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絮语

2017-02-07 16:01:02
书屋 2016年12期
关键词:张君劢尺牍传情

读完旅美学者傅铿著作《烟雨乡愁》时,对“乡愁”二字有了别样的理解:一是地理上的乡愁,长驻异地他乡,对故乡的思念和旧时人事穿越时空,会在不经意处涌现,漫漶成一片。二是文化的乡愁,文化如血脉贯通,与呼吸共永。文化是根柢,抽离不得,稍有晃动,形态失真,而且会联动到思维与语言,须臾不可分。三是“中国情怀”的乡愁。远离故国,在中西文化会通之中,对于国别身份和文化寄存之间,始终不忘祖,文化情结与心灵归宿俱在。“所谓‘中国情怀其实便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情结。此情古人早已有之。李陵《答苏武书》所谓‘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便已道出此中症结”。

作家方方的长篇小说《软埋》,虽未读,但标题的意旨颇令人回味。人最斗不过的是时间,最害怕的也是时间,一分一秒都在耗费你自己的生命,这是不可复制的历程。“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确豪情万丈,勇气可嘉,然何尝不是一种对时间的抗拒,一种对俗世的反拔?谁都恐惧被时间“软埋”而无生气。美国作家、一生都坚持用中文写作的韩秀新著《尚未尘封的过往》跨洋而来,“尘封”二字与“软埋”恰相呼应,仿佛这一年文学的主题词。表面上看,韩秀在“尘封”二字设置了前缀“尚未”,似乎乐观些,但通读全书,面对逝者如斯,唯有震惊;一切终将尘封,故事腐朽。

我非常喜欢韩秀著作封底的一段推荐性文字:“在传统的文人日渐凋零,纸本的书信往来也几乎被及时的网络通讯全面取代之际,昔日那种藉由尺牍言志传情的笔墨交流,以及在鱼雁往返的等待中,随着时间的发酵而益显可贵的温厚人情,早已湮没在速食文化的洪流中不复追寻,而隐藏在书信背后的诸多文林往事,随着物换星移而鲜为人知了。有感于此,作者缘自亲身经历,从自己的记忆出发,在数十年来累积的大批书籍、剪报、信夹、日记和笔记等资料中奋力跋涉,为读者解读层层密码,重现几位文坛耆宿的风范,以及他们晚年生活的点滴。”尺牍“言志传情”代表着人事的热度;过往的记忆代表着“温厚人情”,而我们确在其中,以史为鉴。

而后,读过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黄仁宇《明代的漕运》、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以及郭娟《纸上民国》几种,这些都可归于文化或“中国情怀”乡愁的一类。同样,我们对于历史、文化、人物和事件都怀有很深的敬意,事实存在,小子不敢言语,唯有缄默而怀想。张君劢说:“……如果中国去了解西方如去了解佛教一样,那会有一种接纳的心灵、一种友谊的反应,此可能有很好的效果。实际上,整个十九世纪在政治上、社会上西方对中国的冲击与在文化上和精神上西方对中国之冲击,同样是毁灭性的企图。它要求中国的传统价值被搁置下来,或甚至失去其自身之同一性。那就是为什么学者们在研究中国历史时采用一种一厢情愿的、以博物馆中死物为材料所需要的研究方法。结果本当友谊地合作和乐意接受的地方,竟以敌对、破毁,以及抵抗的态度对待之。”

(邵水游)

猜你喜欢
张君劢尺牍传情
鸡蛋益人又传情
基层中医药(2021年6期)2021-11-02 05:45:58
杨建民先生书法作品
文化产业(2021年20期)2021-09-08 08:08:16
米芾《尺牍-书札》集锦(上)
丹青少年(2017年3期)2018-01-22 02:50:29
尺素传情,见字如面
学生天地(2017年19期)2017-11-06 01:45:11
莫断音动听 且惜意传情——论音乐作品“完整性欣赏”的意义
米芾《尺牍-书札》集锦(下)
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 03:08:38
涵养身性 珠子传情
天工(2015年3期)2015-12-21 12:23:42
胡适、张君劢眼中的斯宾诺莎
长江学术(2015年1期)2015-02-27 07:11:06
游走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张君劢
中外书摘(2014年4期)2014-05-08 16:45:44
张君劢的两次婚姻
现代阅读(2013年7期)2013-07-17 06: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