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机制研究

2017-02-13 10:20:33白海燕��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白海燕��

摘要:

“中国好家风”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体现优秀传统家风特质的、承继革命红色家风的、与当下社会家庭生活相适应的当代家风。中国好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共时性、互动性与统一性,二者存在着资源关联、价值关联、实践关联。探讨中国好家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源滋养机制、价值涵养机制和实践弘扬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

关键词:中国好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联机制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5.008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5-0036-05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体现优秀传统家风特质并承继革命红色家风的、与当下社会家庭生活相衔接适应的“中国好家风”是当下家风建设的现实诉求。立足中华传统文化丰厚的家风、家教、家训资源,做好传统家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中国好家风”,必须认识到中国好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共时性、互动性与统一性。探讨中国好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资源关联、价值关联和实践关联,形成相应的资源滋养机制、价值涵养机制和实践弘扬机制,既是对当下家风建设现实诉求的回应,也是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理的深入研究,从而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

一、资源关联:中国好家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源滋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重在“涵养”,即充实、滋养、养护的一种正向、有益、柔性作用。[1]首先,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供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源远流长的家风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厚重的家风、家训、家教资源不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主题,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厚重的传统家风资源。其次,革命先烈、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一心向党、忠贞不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谱写下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也留给我们宝贵的红色家风资源,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亮丽的红色家风资源。再次,当代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程中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严格治家,表现出风清气正的家风风貌,他们的家风事迹不失为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的当代家风资源。

1.资源筛选机制

筛选机制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对浩瀚丰厚的传统家风资源进行淘选,取其精华。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题,通过绘本、漫画、微信、动漫等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诵家风,让历史中的家风资源鲜活起来,从而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源滋养。

一是爱国家风资源。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和本质是公私之辨,“奉公尽忠”是其根本要求,也孕育中华文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天下胸怀和浩然正气。传统家风的根本价值取向正是这种“奉公尽忠”道德理念和家国情怀。有人曾做过调查:随意抽取清代14省30份宗谱,在其456条族规中,有关报效国家的内容就有54条[2];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家教故事代代相传。这些家训记载、故事传述都可以成为今天“爱国”主题的家风教育资源,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理念。二是敬业家风资源,主要体现为廉洁敬职家风。范仲淹不但自己清廉忍穷敬职敬业,还特别注重教育孩子学会“忍穷”,甘于清贫,其后人也多德才兼备、受人称颂[3]。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4]得其后人身体力行,形成包家独特的孝肃、严苛的敬业家风”。这些资源对今天的领导干部做到守廉敬业具有非常突出的史鉴意义。三是诚信家风资源。《朱子家训》强调“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5]《颜氏家训·名实》载:“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6]守诚守拙,言之切切可谓用心良苦,对于应对当下的集体浮躁不失为很好的借鉴。四是友善家风资源。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风家训更是极力教化友善。《颜氏家训》教导要择善亲善,“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7]。《朱子家训》更是谆谆教诲,“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勿损人而利己,勿妨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8]。清代宰相张英位居高官奉劝家人与邻为善的故事更是传诵至今,“六尺巷”也成为世人心中的道德标志。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不可能完全另起炉灶,发挥家风文化精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联通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根基,决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否定,而是重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衔接,重在充实和滋养。

2.资源吸收机制

资源吸收机制就是要从红色家风资源中吸收精神财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行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道德丰碑,也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红色家书。年仅28岁就为革命事业英勇就义的夏明翰在狱中给母亲写的遗书令人荡气回肠:“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9]我军著名高级将领左权曾在1937年给叔父的家信中写“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10]战士冯庭楷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灾难深重的中国少衣无食者,不仅咱一家,弟这几年来正是为了自己,为了这饥寒的一群,奔波奋斗。”[11]之后不到半年,他便英勇牺牲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这一封封的家书都为我们展示先辈们在革命年代舍小家为大家、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理想信念追求,是爱国、敬业的最憾人写照。和平年代,一代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更是可鉴日月。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都是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严格要求子女家人的典范。“老老实实把屁股放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坐得端端的。”[12]“端正党风从自己做起,从严格要求家属做起”是习仲勋的家风。“开怀天下事,不言身与家”是曾志一生光辉品格和严格的红色家风的写照。[13]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不允许子女搞半点特殊,再困难也不允许妻子向组织讨要救济。直到今天,“艰苦朴素、不搞特殊”仍是焦裕禄后人克守的焦氏家风。[14]共产党员优秀家风真切诠释了“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天,要大力宣传红色家风。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把红色传统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血脉永续。

