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言形式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7-02-18 08:54:00竺锦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

竺锦

【摘 要】“本色语文、本源语文、本真语文、本质语文”这些理念都强调了让语文回归本性。叶圣陶说,书面为文,口头为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主要强调了语文教师应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解与学习,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聚焦语言;形式与内容;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123-02

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总是过分地注重语言的情感理解和感悟,并且过于侧重“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全文围绕什么样的事件来写作?全文最打动你的是哪一部分?文中主人公有哪些特点?”等问题,以为以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更容易地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殊不知,仅仅提出上述问题远遠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科学地引导学生学会从“文章中运用了什么样的形式、方法、言语来抒发作者的情感?”等方面来学习语言,以文章的语言为切入点,并通过富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会理解、感悟文章语言内容。

一、从精巧标点字词着手

学生对文章中字、词、句理解感悟的程度与文章内涵的把握及文字的运用吸收有直接的关系。为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对语言的细节(如字、词或标点符号等)进行反复地研究,并推敲出课文中所蕴含的意义,进而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文字的内涵。细节是一种功力,也是一种修养,我们不仅要理解那些最能体现文章感情的语言词句,还需用心去发现、去感悟那些时常被忽略的隐藏的字词。

以《松鼠和松果》为例,这篇文章中的第二段写到“忽然,松鼠眨眨眼睛,想起来了:如果光摘松果,不摘松树,总有一天,一个松鼠都没有了!”此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个关于填写标点符号的练习,如:忽然( )松鼠眨眨眼睛,想起来了( )如果光摘松果( )不摘松树,总有一天,一个松鼠都没有了( );随后让学生自行填写标点符号。通常情况下,学生会习惯性的在括号中填写感叹号、冒号、双引号、句号,这时候就需要学生去仔细地观察并进行对比,使其发现“忽然,松鼠眨眨眼睛,想起来了”是一个陈述句,并不是一个感叹句,因此,应在“忽然”的后面填写逗号;而在‘想起来了的背后并没有运用双引号,则是因为,小松鼠是在心里想的,并未说出来,因此只需要用冒号;句尾运用到了感叹号,则是表示结果的严重性,因此,用到了感叹号。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留意代表性语句段落

一年级与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大多是对语文课文中典型的词和句式进行重点教学,目的是让小学生认识到优美的词与句式,并积累一定的语言经验;从三年级开始,语文教学更侧重于文章中极具代表性的语句段落;而中高年级的教学,则是对课文中动静景物、人物心理活动、场景描写等方面进行关注。例如《七月的天山》中对新疆天山场景的描写,《狼牙山五壮士》中对人物的描写等。

以《火烧云》为例,该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都是围绕着火烧云的颜色来描写,文中“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句话采用了排比的方式,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强调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多端,仿佛天空真的什么颜色都有一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一边朗读一边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并理清颜色变化的先后顺序;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连续使用了四个‘一会儿,可不可以用‘一下子来代替?”随后给学生时间思考,教师再从中点拨,如“不能用‘一下子来更换,因为云的颜色变化虽然很快,但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用‘一下子来表达就不那么的贴切了,所以作者使用‘一会儿更能表现出其中的内涵”;待学生理解完该句式的用法之后,教师再鼓励学生尝试着运用上述写法进行造句练习,加深句式的映像;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进行了独立思考,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通过练习的方式为学生的作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文中还有描写火烧云的形状变化的段落,且作者描写得很生动,也运用了很多巧妙的衔接词,如“忽然,跑着跑着,一转眼,恍恍惚惚等”,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品读、理解相对经典且极具代表性的部分,并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其中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灵活使用语言的能力。

三、把握精妙的文体格局

语文文章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大多数的文章都是运用恰当、特定的语言去将其所要抒发的情感更完美的展观出来。因此,教师在即将对一篇新的文章进行教学时,首先就要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文体格局。例如,《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简短又普通的记叙文,但却讲述了一个人生哲理,即给予是一种快乐;全文记述了主人公在圣诞夜与一个看上去并不富裕的小男孩相遇并接触的一个过程,同时讲述了主人公由误解逐渐转换成理解的变化。在文章中,同样是描写哥哥与弟弟,但却从亲情、富裕、贫穷、残疾、一次次的误解到一次次的理解,层层的剖析事情的真相,让学生更能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理由是为了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这样的文章虽运用了简单的话语,讲述了一个令人记忆深刻且富含人生哲理的故事,却极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全文内涵并学会正确把握住文章的结构与逻辑。

四、抓住经典的人物对话

通常情况下,单看一些简单而平淡的语言并不能让人觉得有什么的深层或特殊的意义,但如果能增加一点合适的语言环境,相信更能让这些普普通通的语言光彩夺目;同时,通过仔细品读这些语言,不仅能更深层次地感受到全文的含义,还能间接地提高读者的语言文化素养。例如,教师在对《检阅》进行教学时,应先考虑文章有哪些特征,并以欣赏的角度来体会人物的对话语言,再让学生思考队长的话语中包含的意思,是以什么样的心态说的,为什么要说这些话等。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结果是“队长打破了沉默的局面,并决定让残疾的博莱克站在队伍的第一排,同时又强调了博莱克的腿虽然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是不一般的队员!”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对话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从而体会到队员的担忧,队长打破局面时的冷静、坚决以及观众表扬博莱克时的敬佩等不同的情感。这样一来,不仅教会了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还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再如,在对《我不能失信》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品读宋庆龄与她父亲、母亲的对话内容,然后提问:“读后有何感受?”学生回答:“我感受到了宋庆龄为了守信用而做出的坚持,她的语气里充满了坚决,同时也感受到了他父亲开始时的无奈以及她母亲的理解与欣慰。”然后教师接着追问:“那这篇课文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学生回答:“课文中‘我明白了,我们的....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说......这句话的提示语在人物语言的中间;‘爸爸,我昨天和小珍....庆龄说。这句话的提示语在人物语言的后面;父亲见庆龄挺住了脚步,奇怪地问......这句话的提示语在人物语言的前面。”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不仅能让学生轻松地找出课文语言的表达形式,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总之,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正确地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品读,认真琢磨文章中不同形式的语言风格,并将类型不一的语言进行合理、正确地转换,促使学生学会更深入地了解语言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在一次次反复的训练中提升语文素养。

(编辑:胡 璐)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考试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1:21:41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生活化的几点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1:05:20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开展综合性活动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19:50:26
素质教育下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探究农村中学语文素养的提升方法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7:36:31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0:55:59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54:10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