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雾霾各国都从哪儿“下刀”
治霾没有速效药,国外那些曾身陷“霾伏”的城市,也都经历了长期的系统治理,有些仍在和雾霾战斗。办法总比困难多,多管齐下的最终目的就是——减排!
机动车尾气是雾霾“元凶”之一。治理它,要短期和长远两手抓。
2016年11月底,法国巴黎出现严重空气污染。政府决定在巴黎及其周边地区采取机动车单双号限行、限速等紧急措施。12月初,相关地区空气质量已见好转。
此前有数据显示,机动车限行措施可让巴黎市区车流量减少约18%,与道路交通相关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降低15%,氮氧化物浓度降低20%。
从长远看,政策对路,会大大减少车辆排放污染。比如曾经的“雾都”伦敦采取的低污染排放区政策等,也都卓有成效。伦敦市政府还计划在20年内减少9%的私家车流量,降低12%的尾气排放。
技术给力,“刀”才锋利。洛杉矶曾饱受光化学烟雾困扰。上世纪60年代末,催化式排气净化器出现,10多年后,洛杉矶所有汽车基本全部安装净化器。目前,洛杉矶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只有30多年前的1%。
漫长的雾霾“突围”之路需要对污染“大户”动手。
上世纪60年代污染加剧,促使德国在法律及管理条例中就工业设施排放、燃料中铅含量、大型燃烧设备排放等作出具体规定。系列措施出台迫使大量工业企业安装烟气洗涤设备,对燃料进行脱硫处理……几十年间,德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1952年发生“毒雾”事件后,英国政府大力推动天然气取代煤炭,淘汰落后产业,将伦敦所有烧煤的火电厂关停或迁出。
有针对性的临时措施也会有快速的收效。巴黎2015年3月遭遇雾霾时,也曾要求工厂采取污染排放最低的生产模式,有效加快了“除霾”进程。
有了健全的法律法规,更需要坚定不移的“铁腕”执行力。
据巴黎警察局统计,在此前对机动车实行单双号限行的4天内,共有4.2万辆次机动车接受了巡警的监察,其中有2200辆次机动车的驾驶员因违反限行规定而被处以罚款,可见处罚力度之大。
在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员方面加强建设也十分必要。如加州环保署有5个部门,其中大气质量局有约1000人专门监管汽车尾气等“移动污染源”。
与洛杉矶的汽车尾气污染、伦敦的燃煤烟雾相比,中国的雾霾成因更复杂,属于高度复合污染,有煤污染,有机动车高速增长的因素,有建材、水泥等工业污染。应对这些污染,需要多种措施齐头并进。
(文/杨骏刘石磊据新华国际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