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先生:1940—1946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

2017-02-14 14:16:09
红岩春秋 2017年1期
关键词:弥坚死亡威胁李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大批学术教育机构及其学者、师生被迫向长沙、重庆、昆明等地区迁徙。1940年,同济大学师生迁往川南古镇李庄,继而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也先后辗转而来。一时间,众多一流学者和大批珍贵文物古籍汇聚李庄——这个被傅斯年称为“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在中国艰危的6年,先生们不离故国,焚膏继晷,薪传火播,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世界性的荣誉,承续发展了中国文化的命脉。

本书突出刻画了霸气的学人领袖傅斯年,耿介的考古学大师李济,苦心孤诣的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坚忍的诗人林徽因,孤傲的才女游寿等先生的鲜明个性,以及他们面对贫病、匪患甚至死亡威胁,守望相助、穷且弥坚的精神风骨,还原了中国文化史册中不应被忘却的一页。

猜你喜欢
弥坚死亡威胁李庄
武契奇每天收到超200次死亡威胁
唤起我沉思的一本书
——读岳南的《那时的先生1940-1946 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
中学语文(2022年10期)2022-04-22 12:33:20
初心不变 信仰弥坚 省审计厅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审计与理财(2021年6期)2021-07-16 13:41:28
林苏继
书香两岸(2020年3期)2020-06-29 12:33:45
《李庄·印象》
——李庄古镇代表性应用图案作品
六十初度
史语所李庄时期事迹史料之一
走李庄
宝莱坞电影遭“死亡威胁”
环球时报(2017-11-22)2017-11-22 06:41:57
信念,历“九”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