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丹艳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渔夫有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他经常向人诉苦:“我真是不明白,我的捕鱼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我把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少走弯路,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这位渔王只传授给了他的儿子技术,却没有传授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作为一代渔王,这样浅显的道理都不懂。然而,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老师中也会发生。在科学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些错误,很多教师是以一个“错”字给学生当头一棒,再接二连三换学生回答,直至满意为止;或以执牛耳者的姿势亲自加以纠正,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导致学生担心出错,进而不敢在课堂上发言。
对于学生出现的这些错误,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在错误上面做些文章,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下面我以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简单电路”一课两次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把握小学科学课堂中的错误资源。
第一次教学:
(教师出示各种电路元件)师:我们来做个连接比赛。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来点亮一个小灯泡。看哪一组最先点亮小灯泡,并画出连接的方法。
(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小组讨论并动手操作,点亮的小组将连接方式画下来。教师投影成功小组的连接方式)
师:这几组的灯为什么会亮?
生:……
师:储存在电池中的电是会流动的,它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导线流入小灯泡的灯丝,再通过导线流出,流回电池的负极,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灯泡才能亮起来。
第二次教学:
(教师出示各种电路元件)师:我们来做个连接比赛。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来点亮一个小灯泡,并用简图画出你们组的连接方式。
(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小组讨论并动手操作,3分钟后不管是否成功,都将连接方式画下来。教师投影成功小组和失败小组的连接方式)
师:这几组的灯为什么亮了,这几组为什么没亮?
生:没有成功的小组他们没有用导线将电池的正负极连在一起。
师:有些组用导线将电池的正负极连在一起,为什么灯还是没亮?
生:不能把导线连在灯泡的下面,要与灯泡的金属外壳相连。
生:没有把小灯泡接入电路。
生:电流没有经过小灯泡。
生:我们这组成功了,是因为我们用导线把电池、小灯泡连接起来,使电流经过小灯泡,灯泡就亮了。
师小结:储存在电池中的电是会流动的,它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导线流入小灯泡的灯丝,再通过导线流出,流回电池的负极,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灯泡才能亮起来。
师:虽然刚才有几组没有成功,但正是他们的努力尝试,才让我们更明白成功的原因。
师:现在我们回头看看,是什么原因造成小灯泡不亮的?
师:我们再尝试一次,有没有信心让小灯泡亮起来?
生:有!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错误,变错为宝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变化发展的,学生的表现不会百分之百地按照教师预设来进行。学生的差错是难得的教学资源,如果加以应用,我们课堂也会因错误而变得有意义。
在第一次教学中,我只关注了成功的小组,而失败小组被我忽略,他们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默默看着其他组成功点亮小灯泡,实验成果得到了展示,课堂参与率大大降低。同时,五年级学生自尊心较强,一旦在课堂上出现错误,会觉得较为害羞,此时教师如果再加以批评或者讽刺,势必会对学生自尊心造成伤害。当我提出“这几组的灯为什么会亮?”这个问题时,学生是沉默的,成功的小组不知如何回答,失败的小组更不知如何回答,最后只能由教师把答案双手奉上,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吗?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让错误体现价值。
二、教师要精心预设学生的错误,将错就错
一节真实的好的课正是有了各种错误,才使教学环节更精彩,教学过程才更体现出真实性。教师不但要在课前精心预设,还可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利用学生错误“将错就错”,拓宽学生思维。
经过第一次的教学,我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失败”心里有了数,一种是没有连接电池的正负极,另一种是没有将小灯泡连进电路。第二次教学中,有了这样的预设,反而想要学生出现“失败”,将错就错,以此来激发学生反思自己的连接方式,找出小灯泡亮的原因。这种捕捉错误中的“闪光点”的思想要贯穿于每一节课中,学生得到了肯定和欣赏,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
三、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错有所获
学生有了错误,教师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比较了“成功”小组和“失败”小组的简图后,学生找出了灯泡亮的原因,但是这还没有结束,我再提出“是什么原因造成小灯泡不亮的?”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失败的原因,另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充分讨论后,我再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尝试,这次学生已经了然于胸,使小灯泡亮起来就不是难事。学生出现失误好像是坏事,但师生通过努力,对症下药,完全可以将它变为好事。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