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
中小学全面推进书法教育事业的思考
■张 伟
书法教育,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修炼,精神的陶冶。中华文化是书法的内在本质,书法在展示汉字之美的同时,高度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展现着中华美学风范。书法是以汉字书写为基础的独特艺术门类,鲁迅先生说,汉字“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书写汉字的书法艺术,正是依托汉字的“三美”。书法教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书法的习练之中去体验、去践行、去感悟——将规矩、内修、审美、养性、怡情融为一体,书法教育是文化和精神组合而成的特殊教育,通过写字发挥学生的个性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理念。
(一)基础教育阶段从事教育的教师本身缺乏写字意识和书法意识
21世纪以来,一大批在学校学习过程没有接受过书法教育的教师逐渐走上工作岗位,他们自己也写不好汉字,这就决定了他们没有能力对学生进行书法教育。
(二)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打字成了书写的主流模式,书写不被社会重视
在信息科技时代,书法教育一直面临现代科技手段的软抵抗,整个社会的文化从业者普遍出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亟待唤醒社会重新正视书法教育的问题。
(三)应试教育追求功利化的目标
受应试教育传统的影响,部分老师认为练字浪费时间,字迹好坏与学习成绩关系不大,老师只关心学生是否会做题、会考试。甚至有学校为了提升主课成绩,连写字课都取消了,书法教育被逐渐边缘化。此外,学生课业负担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学习写字、书法需要持之以恒
就书法教育现状而言,每一位学生都想写好字,练好书法并能借此实现人生追求和艺术追求,然而很少有人能静心悟道并持之以恒,半途而废成了制约书法教学过程的一大瓶颈。这就需要专业书法教育者肩负起特殊职责,锻炼学生的毅力,确保书法教育的可持续性。
(五)汉字书写概念的淡化、缺失
书写能力与考试不直接相关联,现在的孩子是通过键盘拼汉字,而不是通过笔顺写汉字,传统书写技能在信息科技时代面临着诸多的替代手段。书写能力在代际相传之间亦面临着断层的困境,汉字书写概念处在人们意识的最底层。
书法教育现分为两类——专业性书法教育和普及型书法教育。前者主要以各艺术类高校举办的本科、硕士、博士课程和师范院校、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书法研究班”为代表,以及书法艺术家个人举办的书法艺术学习班。后者以中小学生书法教育、师范院校文科专业的书法选修辅修课程为主,显然中小学书法教育应定位于普及、传承性的书法教育。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以汉字为重要载体的书法教学不光是一种美的教育,还具有育德、启智、健体、审美的综合效应。写好汉字是学生的本分,学生没有理由不写好汉字。书法教育,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修炼,精神的陶冶。书法教育有利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书法陶冶情操、滋养心灵,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而提高全民族素质。中小学生学习书法不但能增强对汉字的亲切感,而且能锻炼青少年的性格,培养学生的耐心,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修身养性。
为了确保书法教材的规范性,书法教材最好应以全国中小学教材委员会的名义组织编写,并报教育部备案,使之成为全国权威的统一教材。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可寻求和利用中国书协和省书协的帮助。书法教材应确保中小学生在学习书法的同时,接触、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成套书法教材的编写要落实中小学书法阶梯式教学理念。
研读《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是书法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该纲要是开展书法教育的总体框架。纲要中首先提出了书法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需要教师吸纳然后才能转化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依纲施教能确保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效率,书法教师理清不同学段书法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有利于完整书法教育体系的构建。教小孩子学书法跟教成人有很大不同,教孩子要更有耐心,更加细心,关注孩子的兴趣和情绪的变化,培训懂中小学生身心特点、会因材施教的书法专业教师。书法教师的培训要着力培养书法教师的专业素养。
从美术的角度看书法,书画是一体的,因此美术教师是从事书法教学的中坚力量之一,正如欧阳中石先生所言:“我们的汉字就是画,而且还不是简单的画。有形的就画出形状来;无形的,就画出那个意思来。‘男’,怎么来表现?我们古人就画了块 ‘田’地在上边,下边出 ‘力’气,就是 ‘男’的。这太妙了。看到太阳,画个圆圈就行了。看到月亮,就画个月牙形。但是 ‘光明’画不出来,就把这两个放在一块儿,一个是发光的,一个是反光的,放在一起就 ‘明’亮了。”学校开展书法教育先要学生认识到汉字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汉字既是科学的结晶,也是艺术的结晶。