3.资源充实机制

改革开放新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面对“考验”、“危险”的挑战,共产党员的家风建设再次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虽然在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的一些忽视家风、淡忘家训甚至“全家腐”的家族式腐败现象令人痛心,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大批党员干部在立家规、正家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断成为好家风建设的领跑者。已故的贵州省赫章县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带领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几十年如一日,舍小家顾大家,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并深深影响他的家人[15]。其家风中蕴含着深厚的群众意识,充分展现了家庭在传承核心价值上持久而坚韧的力量。党的好干部郑培民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行动准则,不给别人以送礼的“由头”,不给自己以受贿的“理由”,不收与权力沾边的钱财。新时期像文朝荣、郑培民这样的好干部好党员不胜枚举,他们塑造了时代楷模的群英谱,撑起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蔚蓝天空”,也成为以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真实写照。当前,“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已列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莫用三爷,废职亡家”是时常响在领导干部耳边的沉重警鸣,推动领导干部把齐家做为“能不能当官”的前提条件、“是不是个好官”的检验标准。资源充实机制就是要用好这些鲜活素材,把他们一心为群众的亲民爱民事迹宣传好,把他们“爱妻有界、爱子有节、孝老有则,帮戚有度”的家风故事讲解好,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现实资源。

二、价值关联:中国好家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涵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中国好家风的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这既是当前家风建设的价值诉求,也是中国好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价值关联的客观体现。中国好家风建设必须倡导“爱国”“ 敬业”“ 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表现为中国好家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涵养和价值认同。

1.价值认知机制

中国好家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涵养,一是要正确认知传统家风,统筹继承和批判两种视角。源远流长而又独具特色的家风教育,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家风乃民风、国风。近代以来,在激进革命的浪潮中,传统家风家教被人们当作封建礼教一样的东西遭到否定和抛弃而渐行渐远,传统资料被尘封高搁或肆意破坏,不能否认,在抛弃家风的同时,人们也丢掉了不少修养身心、安身立命的人生智慧和人格培养、道德教化的家庭教育的重要资源。改革开放新时代以来,随着日益强大的国力和不断提升的文化自信,我们愈发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遗产,这对于我们曾经的抛弃是很好的弥补。但是,也应该看到,当下一些功利的读经热对传统家教、孝道存在着绝对化的认知倾向,家风建设还存在迷茫和误区。要通过宣传教育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深谙家风、家教的重要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关于家风、家训的悠久历史。同时,中国好家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涵养,必须在家风建设中自觉认同“爱国、敬业、诚实、守信”的价值理念,抛弃传统家风中封建、世故和狭隘的部分,诸如“愚忠愚孝”“三从四德”“亲亲相隐”“宗族家法”这些不合时宜的理念都要丢到历史的垃圾里,一定要从批判的角度厘清家风建设的基本诉求。二是要大力弘扬红色家风。在救亡图存的艰难过程中,红色家书在硝烟炮火中流离散落,更加弥足珍贵,要大力宣传红色家书,加强红色家风的学习教育,把关于家风、家书的认知贯穿并融合到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三是要正确评价当前家风建设现状。尽管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依然重视家庭和家教,家庭更加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家庭成员在清新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感受家风的沐浴成长公民人格。

2.价值对接机制

运用用传统家风精华资源,弘扬红色家风精神,蕴育中国好家风内涵,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传统家风蕴含的立德修身、谦敬礼让、仁爱和谐、坚守诚信、力戒贪腐的价值理念,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和睦邻里的家庭伦理,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始终产生深刻影响,经过历史的淘洗总体上属于传统道德精华。另一方面,革命红色家风蕴含的理想至上、爱党爱国、服务人民、修身自律、从严治家、保持节操、廉洁奉公的价值理念早已成为民族的道德认同,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不但有利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而且特别有助于引导人们向上向善的道德行为。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超越时代的、可继承的并且需要我们大力弘扬的优秀遗产,也是对中国好家风内涵的诠释,堪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价值宝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价值涵养作用。

