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夏甘薯栽培技术

2017-02-03 01:35:55王海山
现代农村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薯苗薯块甘薯

王海山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1)

晚夏甘薯栽培技术

王海山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1)

冀中南地区,在6月10日左右收获小麦后,从春季生长的甘薯植株上截取蔓头苗,于6月中下旬进行定植,10月下旬收获,这一生产制度,称为夏薯栽培,这是繁殖种薯的主要方式。这一过程中如果定植时间延后至7月上旬,称为晚夏栽培。晚夏栽培的管理中,掌握“以促为主、均衡生长”的原则,管理的核心是促进茎叶稳长和薯块膨大。产量可以达到亩产甘薯2 500 kg左右,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主要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选用良种

选择抗旱、适应性广、高产、优质的早中熟品种,如龙薯9号、心香、红香蕉等。晚夏栽培的生育期在110 d左右,如果选择晚熟品种,会因为生育期缩短,根部没有充分膨大,单块薯的重量普遍过低,达不到增产目的。

2 精细整地和施肥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将前茬作物田间遗留的植株残体清理干净,洇地、深翻、耙平、起垄,垄距80 cm,垄高30 cm。结合整地,每亩撒施腐熟的农家肥3~4 m3、生物菌肥1~2 kg、三元复合肥25 kg和硫酸钾15 kg;另外,用3%辛硫磷颗粒剂3~6 kg或者5%毒死蜱颗粒剂2~3 kg混合均匀,该混合药肥60%在耕地时均匀撒施地面,40%留作起垄时集中沟施。

3 草害防治

起垄以后喷洒封闭性除草剂,选用异丙草胺、仲丁灵等,每亩施100 ml兑水30~45 kg,对地面均匀喷雾,对禾本科杂草及部分阔叶类杂草有抑制发芽作用。

4 滴灌和地膜的应用

甘薯可以采用膜下滴灌,在垄面铺上滴灌带,然后覆地膜。薯苗定植以后使用滴灌技术供应水分,既节省劳动力,又更有效的保证了薯苗的成活。覆盖地膜的作用:既可以防草,还能保持垄内土层结构完整,保证水分不散失,利于薯块膨大,表皮光滑、颜色鲜艳。

5 薯苗的选择和处理

晚夏甘薯要增产,薯苗的选择是关键。要选择无病虫、健壮、长20 cm、具有4~5节生长点完好的蔓子头,将其截取,用作薯苗。定植前进行薯苗处理,将薯苗的基部叶片去掉,下端浸入5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松脂酸铜200倍液+氨基酸水溶肥200倍液的混合液中,均匀浸苗保持10 min,对防止甘薯病害及快速缓苗有很好的作用。

6 适时定植

适时早栽是获得高产的条件。起垄以后要尽早定植,由于晚夏甘薯生育期短,单株生产力低,因此,必须增加密度,充分发挥群体的增产作用。一般每亩栽植4 000~4 500株。采用“船底型”定植方法,然后封土、压实。

7 田间管理

7.1 扎根缓苗阶段的管理。扎根缓苗阶段是定植以后植株从没有根到形成根系的阶段,历时10~20 d。晚夏甘薯定植时正是高温季节,蒸发量大,因此,栽植后5~7 d要及时查苗,有死亡的要及时补栽。定植后7~10 d喷1次0.1%尿素和0.2%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液,作提苗肥。如遇大旱,应及时浇缓苗水,以利扎根成活。

7.2 分枝结薯阶段管理。这个阶段也可以称为团棵期,是植株开始分枝,同时形成块根,并逐渐膨大的过程,历时20~30 d。茎叶生长加快,块根继续形成膨大。这一时期要注意甘薯虫害的防治,如有蚜虫、粉虱、甘薯叶蛾等虫害,及时喷洒杀虫剂。可用5%甲维盐或甲维氟铃脲1 500倍液喷施,可加入氨基酸水溶肥或水溶性菌肥提高甘薯的抗病性,促使薯苗强壮又不徒长。

7.3 薯叶共长阶段的管理。这个时期的茎叶生长旺盛,从团棵期生长到最大叶面积系数,块根同时膨大,历时40 d左右。这个阶段要做好控旺,防止茎蔓徒长,采用控旺剂和膨大剂,每亩施用烯效唑200~400 g+4支根茎稀世宝+高钾40 g兑水30~45 kg茎叶喷雾,可根据茎蔓徒长情况施用1~3次,能起到控上部、促下部、促使块根迅速生长的作用,可增产15%~20%。这个阶段利用滴灌设备随水追用杀虫剂2~3次,每亩用辛硫磷乳油1 kg顺水施入,预防地下害虫危害。

