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萍
【摘 要】文章从四个方面,就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进行了探讨:走近学生,认识孩子“真实”面;理解学生,引导孩子敞开心怀;关怀学生,带领孩子走出困境;重视学生,发挥孩子潜在能力。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127-01
于漪老师曾说,热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从事教育工作的那天起,我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用自己的爱,去感染我的学生,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性格本来就很好动,尤其是男孩子,经常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动手动脚”,非要分个高低。黄国良(化名)就是这个群体中最典型的一位。他上课不专心、无精打采,一听到下课铃声就第一个冲出教室,有一阵子,还老是闯祸和打架,跟同学关系闹得很僵。
一、走近学生,认识孩子“真实”面
“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遵循这样的理念,我首先从他的家庭着手了解。经过几次交谈,得知在家里的黄国良还算听话,并不是十分叛逆。这得归功于他的爸爸,他爸爸是个很有耐心的人,每天都是他陪着黄国良做功课的,所以他的作业尚能完成。但也正因为他的爸爸脾气太好了,对黄国良有时纵容过度,造成黄国良懒散的性格。经过我的反映,他才意识到儿子的行为习惯不好,还影响了同学和班级。但事已至此已经很难改变了,黄国良不怕他的爸爸,对他爸爸的耳提面命不以为然,而她妈妈长期在外工作,对儿子也疏于管教。因此,他的爸爸也焦急地向我问招,请我务必好好地调教调教。面对这个情况,我明白这位家长已经把老师当作“救命稻草”,只能用我独有的方法来引导了。
我通过家访和电访等方式,把黄国良在家里的情况了解清楚后,了解到这个孩子本质并不坏,就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他一直活在家长的溺爱中,自我感觉良好,随着年龄的增大,不思进取的毛病便凸显出来。我决定再观察多一些日子才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理解学生,引导孩子敞开心怀
有一次,黄国良又和同学打架了,我让他放学留下来。到了放学时间,他就真的坐在位置上等我,看来他还是把老师的话记在心上的。我心中暗喜,走到他旁边,坐了下来,对他说:“知道我为什么要留你下你吗?”他点点头。 “那你接受老师对你的批评吗?”黄国良又是老一句:“都是人家先搞我的!”我再问:“那你给人家起绰号呢?”他说:“我没有,我只是叫他的名字,A加淳,这哪是绰号?”看着黄国良一脸的无辜,我也沉默了。我思考着,他是不是真的给同学起绰号了呢?
“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我回想起他平时一些说话的情景,明白了原来是他的发音不准,错把“欧”说成了“A”!别的同学不清楚,就以为他是故意的。我的心豁然开朗,把这个发现跟黄国良进行了沟通,肯定了他并不是存心和同学过不去,并且纠正了他的读音。他看着我,不服气的眼神慢慢缓和了,静静地听我说话。一听到我说会在全班对事情进行解释与澄清,他很开心。最后,我诚恳地对他说:“老师以前对你的态度有时不够好,没有了解好情况,就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你,老师向你道歉!”听了我的话,他反而不好意思地笑了,脸上的笑容像一朵绽开的花。
三、关怀学生,带领孩子走出困境
接下来,我在班里举行了“学会感恩”的主题教育活动,我说:“如果我们有个同学,他说话有点讲不清楚,我们要不要嘲笑他呀?”孩子们都懂事地说:“不要!”这时我就把黄国良把“欧加淳”叫成“A加淳”是因为他发不好这个音而不是故意给同学起绰号这件事说了出来。孩子们恍然大悟,有同学还说:“原来我们一直都错怪了黄国良!”此时的黄国良已经低下了头,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我趁机对全班学生说:“黄国良同学是一个想进步的好学生,我们都跟他交朋友,好不好?”“好!”全班同学都鼓起掌来。黄国良抬起头,望着我,眼里全是感激和信任……
四、重视学生,发挥孩子潜在能力
从那次以后,黄国良再也没有和别人打架,上课也认真了,举手发言也积极了,班里再也没有同学来我这投诉黄国良了。我发现黄国良很爱看书,就让他当了我们班的图书管理员。黄国良欣然接受,每天都把图书整理得井井有条,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经过一些日子,黄国良的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记得他第一次测验时,全级就他一个人没有写作文,只拿到了69分。但到了学期末的考试,他居然拿了93分,这真是质的飞跃。我毫不犹豫地把“特别进步奖”颁给了他。“特别进步奖”的奖金有20元钱,是学校颁发的,不过那一份奖金他到现在还没有用,他说要留着做纪念。我知道,那不是区区的20元,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无价之宝。
黄国良的进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像他这样的孩子,身上似乎没有什么優点,每个和他接触过的老师都会感到棘手,甚至被定义为后进生、学困生。但是,就是这样的孩子,他们并不是顽石、硬铁,如果学校和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引导,他们也会逐渐被感动,被溶化。
(编辑:杨 迪)
新课程研究·上旬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