3.价值转化机制

对于传统家风中的一些价值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能够体现中国好家风的价值从而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涵养。例如,传统家风的精忠爱国理念,既有舍小家顾大家重视整体的道德优势,又有封建愚忠糟粕的成分。传统“家国同构”思想产生于封建社会,具有与逻辑现实性脱节和过于个人和社会理想化等缺陷,但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不容否认、忽视。[16]家国同构、修齐平治传统家风思想需要扬弃继承,转化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理念,是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实现家国情怀的升华。其次,传统家风中的“敬业”,多是恭敬奉从、清廉为官,既闪烁着一定的民本思想的光亮火花,也隐蕴着效忠朝庭、伴君如伴虎的心理灰暗。今天的敬业,既是对传统清廉家风中严于自律、爱民为公的思想价值的继承,也是对其“全国对一君”这种愚忠思想的抛弃,迎来的是为民服务、忠于职守的坦荡和快乐。再次,传统的诚信、友善理念都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型社会关系的要求而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熔铸成家庭、国家和民族奋发向上的正能量,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价值强化机制

中国好家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涵养,要借助于家庭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突出优势,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必须通过自觉的家风梳理进行价值强化。我们当下的每一个家庭,只要向上梳理,还原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几代人的生活历程,一定会看到时代宏观背景对人生的影响,也一定会感受到今天小康生活的来之不易,会更加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处在历史的链条中而不是孤立的存在。有了这样的梳理,每个人都能把个体融注到国家和民族之中,自然升腾出“爱国”理念,就会少些无谓的抱怨和戾气,抑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恶劣影响,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这就是中国好家风的意义,它有助于强化“爱国”的核心理念,克服爱国主义教育“只见理论不见人”的弊端,使其落实在家庭教育的真实细节而不只是出现在学校教育的宏大场面当中。同样,“敬业”“诚信”“友善”的家族故事对每位家庭成员都是最有效的励志鸡汤,在家风的陶冶中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三、实践关联:中国好家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弘扬

中国好家风具有现实的具体实践形态,体现在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中。在今天,培育好家风的过程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的践行过程。好家风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表现为弘扬机制:

1.家长示范机制

好家风的形成有赖于好家长,好家长是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具有家风传承责任意识的有担当的家长,是落实中国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因素。首先,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家庭成员具有重大影响力,好家风里出好公民。其次,发挥家教感化作用。家庭教育首先要及早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这是方向的把握和价值的引领,决不能失之偏颇。家教感化强调动之以情,真情所致而不能居高临下以势服人;强调常态化坚持而不能处于缺失状态,自觉担当起家庭育人责任当不能把教育责任全部推托给学校或社会。

2.家风约束机制

发挥家风的自律约束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是家庭文化,好家风就像春风沐林细雨润物,柔而弥坚,熏陶、拘束着家庭成员的人格向善向上的发展方向,成为能够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有用人才。同时,在抵抗外界不良诱惑面前,好家风具有不可低估的约束力量。当今的社会,应对市场经济和多元价值观冲突的不利影响,尤其要发挥家风的约束功能。“不能给祖上丢脸,不能给亲人抹黑”的朴素情结,比一般的制度规范更有力,这是亲情的规范;为了亲人的幸福,要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加敬业有为,比一般的宣传教育更加有效,这就是家风的力量。

3.家书激励机制

强调通过家庭成员的互动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识。古时的家书家训是其家风门风的重要载体,今天,家书更多地被电子家书、微信家书所代替。即便家书已蜕变为微信聊天的形式,只要意识到这是在互联网平台上书写家书,这样的聊天依然可以发挥很好的激励作用,凝聚家人的价值共识。在家书互动中,聊家事,晒家谱、理家风,长辈发挥主导作用激励家人向上;聊国事,对话时政热点,发表意见,即便判断相悖、观点相佐,亲情使然足以让双方有耐心兼听明辨达成共识;聊天下事,关心国家命运,相互提携共同描绘“中国梦”。

