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泽金
刚走到校长岗位,面对新学校教师散漫的工作作风,我决定快刀斩乱麻,从制度入手,铁腕治校。于是,教师坐班按时到位了,上课提前候课了,集会会风好转了,教师的行为迅速得到了规范。可并未让我开心起来,我发现教师对我是畏而远之,他们只把我当校长,没有把我当朋友,“高处不胜寒”的滋味真不好受。反思后,我明白了制度只管住了人,却没有管住心。后来,我经常到教师办公室与他们谈心,课余时间与他们一起参加有益身心的文娱活动,干群关系和谐了,气氛融洽了,工作开展也顺利多了。可深入接触后,发现教师们的集体荣誉感、主人翁意识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怎样才能唤醒教师们的自觉呢?我一直苦苦寻觅着,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假期,我阅读了《名校行政管理细节力》后终于恍然大悟:仅靠制度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人本管理、心理管理相互结合,就像人体的骨架、肌肉、血液一样,才会让学校管理变得更灵动,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制度管理是“骨架”
陶行知曾说: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以立之大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学校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系列、多结构的复杂的综合体,要把这个综合体里每一个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并最优化地组织起来,高质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就必须制定一套规章制度,这样才会使学校一切工作和所有师生员工有规可循、有矩可蹈,才会形成井然有序、蓬勃向上的良好校风。所以,制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保障,是“骨架”。
进行制度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教师广泛参与讨论,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各项制度;(2)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校长要通过学习和引导,不断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3)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民主监督体系,如学校—年级组—班级、教务处—学生会—班委会等系列校园监督网络,真正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二、人本管理是“肌肉”
“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成为现代人类文明的基本标志,成为驾驭人类社会的重要指南,尤其成为当今各个企业、机构的文化和价值观。学校管理仅靠制度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关心学校师生,构建和谐校园,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所涉及的三个方面是: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是一个由“人—人—人”构成的管理系统。所以,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
在学校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首先,就要了解人。了解人是用好人的基础和前提。学校几十名教师年龄、学历、资历各不相同,能力、水平、素质各有千秋,兴趣爱好、性格禀赋、处世习惯也各有所异。把人用在合适的岗位,这是管理好学校的关键所在。校长应该全面了解教师的思想状况,把握教师的思想动向,了解教师的业务素养,了解教师成长的愿望和要求,尽量为教师的个人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为教师的成长提供“阳光”和“土壤”,让教师在满足个人成长需求的状态下心情愉快地工作。
其次,要用好人。就像北京实验二小那样在管理中坚持:扬人长,念人功,谅人难,帮人过这一原则。只有把每名教师都安排在能够发挥他们长处的岗位,教师们才会如其所愿,发挥所长,每个岗位的工作都做好了,学校的整体工作自然就会得到稳步提升。
最后,还要赏识激励人。运用情感激励、目标激励、成就激励、评价激励、奖惩激励等各种方式,调动学校各类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心理管理是“血液”
《孙子兵法》“攻心为上,攻城次之,攻人为下。”对教师的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管理,本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因而,在学校管理中必须“以心为本”,实施“心理管理”,从激发教师生存质量、生命价值等一系列的内部需要出发,着眼于培养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而稳妥地做好学校各项管理工作。
首先,校长要学会尊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表明,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从倾注人文情怀开始。因此,作为管理者,要善于营造一个互相平等、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学会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相互产生积极影响;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要事必躬亲,这样教师就怀着快乐的心情工作。
其次,在管理中要积极关心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学习和发展。教师有成才、成名、成功的心理需要和美好愿望,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校长要了解并重视这种心理需求,帮助教师制订好职业发展规划,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搭建平台。
最后,让教师参与民主管理。教师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其渴望和欣赏民主型的管理,这就要求学校要有民主作风,重大问题的决策要按程序,分层次地征求意见。只有学校有意识地保护和满足这种心理需求,才能使教师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进而积极主动工作。
制度管理是硬性管理,它是通过对人的控制达成目标;人本管理是柔性管理,以人中心,以人为本达成目标;心理管理的关键是抓住人心,让教师自觉自发地参与管理,并积极工作,以达成目标管理。所以,三者互为支撑,相互结合,这样才能让教师们自觉主动服从于团队的目标,主动工作、创新工作,让校园管理更灵动,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张祥鸿.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4.
[2]张敏.学校制度生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