的硬件,往往也要花费较高的代价。但如果搭建和使用多系统平台,往往可以提高几倍的效率以及节约相当高的成本,并且同样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
操作系统的发展和标准化,使得不同的操作系统之间可以更容易地实现相互通信和控制,在共享数据上的障碍也逐渐消失;不同的系统和软件之间利用标准的接口协议,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数据通信,并且可以实现低延迟的数据传输和协同运算。并且由于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运算技术的发展,不同类型的软硬件之间可以进行标准化的信号传递和控制,实现更丰富的效果。
合理的利用不同软硬件系统组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操作系统运行的压力,使各个应用软件能更好的适用各个操作系统,减少系统资源浪费,提升各个系统的运算能力。能够有效的解决单一系统、单一模式下程序调试复杂、系统运算吃力等诸多问题。因此,利用多种不同的软硬件平台来构建灵活、高效、适应性强且成本可控的电子音乐创作系统是非常科学及可行的,并应该获得更多的关注与应用。
笔者就多系统平台创作了一首跨媒介交互电子音乐《迷失太空》,在这首作品中笔者搭建了由四个不同的操作系统所组成的多系统平台。四个操作系统分别为Windows系统、Mac OS X系统、iOS系统以及Android系统。设备为PC电脑一台、iMac电脑一台、iPad一部、安卓手机一部。选用的这四个设备及操作系统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大众都不会对这些硬件和操作系统陌生。作品在第三章将做详细介绍。
艺术媒介意为艺术材料,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用于表现的物质手段,即用来表现艺术构思的物质材料。如声音、绘画、影像、舞蹈等艺术形态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艺术媒介。在电子音乐创作中,我们所用的媒介往往就只有声音。电子音乐应用在生活中,我们感知这种艺术往往也只是通过声音这个媒介。如听到的CD唱片、数字音频等。
跨媒介是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思维,它可以将不同的艺术材料相结合,是一种对传统艺术审美进行扩充、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早在20世纪50年代,电子音乐创作家们就逐渐从声音艺术的单一模式发展为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模式,融合舞蹈、戏剧、表演等元素,形成跨界发展的态势。直至今天,跨媒介思维已成为电子音乐创作的主流趋势,已有数不胜数的跨媒介电子音乐作品展现在世界各地舞台上,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交互电子音乐是指通过技术手段,使人或其它对象与计算机产生互动,并实时控制声音、图像等材料变化和发展的艺术形式,如图一所示。交互电子音乐的创作思路与跨媒介艺术的思维是息息相关的。早在1946年计算机的问世,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在逐渐的变革,计算机对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手段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单媒体到多媒体、从实境到虚拟现实、从被动到互动。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互动的时代,交互技术毫无疑问是电子音乐的重要创作手段。
图一:作曲家在演奏交互电子音乐
把跨媒介与交互电子音乐结合起来看,它无疑是电子音乐领域中最前卫的表达形式。既融合了音乐以外的艺术媒介,使其有着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又引入了交互这一创作手法,使其在演出中创作者能够实时的参与到音乐的发展中来;既能够使艺术表达更加新颖、丰富,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跨媒介交互电子音乐的创作思维是电子音乐中最重要的创作思维之一。
