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第二幼儿园 上文娟
家园配合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第二幼儿园 上文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是通过与家长交往,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的。家长应改变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的态度,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及时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父母对幼儿园教育要给予大力支持,做到家园教育的一致。
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中,我们尝试做了以下几点:
1.组织丰富的活动创造交往的机会
小班幼儿与同伴交往最主要的形式是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实际上是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来学习人际之间的交往,从游戏的角色分配和游戏材料的使用来看,常常需要儿童学会协调,而这种协调能力正是在与同伴交往中逐步学会的。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学习合作、互助、轮流、分享,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如:多组织幼儿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玩娃娃等。教师应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交往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必须共同商量、互相配合、友好交往,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
2.创设教育环境并提供锻炼机会
依据阶段目标,创设与主题相一致的幼儿园环境,提供锻炼机会,促进幼儿交往能力提高。例如:在培养幼儿交往语言中,把幼儿园环境布置成“我和小动物打电话”,刺激幼儿有想说的愿望,并会想想该说什么?怎么说?然后提供玩具让幼儿模仿和对话,使幼儿在场景中获得交往语言的提高。有计划地安排社会性教育活动,利用“家长社区资源”组织幼儿在社区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扩大幼儿与社会的接触。例如:与社区老人接触,到同伴家做客等,发挥多种教育途径的功能,并让家长在参与过程中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的,达到同步教育的效果。
幼儿之间有种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喜欢在一起游戏,但在游戏时却常常会出现各自游戏、互不干扰的局面,或互相攻击、争抢玩具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给他们一些同伴间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1.教幼儿待人礼貌热情
在幼儿群体中,可以发现那些乐于将自己的玩具、图书、食品与人分享,对人热情有礼貌的孩子常常能成为许多孩子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告诉幼儿见面时主动说“你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应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应说“没关系”。在学习使用礼貌用语的过程中,对于幼儿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和情感,教师及时给予正面强化,使幼儿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2.教幼儿主动交往
小班幼儿间的交往大多是围绕玩具而发生的。他们为玩具而发生争抢行为,或者通过玩具向同伴发出邀请。我们鼓励幼儿将家中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并且将玩法主动介绍给同伴。在活动中,我们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启发幼儿主动与同伴间的交往,如“你想玩他的玩具该怎么说?”“你想和谁一起玩玩具?”“你们是怎么玩的?”除了玩具,幼儿还会把家中的图书、小食品拿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跟小朋友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和小朋友拉拉手表示友好;和小朋友协商游戏的玩法等,让幼儿学会主动交往。
幼儿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逐渐认识自我和他人的。许多专家认为,早期形成对父母的依恋将对幼儿一生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所以,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中,我们还请家长注意以下几点:
1.家长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得到锻炼
有些社会交往的技能必须是“教给”的,如怎样招待客人;如何使用日常的文明礼貌用语;怎样参与到别人的游戏中;怎样与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样对同伴的友好行为做出回应;怎样给予同伴以关心帮助等等。经常向孩子传授这些知识,比单纯让孩子模仿别人效果会更好。另外,对于那些特别内向的孩子,家长可引导孩子进行一些角色扮演练习,比如在“客人来了”这一表演情境中,家长与孩子各选角色进行表演,也可由家长先示范,孩子再参与并互换角色,引导孩子体验当事人的心情。通过这样的活动,帮助孩子学会交往技能。
2.家长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
在外出做客时,要求孩子观察成人间的交往;家中来客人,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习交往,有利于消除孩子交往中的羞涩、恐惧心理。另外,还可以让孩子做一些需要交往的事情,如:拿牛奶、取报纸等,增加孩子交往的机会。做父母的应尽可能创设条件让孩子结识更多的朋友——除了允许、鼓励孩子去邻居家串门,与邻家孩子共同玩耍,还可有意识地把住在附近的小朋友邀请到家里来。当给孩子买来新图书、新玩具或可口的食品时,可以让孩子去邀请小伙伴来阅读、玩耍、品尝,使家庭充满热情友好的氛围,成为小朋友们乐意来做客的场所。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矛盾和争执是难免的,只要没有危险性,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幼儿在心理上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了解别人的心理和感受,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正是通过争辩、说理、吵架,才能逐步了解别人的感受,从中学习忍让、宽容、适应别人。孩子一般不会像成人一样,由于利益的冲突而记恨对方,他们冲突后可以马上和好。因此应抓住孩子“吵架”的实际情况,引导孩子与他人相处,引导孩子要与同伴互相谦让,友好相处,学会不霸道、不任性,并乐意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
3.多提供机会让孩子与同伴接触交往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某方面的专长,使孩子能利用这种专长充满自信地去结交朋友。同时,还要引导孩子发现朋友身上的优点,取长补短,而对于朋友的弱点要引导孩子帮助他一起克服。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逐步摆脱“自我中心”,如让幼儿跟邻居的同伴玩“娃娃家”的游戏,幼儿可以做娃娃的爸爸、妈妈,在游戏中履行爸爸或妈妈的义务。幼儿从一个人玩到与同伴共同游戏,也就发展了交往能力。此外,家长应注意,多表扬孩子那些符合社会期望的好行为,如合作与分享行为,还可充分利用看电视,看书与别人一起玩等机会,及时发现可供孩子模仿的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幼儿与同伴积极交往。
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之间需要目标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在家园栏中定期向家长介绍幼儿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和方法,向家长宣传幼儿近期目标发展情况,指导家长在家如何培养幼儿社会交往的技能。平时家长接送幼儿间隙,与家长交流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统一要求;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交往的良好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除此之外,我们请家长多带孩子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多让孩子去体验社会与家庭间的关系,使孩子在感受家庭温馨的气氛中,了解家庭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