4.节俗强化机制

利用节日的家庭团聚进行价值强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日里人们回归家庭、亲人团聚、礼俗纷呈,正是在享受亲情沐浴家风中强化精神价值理念的绝佳时刻。春节、清明等传统节庆日里祭祖思源,可以凝聚每一个家庭爱国爱家的精神向往。不管是“睦邻节”里的美食共享还是“端午节”时的龙舟赛拼,无不展示着睦善友邻的精神风貌。“五一”劳动节可以给我们提供自强不息、爱岗敬业的能力展示平台。在国庆节、抗战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里,以家庭为单位的纪念活动同样具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优势。

5.家校互动机制

强调家庭与学校形成育人的合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纠正二者的价值偏离,学校教育必须注重家庭美德的培养,让学生在家风梳理中意识到家庭角色的重要,有望在未来的家庭中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也就是学校教育要关注到未来合格家长的培养;家庭教育也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价值引领和德性培养,走出分数依赖的功利化家庭教育误区,发挥家风的人格涵育功能,自觉认同并主动配合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二者形成合力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

6.家社联通机制

以社区、村镇为主导统合各方面资源,使家庭建设始终保持正确取向。社区里的家庭构成是多层次的,有党员干部家庭、普通职员家庭、低收入贫困家庭、甚至单亲家庭等等。联通机制旨在形成一个大平台,先进性与层次性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这种联通包括来自社区对家庭建设的评价,来自单位对家长德行的反馈,以及婚姻家庭相关法律的制约,形成以家庭美德建设为核心综合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的大考量,在家庭、社区、单位之间形成互相评价的通道,形成“敬业、诚信、友善、廉洁”的上善综合力量。

7.社会奖赏机制

通过舆论褒奖、荣誉评授、物质奖励等形成全社会争做好家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首先,做好顶层设计,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全民联动”的实践模式,营造“人人都参与、家家好家风、事事正能量”的社会氛围。其次,主流新闻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树立中国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通过“最美”评选,评选出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公仆、最美孝子、身边的好人等最美人物,让那些好家风传承做得好的家庭得到社会舆论的褒奖和实在的物质帮助。再次,要大力宣传党员干部好家风形象,形成榜样示范的巨大推动力量。

8.法律保障机制

以中国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宪法》确立自由、平等、法治理念是家庭建设及家庭伦理关系确立的基本依据。《婚姻家庭法》保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倡导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原则,《反家庭暴力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这些法律规范是中国好家风建设的重要保障,保护我们在和谐文明的家庭关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刑法》、《民法》以及《劳动合同法》的相关法律规定都以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形式促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现。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依法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好家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参考文献

[1]刘建军.核心价值观贵在涵养[N].北京日报,2014-07-14(17).

[2]胡发贵.儒家文化与爱国传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37.

[3]贺清龙.范仲淹清廉忍穷家风清正[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11-07(7).

[4]朱启新.从出土墓志看包拯的廉正家风[J].炎黄春秋,1996(3): 77-79.

[5][8]朱杰人编.朱熹著《朱子家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

[6][7]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4:290,121.

[9]浩气长存夏明翰[EB/OL].[2009-03-16].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4964/145588/8967896.html.

[10]承载历史记忆弘扬民族精神[N].光明日报,2015-07-09(07).

[11]赵景华.读《红色家书》有感[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2):33.

[12]家风传统是干事创业之基[N].人民日报,2016-01-25(04).

[13]沈黎明.开怀天下事不言身与家的曾志[J].党史纵览,2006(3): 37-38.

[14]“严实”之风从家始[N].人民日报,2016-04-07(04).

[15]搬动贫困大山的新愚公[N].人民日报,2016-01-15(06).

[16]杨玉强,杨伟荣.谈“家国同构”概念的当代转换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31.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1:12
“36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案实践探索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供电企业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13:32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8:09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3: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29:52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6:25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