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
摘 要:在我国的教育改革当中,自主学习模块是一项重点改革内容。尤其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改善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激发学生潜在的体育学习潜能皆有其重要意义。为此,主要从自主学习模块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原则出发,进一步探讨自主学习模块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自主学习;中学体育;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自学能力培养及主体地位也愈发重视起来。而自主学习更是所有学习方法中效果最直接也最为科学的方法,只有学生发挥主动性,参与到教学当中,才能有效提高成绩,使学生的整个精神面貌及身体状态都得到相应的改善。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更是如此,若是运用得好自主学习,不仅能够快速达到理想的体育教学目标,还能够培养学生自我探索、思考及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精神。
一、自主学习模块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民主性原则
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指导式的教学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此,中学体育教师就需要端正自己的姿态,站在正确的角度来履行自身的体育教学事业。而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融入学生集体当中,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二)自主性原则
体育的项目类型及形式都相对较多,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大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体育学习项目的选择权教师应当给予尊重,并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体育兴趣爱好,以此为基础展开体育教学,才能使学生充分提高自身体育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针对性原则
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不一样,所以在同一个体育项目教学中学生所呈现的体育素质也存在一定差异性。为此,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体育素质的了解,继而做出相应的指导性教学,在确保学生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二、自主学习模块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一)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机会
若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教师还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例如,在教学田径运动相关课程前,教师在课前可事先进行调查提问:本节课同学们对于田径运动这一项目有多少了解?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更喜欢的体育考核方法是什么?紧接着,当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状况后再进行备课。如此让学生自行设计的课堂教学便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意识自然而然地被提高。抑或是通过“一主多辅”的体育教学模式,在课堂的前半部分,让学生根据课标规定进行基本知识学习,而后半堂课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进行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
(二)开发学生喜欢的游戏教学
在升学压力下,在中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大都只是传授一些技术技能型的动作,难度较大。尤其对女学生而言体育课难度较大,这就容易导致学生相互学习能力的丧失。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大胆开动脑筋,进行创新抑或是让学生提出建议,开创出学生所喜欢的游戏教学,如此方可积极调动学生体育课的积极性。例如,在原有的体育教材上,教师可以积极开发体育教材的多重功能,如一球多用、一绳多用等;也可改变运动项目的内容,如简化项目考核方法,降低项目难度等;抑或是教师也可积极引入新兴的运动项目,如瑜伽、网球等。此外,根据学校的条件,教师还可以将传统的体育项目进行开发,例如,太极、五禽戏、抖空竹等开发成学生所喜欢的教学;还可以将女学生较为喜欢的健美操教学、韵律操等带进课堂。如此不仅丰富了中学体育课程资源,更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充分发挥出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体育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发展皆不一样,有的学生悟性高对于体育兴趣浓厚,体育自主学习自然热衷,而有的学生动作反应较慢,体育兴趣不高,所以怎么学都学不会。但是无论如何,教师都应秉承一视同仁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差异性存在,才能让不同的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学生的鼓励,让学生对于体育教学敢于提出质疑,大家共同商讨适宜的又符合大家共同学习的体育课堂,这样才能有效创设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都能平等受益,体育学习能力也有所提高。学生才能彻底放开自己的大脑和手脚,敢去尝试体育、敢于说出自己喜欢的课堂,最终将自主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运用和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兴趣爱好等来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而有必要将自主学习模块更好地运用于中学体育教学当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体育兴趣,还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等来展开有效的教学,让学生在熟练掌握体育技能技巧的同时,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础,最终形成终身学习、终身体育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张震伟.例析自主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中国学校体育,2015:22-24.
[2]朱玉莲.探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自主学习策略[J].才智,2014(9):30-32.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