在第一章里笔者提到的利用多系统平台创作的电子音乐作品《迷失太空》将在这一章节里做详细介绍。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电影《星际穿越》,图二为其电影截图。庞大浩瀚的宇宙太空,虫洞与时间旅行的诡异莫测,黑洞与多维时空的无穷奥秘,激发了笔者写下这部电子音乐作品。意图描写人类的一场太空旅行。利用“跨媒介”手段将音乐与影像结合起来,并用“互动”的方式实时控制音乐中的部分声音以及影像的变化。整部作品是由多个系统同时协助工作,利用声音和影像两个媒介,并以人实时触发声音素材及影像互动共同构成的一部作品。
图二:电影《星际穿越》中的黑洞概念图
(1)多系统平台的搭建
完成这部作品的第一部是搭建多系统平台,多系统平台的优势及特点在本文第一章节里已经写过,这部作品利用多系统平台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平台的优势,减少系统资源的浪费,并将其与跨媒介交互式的理念完美结合。在这部作品中,笔者搭建了由4个不同的硬件操作系统所组成的多系统平台。4个操作系统分别为Windows系统、Mac OS X系统、iOS系统以及Android系统。所用到的设备为PC电脑一台、Mac电脑一台、iPad一部以及安卓手机一部。PC电脑下的Windows系统所使用的软件为Cubase 7.5;Mac OS X系统所使用的软件为Resolume Arena 4.2。iOS系统所使用的软件为Cubasis LE,如图三所示;Android系统所使用的软件为TouchOSC,如图四所示。除了以上软硬件设备,还需要无限局域网络,和路由器一台。
图三:Cubasis LE操作界面
图四:TouchOSC操作界面
(2)连接与操作设计
将这些设备关联起来的核心工具是网络,通过局域网络,iPad上的Cubasis LE软件可发送MIDI信号到PC电脑的Cubase软件里的midi轨道上,从而实现用Cubasis里的软键盘去控制Cubase中midi轨道的midi音符,达到现场互动的效果。用于演奏的软键盘界面如图四所示。再者通过局域网络,可以将安卓手机中TouchOSC软件里的控制参数实时发送给Mac电脑中的Arena视频处理软件,亦实现了用手机控制电脑中的影像。该作品在展示时需要两个人同时参与音乐与视频的交互,其中一人负责播放PC电脑中的音乐,并用iPad实时控制作品中的一些音符元素(音高、力度、时值等);另一人则负责在音乐开始演奏的同时播放Mac电脑中的视频,并用安卓手机实时对视频中的一些素材做处理和变化,音乐与视频是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的,而不是各自独立。多系统平台的搭建、软硬件的互联、人实时的控制,都充分体现了跨媒介交互电子音乐的创作思维。
图五:Cubasis中的软键盘
(3)《迷失太空》的“音乐”创作
看似复杂的多系统跨媒介交互电子音乐,其核心部分依然是“音乐”本身。音乐是首先要被设计出来的艺术媒介,在设计音乐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与影像的结合的方式以及互动操作的可行性,这样设计出来的音乐再添加影像或其它媒介以及添加人机交互技术时才能更完美的将其融合,能够更加精致的表达其艺术的魅力与内涵。
图六:《迷失太空》的MIDI工程制作截图
制作这个“音乐”的技术手段为MIDI与合成器技术。制作平台及软件为PC电脑与Cubase 7.5,音色为Kontakt采样音色与合成器音色。因其作品风格是与“太空”相关,所以笔者在制作这个音乐时将合成器音色定位整部作品最主要的音色。因为浩瀚的太空并不像我们人类所接触的大自然那样可以用那些“具体”声音来描绘,而真实乐器是由地球大自然中的一些具体物理材料制作而成,几百年来作曲家们运用这些乐器来表达世间万物与情感,已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但始终几乎脱离不开人与地球世界。设想一下如果脱离了地球,进入那些未知的太空领域,这些由具体的音色组织而成的音乐还能继续发挥其“魅力”吗?答案肯定是不能。自从合成器的诞生,大量非物理碰撞形成的声音被制作出来,这预示着人类对未知文化的无穷探索,对未来音乐的无穷设想。世界著名电影配乐大师Hans Zimmer在他的公开课上曾说过:如果你能将合成器使用得当,你就获得了一把通往另一个音色新世界的钥匙;一旦你能玩转它,你就可以掌握这个世界。可见合成器是一件多么有能量的“法宝”。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能够制作产生出我们自然界所没有的各种“神秘”的音色。用这些音色来描绘一些未知的空间与事物是非常符合逻辑的。因此,笔者将合成器音色定位这首音乐的核心,音乐的主题也是用合成器音色来表达。
图七:《迷失太空》的音乐频谱
音乐共分为三段。第一段(0″—1′30″)开头由一个合成器Pad音色引入,再由一个点状合成器音色加以点缀,共同构成音乐的主题,意为“浩瀚的宇宙,美丽的星空”。其后Pad音色经过处理变得颤抖起来(颤音),点缀音色持续添加,并引入了一个经过处理的双簧管音色演奏一段抒情旋律。
图八:经过处理的双簧管音色演奏的旋律片段