组织本土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进入中小学书法教育课堂,创建学校书法教育与社区书法人士相结合的机制,争取让本土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担任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校外辅导员,并动员中国书协会员参与中小学书法教育。
开设书法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书法家,书法教育应严格落实《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并以此为实施教学评价的依据。《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书法教育总体目标如下:
1.学习和掌握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3.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一)学校应真正树立重视书法教育的理念
教育改革首先需要教育观念的转变,书法教育也不例外。只有认真落实素质教育的学校才会真正重视书法教育,保证书法教育课程的开设,进而树立重视书法教育的理念,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要热爱书法,在练习书法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二)中小学书法教育与书法等级考试系统相结合
中国书画等级考试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全国书画学习者的技能培训与测评系统。现在的老师、学生都很现实,不纳入考试的内容就不教不学,中小学书法教育与书法等级考试系统相结合有助于解决书法教学中师生的现实所求。
(三)编订经过教育部审查的专业书法教材
随着书法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专业、不科学、不适用的书法教材流入中小学课堂,书法教材滥用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各地教育部门明确规定现有未经过审查的学生用书将逐步退出使用,编订经过教育部审查的专业书法教材能从根本上提升现阶段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水平,解决书法教育形式化和低效的问题,用书法教材取代书法字帖,以书法教材为主,书法字帖为辅。
(四)实施个性化书法教学,丰富书法艺术
书法教学一定要避免学生的书法作品风格完全承袭书法教师风格的问题,即,无论是从运笔还是结构,要避免学生写的字完全和老师的字一样的倾向。书法教师是书法艺术的引领者,艺术一定是多元多样的,实施个性化书法教学才符合书法教育的内在规律,书法教育要以学生为立足点,也要让更多的家长开始重视书法、爱好书法,扩大书法教育面,营造出良好的书法教育氛围。
(五)转变讲授临摹的传统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现在的学生学书法,大多数都喜欢能考级又有实用性的书法教育模式,为满足学习者的双重需求,毛笔书法与硬笔书法应在教学中同步进行。改变传统书法教学老师在上面讲授、示范,学生在下面边听边跟着模仿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然后引导他们去探究字的结构、技法,做到临摹为主,创作为辅,赏评结合。
(六)配套软件和硬件资源,培养全面发展的书法人才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绝大多数学校的书法教师由语文或美术老师兼任,因此需要认真培训从事书法教育的专业师资,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上好书法课。在日常学习中对学生作业、笔记、试卷书写严格要求,定期检查考核书法教学效果。在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专门的书法教室,以书法教室为平台推动中小学书法教育健康发展,力促各地把书法事业纳入到当地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作为文化强省、强市、强县的重要内容来对待。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中艺术课也将成为一个考核因素,书法教育作为一门基础的艺术课,在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拥有可具体操作化的教学优势。
书法肯定不是赚钱牟利的工具,对书法教育的态度体现着做人的原则。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因此书法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坚持以德培艺,追求德艺双馨的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师生时提出“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因此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坚守书法教育事业这方净土就是我们最大的文化自信。
[1]鲁迅.鲁迅自编文集:汉文学史纲要 [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3.3.
[2]欧阳中石.让汉字承载的文化更广泛地传播 [N].光明日报,2013-03-03(005).
[3]本报评论员.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 [N].中国教育报,2016-09-14(001).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