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抑郁情绪在校园里弥漫

2017-02-24 20:13:53刘海明
检察风云 2017年4期
关键词:大学老师外人职称评定

刘海明

日常生活中有一种不可掉以轻心的“危险”,就是我们熟悉的人哪天突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原因竟然是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此前,其身边的人可能一无所知!

抑郁症的受害者虽然主要是患者自己,但这种指向自我的暴力如果不加重视,其自我伤害同样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在大学校园里,一位抑郁症老师的离去,会在大学校园里渲染某些负面情绪,影响师生们的情绪。

在外人看来,抑郁症患者没有“病人”的征兆,个别的抑郁症患者其病灶可能还会被师生当做范本肯定甚至称赞。在这方面,上海某高校的江绪林老师就很具代表性。江老师生前对学术表现出相当的精益求精,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无法在国内最顶尖级的学术刊物《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一篇论文。他年纪轻轻就实现了这个愿望。然而,当他有机会以此申报职称时,强烈的“工匠精神”让他觉得自己这篇论文的结论有问题,因此耻于用这篇论文来申请职称。最终,这位过于追求完美的老师,还是自己结束了生命。

绝对的完美带来的往往不是真正的幸福,而是悲剧的结局。对知识创新的完美追求,因为达不到理想的境界而失落;对职称的欲求,因为自己的科研能力暂时不行,折磨得自己郁郁寡欢;对行政职位的追逐,总是嫌自己的官阶还不够高,渴望受到上级重视、渴望被提拔,有的为升迁而夜不能寐;还有的老师虽没啥追求,因收入和自己的同学朋友无法相比,也很是郁闷……这样的烦恼并没原罪,只是如果自己无法驾驭现实,又不能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烦恼积少成多就成了郁闷,郁闷久久不能排解,就升格成抑郁症;抑郁症不能及时治疗,又不愿意自己解脱,重度抑郁症就来了;重度抑郁症一旦形成,自己就渴望用死来解脱自己。

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抑郁症,到底为什么会和高校老师结缘呢?

对于外人来说,大学老师这个职业最大的光环在于他们享有的两个假期,以及不用坐班。多少人羡慕大学老师的这两大福利。当年,我也是冲着这个缘故转行到高校的。及至进到大学,和学生接触了,才发现自己比普通的上班族忙多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位负责的老师,从读书学习到备课和批改作业,还有跟学生交朋友,帮学生解决问题,这些“课外”工作所耗费的时间,超乎外人的意料。许多人更不知道的是,老师迟到几分钟,可能面临上千元的罚款,年终评优、职称评定,还要受到牵连。想到这里,任何一位老师看着表感觉要迟到,他们的压力就来了。

老师还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一族。一个字读错了,可能被学生嘲笑一辈子;有的话讲错了,可能被学生举报,这种无形的压力,足以让大学老师们心有余悸。这些外部环境压力大,造成了这个群体的精神压力远远超过不少行业的从业者。至于学校规定的硬性科研任务,完不成或者延误了时间,那也是真金白银地要被克扣。至于为职称评定与同事竞争造成的人际关系紧张,倒还是其次的事情了。

大学教师的抑郁症,还与这些读书人不切实际的自我追求过高有关。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基本是确定的,至于能不能当官,能当多大的官;能评什么样的职称,以及能评得上什么样的职称,既有能力和水平问题,还有不好言说的事情。在我们这个熟人社会里,万事皆有可能,有的老师努力多年却年年被刷下来,有的人通过关系不评照样可能获得职称。人比人气死人,想开便是天堂,想不开便是地狱。明白了这个道理,相信大学校园的抑郁症现象就减少了许多。

有道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对于抑郁症的人而言,真正的“救世主”不是别人,而是他们自己。服用药物和心理咨询都是必要的。一位得过抑郁症的大学老师坦言:她曾经感觉世界都是灰色,一夜一夜的睡不着觉,真的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很想去轻生,之后她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主动去治疗吃药,后来就摆脱了抑郁症。

对于高校来说,要意识到抑郁症危害的严重性,在年度体检项目中引入對抑郁症的检测,发现了问题及时帮助治疗。同时,在师资引进时增加心理项目的测试,对患有重度抑郁症的人应治疗后再引进上岗。总之,只有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抑郁症对大学的危害才可以降到最低程度。

猜你喜欢
大学老师外人职称评定
[拜托了妈妈]우리 엄마를 부탁해像外人的家人 像家人的外人
中国银幕(2022年4期)2022-04-07 21:56:28
事业单位职称的评定问题初探
一名大学老师的“扶贫时间”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2:10
我的大学老师羊春秋
唐律“化外人”条的法律解释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1:02
高中老师和大学老师的区别
村医职称评定需有据可依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38
唐律“化外人”条——政治归属与法律适用的二分视角审视
法律史评论(2016年0期)2016-11-08 01:42:54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老人遗产留“外人”,儿女该反思啥?
公民与法治(2016年5期)2016-05-17 0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