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红
(高安市第五小学,江西 宜春 330800)
[摘 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以实现课程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要先树立教材使用的先进理念,正确认识教材的课程资源功能;其次,要理顺教材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知识结构对学生的适应关系;再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优化教材资源。
[关键词] 语文教学;用教材教;资源效益
教材是教师用来教学、学生用来学习的重要载体和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教材使用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价值的取向和教学质量的高低。传统课程中的教材本身就是课程目标,教师按照教材的体系和内容一成不变地教学,是谓“教教材”。教师根据完成课程目标的需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去教学,是谓“用教材教”。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是新课程对我们每个一线教师最基本也最迫切的要求。
一、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1.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
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旨在掌握教材使用的大方向。一般地借助以下问题的思考可以便捷地把握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学生应该遵循哪些学习程序;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使用的教材是否涉及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学生应该用所学的知识做哪些事情。以上这些问题实质上是对教材使用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的具体追问,明确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就明确了教材使用的大方向。
2.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知识结构
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和知识结构,旨在把握教材的体例和体系,认清教学的基点、重点和难点,进而为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教学设计创造条件。了解教材的思路和结构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阅读教材的前言(课本说明)和目录;二是分析教材中代表性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次序。借助于前者可以把握教材外在体系的基本架构,借助于后者可以把握教材内在知识的逻辑关系,这样就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的全貌。
3.分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的作用
教师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主要执行者,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大致有以下一些较为典型的思路:教材是否提供了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的空间;教材是否要求教师承担了不应该承担的角色;教材是否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教材涉及到哪些教学活动;指引学生学习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在帮助学生学习、发展智力方面,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帮助教师打开教材使用的思路,从而保证教师在处理和使用教材上的作用落到实处。
4.分析学生对教材的适应状况
确定学生现有的基础和差异是明确学生对教材适应状况的前提,因为只有掌握了学生的现有知识、技能、素质及其差异,才能因材施教。一般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下列问题的调查和思考来了解学生对教材的适应情况:教材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衔接;教材在何种程度上适应学生的长期学习目标;教材在何种程度上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材以什么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教材中的哪些内容能让学生感兴趣或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教材突出了哪些知识和技能,为发展这些知识技能提供了哪些条件;教材如何要求学生使用这些技能。明确了上述问题,教师就可以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教材来自主探究,做教材的主人,教材的“学本”功能就得以实现。
所谓“用教材教”,说到底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如果弄清楚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那么“教什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二、教材内容的处理方式
如果说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切实把握课程目标是有效使用教材的前提和基础,那么适当调整教材内容、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则是有效使用教材的发展和升华。
1.删减。小学语文教师在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从多角度考虑,使之体现知识、智能、情感三方面目标的整合优化。不仅要注重字、词、句、篇知识性内容的传授,还要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心理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对那些内容过于繁杂、超出课时容量或者与学生学习基础不相适应、难度较大的内容尽可以删减不用,以便凸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2.增加。在学生基础较好,对教材内容感到“吃不饱”或者教材容量不足、满足不了课时需要的时候,教师无疑要及时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不失时机地挖掘出教材中的隐性课程内容为课堂教学所用,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一文的教学中,可增加学生自身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与享受的事例,以引导他们结合课文中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并重点体会“我”很快乐,从具体语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滋味的,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3.侧重。如果教材内容的定位与学生的需求发生偏差,那么就应当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对教材内容实施纠偏,选择那些与学生能力关系密切的内容来教学,这就是教材处理中的“侧重”方法。在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往往有同一篇选文会出现在不同的年级的现象。如:人教版四年级《巨人的花园》《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分别选在语文A版二年级上册和语文A版五年级下册。同一篇文章选在不同的年级教材里,这样老师教学时,侧重点就应该不同。低年级一般侧重于字词的教学、感情朗读的学习;中年级一般侧重于教学生如何通过辨析达到对词语精确的理解,如何把握重音,如何概括文章内容;高年级一般侧重于从课文体裁出发,发现文章的思想价值和表达艺术。
4.拓展。如果教材中出现一些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且呈现方式过于笼统和简略的而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那么教师就要对此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拓展的目的是为教学创设必要的台阶,让学生凭借拓展的内容降低学习的难度,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面对小学语文教材古典诗词的教学,学生大多是“食古不化”。此时此地,教师有必要对诗词相关的背景知识作应有的交代和提示,并进一步用现实生活中一些同质异形的事例来点化。如此一番拓展之后,学生完成古典诗词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5.重構。如果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建议不能切合当下教学的实际,课后的练习设计不够科学、得体,文中的注释不够准确、全面,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境、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自己对教材的正确理解而对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实事求是的重构处理,以便保证教学取得应有的效益和质量。教学内容重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需要;二是学生喜欢。
教师在运用上述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材料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注意教材内容的相对完整性。因为经教育部审定的教材都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由学科教学专家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共同编写的,自有其完整的体系,不可因为自己的拓展和取舍而破坏了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和系统性;二是要随时注意学生对所调整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反应,留意学生是否适应教师这种处理教材的方式和方法,因为教师的任何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行为都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
总之,科学有效地“用教材教”,不是教师教学技能的单纯展示,而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思想的有力体现,是一种“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如风云变态中”的化境。
责任编辑 敖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