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亚洲(《潇湘晨报》首席评论员)
一字一句间,藏着一个老师的气质
文/高亚洲(《潇湘晨报》首席评论员)
观点表达
近日,一封长沙麓山国际实验中学马再瑾老师写给学生和家长的信刷爆朋友圈,“家长不要动不动给孩子请家教”、“过了两天你们发现慈母后面还藏着一个铁血狼心的班主任”等金句频出,引发热烈讨论。到底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也许,这篇文字能和你一起思考。
又到一年教师节。对学生们尤其是新生们来说,恐怕没有比遇到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更值得好奇的事情吧。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老师的好奇,所集结的是他们关于一个“好老师”的所有想象。
什么样才算是“好老师”,就如是对一个人的评价,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利姆特;一个好老师的特征,在不同人的眼里,也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有些特质一定是相通的,一定是能够引起共鸣的,这些相通且能引起共鸣的特质,便构成了一个好老师的“公共气质”。
回到这封在朋友圈火得一塌糊涂的公开信来说,它之所以能够如此火爆,一定是在内容上让家长和孩子找到了一个好老师的相通点,在情感上激荡起不少的共鸣。
这封信洋洋洒洒超过两千字,一个老师能够为一群家长和孩子写下这么多,每一个阅读者打开的是链接,看到的则是扑面而来的诚意。当然,这在当事的老师看来,这只是一次稀疏平常的沟通。
沟通,并且积极主动地沟通,这是我们对这个老师的初印象。在一个虚浮的时代,本是人人本能地沟通,但是,好好说话,已经变得不那么容易了。我们常见的医患矛盾,很多正是因沟通不畅所起,在其他服务行业,因沟通不畅,所引致的冲突,更是数不胜数。
老师和家长及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实,即便教育被视作服务行业,它已设定了沟通的重要性。只是,我们还有多少老师,能像马老师这般,愿意将沟通郑重其事呢?
在马老师的这封信中,无论是与家长的对话,还是与学生的沟通,字里行间,既能让阅读者了解她个人的风格,也能从中知悉她的教学理念,即便是一些大道理,也能够娓娓道来。文章的风格,一如马老师对自己的评价——简单、直接、理性布局、感性行事。
最为根本的特质,是字里行间流泻出对家长和学生的尊重。正是有了这份尊重,写信者和阅读者建构了平等的姿态,一封信下来,就像是三方围坐在一起,没有居高临下,没有盛气凌人,作为主宾的老师,平静地诉说,作为客宾的家长和学生,颔首倾听,还频频顿首。
在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关系中,从来都应该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该得到彼此的尊重。在平等和尊重的语境下,所有的沟通才是高效的。我们常说,说什么不重要,怎么说反而更重要。马老师以平等和尊重的姿态,与家长和学生娓娓道来的沟通方式,无疑是让人舒服的。这也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
当然,作为传道授业的师者,说什么无疑也是重要的。在这封信中,从“做人第一学问其次”的强调,到“家长不要动不动给孩子请家教”的提醒,再到对学生“敢说敢做”的鼓励,无不闪现着一个老师的开明、真知灼见、坦率真诚。也恰恰是这些,“感动了家长和学生,获得了更多家长们广泛的认同”。
读完这封信,我们再回到那个似乎难以回答的问题——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我们不能说马老师在字里行间所闪现的品质,是集中了老师所有的好,但不得不说,这是当下颇受欢迎的“好”,是综合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值得复制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