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昊 梅燕飞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工程化教育改革中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1)目前很多院校开展“工程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够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从课程设置上看,除了几门必修的政治理论课以外,几乎很少开设其他相关课程;从学生学习的氛围来看,工科专业的学生往往对人文社科知识不感兴趣,同时迫于繁重的专业课学习压力,无暇顾及与本专业无关的知识。(2)重理论轻实践直接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锻炼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面向工程实际,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锻炼的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其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然而,在进行充分实践教学的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通过思政课堂对学生的相关能力加以引导便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思政课的教师便应在深刻理解“魅力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基于“魅力工程”工程化教育改革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1)培养学生的全面工程意识。全面工程教育是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全新的工程教育理念,它主要着眼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知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及现代工程所涉及的范围广,所以对工程人才的要求也就变得更高。以“魅力工程”教育理念为依托,通过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2)有助于完善知识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工程越来越复杂,工程师在解决某些具体问题时,需要具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这对现代工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其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开展适应“工程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平台,拓宽其知识面。(3)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工程化”教学改革培养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应当是拥有正确世界观的合格人才,同时还应具备灵活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
3.1 优化教学内容。主要表现为:(1)现代工程建设不仅要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工程的社会效果,因而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2)工程实践涉及多学科、多领域间的合作,工程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工程化”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创新意识是工程人才的必备素质,工程的生命在于创新,所以“工程化”教学改革必然要强调创新精神的培育。
3.2 强调德育实践。德育实践是思政课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为保证德育实践的长期有效开展,应当建立德育实践的长效机制,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环境和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并建立德育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德育实践。“工程化”教学改革应当体现“魅力工程”,“工程”并不仅仅反映某一专门的学科,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化”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具备跨学科、综合性的知识,此外,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应做相应转变,尤其应当树立实践育人的观念。
3.3 实现教学方法“工程化”。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引导学生,使其逐渐形成这种思维方式。具体而言,采用案例教学法和问题驱动法来实施教学,可以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探索式思维。案例教学法就是由教师描述一个案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带领学生思考,并加以讨论和总结,最终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有效促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工程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从“魅力工程”出发,培养具有责任意识、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因此为推进“工程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思政课教学应按照“魅力工程”的要求做相应改革。
[1]刘卓军.精准工程”的魅力[J].中关村,2016,(12):72-73.
[2]崔岩等.基于“工程化”教育提高应用型大学教学质量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02):161.
[3]李永胜.以工程思维与方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32(02):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