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森 林
编者按:一桥横卧,似故乡的月牙,满载乡愁。古桥,跨越历史长河,让世人眺望,金戈铁马或静水流深,无穷回味。你的家乡是否也有那么一座古桥?它见证着一座城的繁衍生息,早已成为你生活和记忆的一部分。
时光里的那道弧线
文_ 森 林
一个地方,有了水才有了灵动,有了桥才有了诗意。
桥,向来是文人们吟诵的重要对象。在广为流传的诗词里,桥被赋予了种种含义,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清新雅致,也有“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坎坷失意,更有“安得五彩虹,架天作长桥”的洒脱豪迈。
桥,也是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建筑,让人们克服河流、峡谷的障碍,方便出行、交流。自古以来,修桥铺路都是改善群众生存环境的重要举措,是群众眼中的实事,是官员考评时业绩的体现。
我的老家安阳,七朝古都,人杰地灵之地,更是少不了桥的存在。这些桥或者还在忠实地履行职责,或者已经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但是都在时光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成为安阳人心中一道道特色鲜明的弧线。
众所周知,安阳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录,而位于安阳的殷商矩桥就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桥梁。
据史料记载,矩桥建于商代,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克商都朝歌,发矩桥积粟,以赈殷之饥民”。当时的生产条件决定了这座桥梁的命运,它只是一座多孔木梁木柱桥,木材的特性让它不可能长久保存,留给我们的只是史料中的寥寥几个文字。
随着生产技术进步,春秋战国铁器的普及让石料修建的桥梁开始出现在人们生活中,永和桥就是这样一座石头桥。
永和桥位于安阳城东20公里的永和集村,始建于隋,存世至今经历了数次修复,我们现在看到的永和桥为东西向,三控曲拱,下部为宋金时代建筑,桥面则系明代重铺。据称,因永和集为平原,修复该桥所用石料均由百里之外的浚县运来,工程艰巨。
如今的永和桥已如风烛残年,桥拱上云龙、天马、海狮等石刻也已模糊不清,唯有桥面青条石上深深的车辙见证着昔日的繁华。
作为中原腹地,平原一望无际,所以安阳的桥大多架于河流之上。洹河就是安阳境内一条古老而重要河流,又称安阳河,发源于林虑山,自西向东流经林州市、安阳县、安阳市区、内黄县,然后注入卫河,沿岸一带向来以景色秀美著称,诗人元好问曾这样描述河畔美景:“平冈回合尽桑麻,百汊清泉两岸花。更得青山作重复,武陵何处觅仙家。”
安阳桥就是安阳河上最为安阳人民熟知的一座桥梁,俗称的安阳八大景之一的鲸背观澜就在此处。
相传,安阳桥建于五代时期,也有一说是元代,始建之时三墩四孔,桥身北高南低,酷似一条头北尾南的巨鲸卧于洹河之上,远观宛若水中之鲸背,故名鲸背桥,元中书左丞许有壬曾作《彰德路创建鲸背桥记》刻碑铭记之。
清乾隆《彰德府志》记述:“洹水绕城东北,上架石梁,若鲸之背……当夫春水秋涛,浪白波青,萦回于虹影之下。于斯时也,而感济川而念切,或瞻鸥返而情遥。功施利济盖不独逝者如斯。”站在石桥上俯瞰洹河,但见旋涡涟漪,浪淘起伏,波澜壮阔,鲸背观澜由此得名。
20世纪初至今,安阳桥在战火中几次损毁、几次修复,鲸背观澜的壮阔景象已不复见。但是,每逢正月十六,安阳人都有到安阳桥赶庙会、“溜百病”的习俗,人们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品尝风味小吃,欣赏民间工艺,繁荣昌盛之貌让这座古老的桥梁宛若连接起了历史和未来,成为安阳不可替代的地标。
此外,安阳还有彰善桥、广济桥等古石桥,每一座古桥都是当地人心中的一道白月光,是离乡人剪不断的乡愁。对笔者来说,心中也有这么一座桥,承载了童年的欢乐时光,牵挂着老家的炊烟袅袅。
小时候,走出村外二三里,就是那条洹河,河上横亘着一座桥,承担着调节洹河水量的任务。除了汛期,桥两边界限分明,一边河水丰盈,波光粼粼,另一边则河水清浅,如小溪潺潺。
在家长的三令五申之下,孩子们只敢在水浅处玩耍,这座桥犹如一座山,把水挡在了另一边。玩耍时从下面看上去,一个个拱形出水口高大而让人畏惧,但是一转头就忘记了,接着在岸边沙滩上的水洼里捕鱼。
渐渐长大,这座桥日益破败,我也离家外出求学、工作,纷纷扰扰的人情世故让家乡都渐渐地在记忆里变得模糊了。但是每次回老家时,只要看到了这座桥,我就知道马上就要到家了。如果说别的桥穿越了时空,成为历史与未来的连接点,那么,这座桥对我来说,就是穿越了空间,是我与家的连接点。
河南电力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