这段主旋律意代表人类本身,背景为其置身于太空旅行的场景。其后双簧管旋律逐渐变得不稳定,随机化。双簧管音色在经过处理后也逐渐变得模糊,不稳定,伴随着点缀音色和抖动的Pad音色逐渐淡出,第一段就此结束。
第二段(1′30″—2′25″)由一个经过反转处理的合成音色引入,类似于物体被引力突然“吸”进去的一种效果。此时背景音色用调制的弦乐队的音色铺底,声场比第一段使用的合成器Pad音色更加宽广,意示着人类来到了宇宙深处,此时前方是一片未知。点缀音色大量使用不稳定音程,如小二度、增四度。被“吸”进去的音色持续出现,标示着在宇宙深处的旅行中各种不稳定可能性的发生。持续到2″左右时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点缀声音循环,但此时背景音色开始变得嘈杂、多变。意味着一个明确的、十分恐怖的场景即将到来。
第三段(2′25″—4′41″)着重描写了这个十分恐怖的场景。音乐开始是由一段纯粹的循环的点状音色引入,无任何其它音色介入。其后首先引入了一个抖动的低音Pad。其后又引入了一个合成打击乐音色,类似木鱼,其空间混响调制的十分庞大,由它奏响了一个漆黑、恐惧的不明空间。其后紧跟着各种点状恐惧的合成音色,如类似于弦乐震音、大钟、管风琴低音等等音色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的出现。其后类似木鱼的合成打击乐音色持续演奏两个八度音高,将恐惧推向高潮,直到第二段的被“吸”进去的音色再次出现,结束高潮并进入尾声。尾声与第一段描写的场景类似,标示着人类“逃”出了这个恐惧的不明空间,再次返回“浩瀚的宇宙,美丽的星空”这个场景内。
(4)与影像的结合
这部作品的影像部分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对若干预制视频文件做实时效果处理。首先笔者收集了若干“星空”素材的影像视频文件,将其导入到Mac电脑中的Resolume Arena视频软件里,如图九所示。选择要进行效果处理的模块并标记下来。
图九:Resolume Arena视频软件操作界面
其次将安卓手机的TouchOSC软件通过Mac端的Touch Resolume与Arena视频软件连接,连接好后就可以将TouchOSC软件里的控制信息实时发送给Arena视频软件的效果处理器,这样就可以通过安卓手机来实时控制视频的效果变化,如光效、速度、色调等等。将这些实时控制的影像串联起来,与音乐相结合,共同构成《迷失太空》整部作品。
图十:被实时处理的“星空”影像素材截图
在《迷失太空》作品中,笔者实验性的组合了四种不同的硬件系统,将四个操作系统下的软件互相关联、相互控制。并创作以虚幻的太空为主题的音乐一首,将其置于这个多平台系统中,抽取音乐中的某些素材在作品展示时实时添加和控制。并且为音乐搭配影像,同样的实时控制其影像效果变化。这种形态的电子音乐作品国内还没有足够数量相关领域研究,但在国外相关领域已经成为了电子音乐创作的主流手段,也是电子音乐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因此,多系统跨媒介交互式的理念在国内应得到更深入的研究。构建专业的计算机音乐系统,进行更深入的应用和创作。
当今时代下的电子音乐创作,已几乎很少能看到作品只是单一的计算机音乐与声音艺术。越来越多的电子音乐作品采用实时交互,多媒融合等手段。电子音乐在语汇、风格、样式上越来越“多元化”发展。笔者创作的这部《迷失太空》正是顺应了当今电子音乐发展的主流趋势。此外,当代电子音乐的背景由于是在现代音乐的大环境下,许多纯粹的声音作品并不能够被大众广泛认可,但在加入视觉艺术、舞蹈艺术等艺术形式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情况下,亦能够给观众带来许多新鲜的感受,使艺术形态更加升华。
如今,这种新形态的电子音乐创作已不再仅仅是一台计算机对声音进行某些处理就能够完成的。使用多平台、多系统的协同工作能够完美的实现这种新形态电子音乐创作的需求,因此,多系统平台正是跨媒介交互电子音乐最灵活、最高效的创作平台。合理搭建与使用多系统平台对当代电子音乐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多系统跨媒介交互电子音乐理念能够引领更多的青年作曲家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1]程伊兵.声音合成与制作基础[J].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杨万钧.多系统平台协作电子音乐系统研究与实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
[3]陆敏捷.中国新媒体艺术之互动音乐发展初探[J].音乐探索,2013,01.
[4]张小夫.电子音乐概念界定[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