7.4 收获阶段的管理。这个阶段茎叶生长开始衰退,块根继续膨大,历时30 d左右。叶面喷洒高钾或0.2%磷酸二氢钾液,既可以促进块根膨大,又可以增加植株抗性,还可以有效防止植株早衰。当气温降至15℃时,及时收获。

8 病虫害防治

甘薯的主要病害有甘薯病毒病、黑斑病、线虫病、软腐病、薯瘟病、疮痂病、蔓割病、根腐病和紫纹羽病等。甘薯的主要虫害有蛴螬、金针虫、地老虎、甘薯天蛾等。甘薯病虫害的防治,坚持“预防为主、药剂为辅”的原则。

8.1 甘薯病毒病

8.1.1 病害症状。主要有6种类型:①褪绿斑点型。苗期及发病初期叶片产生明脉或轻微褪绿半透明斑,生长后期斑点四周变为紫褐色或形成紫环斑,多数品种沿脉形成紫色羽状纹。②花叶型。苗期染病初期叶脉呈网状透明,后沿脉形成黄绿相间的不规则花叶斑纹。③卷叶型。叶片边缘上卷,严重时卷成杯状。④叶片皱缩型。病苗叶片少,叶缘不整齐或扭曲,有与中脉平行的褪绿半透明斑。⑤叶片黄化型。形成叶片黄色及网状黄脉。⑥薯块龟裂型。薯块上产生黑褐色或黄褐色龟裂纹,排列成横带状或贮藏后内部薯肉木栓化,剖开病薯可见肉质部具黄褐色斑块。

8.1.2 传播途径。薯苗、薯块均可带毒,进行远距离传播,花叶型病毒由桃蚜、棉蚜传毒,皱缩型由斑翅粉虱和甘薯粉虱传播,此外,摩擦、剪苗也是传播途径。

8.1.3 防治方法。用组织培养法进行茎尖脱毒,培养无病种薯、种苗;大田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后补栽健苗;加强薯田管理,提高抗病力;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0%盐酸吗琳双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病毒灵水剂600倍液、增抗剂100倍液、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交替用药,隔7~10 d喷1次,连用3次。

8.2 甘薯线虫病

8.2.1 病害症状。甘薯线虫病又叫糠心病,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由毁灭茎线虫引起,甘薯线虫病主要危害甘薯块根、茎蔓及秧苗。秧苗根部受害,在表皮上生有褐色晕斑,秧苗发育不良、矮小发黄。茎部症状多在髓部,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干腐状。块根症状有糠心型和糠皮型。糠心型,由染病茎蔓中的线虫向下侵入薯块,病薯外表与健康甘薯无异,但薯块内部全变成褐白相间的干腐;糠皮型,线虫自土中直接侵入薯块,使内部组织变褐发软,呈块状褐斑或小型龟裂。严重发病时,两种症状可以混合发生。

8.2.2 传播途径。甘薯线虫的卵、幼虫和成虫可以同时存在于薯块上越冬,也可以幼虫和成虫在土壤和肥料内越冬。此病主要以种薯、种苗、土壤传播,也可随水和农事操作短距离传播。

8.2.3 防治方法。严格检疫,不从病区调运种薯、种苗;选用无病种薯,种薯用51℃~54℃温汤浸种,苗床用净土培育无病壮苗;药剂浸薯苗,用50%辛硫磷乳油100倍液浸10 min;药剂处理土壤,每亩用5%涕灭威颗粒剂2~3 kg,薯苗移栽时施入穴内,该药田间有效期50~60 d,可有效防治茎线虫病的发生,并兼治其他虫害。

8.3 甘薯黑斑病

8.3.1 病害症状。黑斑病又叫黑疤病,是红薯的主要病害,此病从育苗期、大田生长期和收获储藏期都能发生,引起死苗、烂床、烂窖,造成严重损失,且病薯含有毒物质(莨菪素),不能食用,属于真菌病害,主要危害薯苗和薯块。薯苗染病初期幼茎地下部分或茎基部产生梭形或长圆形稍凹陷的黑斑,逐渐向地上蔓延,成为纵长病斑,继续扩大使幼苗茎基部全部变黑。病苗定植不久,叶片变黄,植株矮小,最后病株地下部腐烂。薯块染病初病部呈圆形或近圆形凹陷膏药状病斑,坚实且轮廓清晰,中部生灰色霉层或黑色毛状物,严重时病斑融合成不规则形。病菌深入薯肉下层,使薯肉变成黑绿色,味苦。病部木质化、坚硬、干腐。

8.3.2 传播途径。黑斑病菌传播途径多、危害时间长,种薯、种苗、土壤、空气、农事操作都可以传播发生。

8.3.3 防治措施。及早喷布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翻耕土壤,施足粪肥。适时追肥、灌水,使植株生长旺盛。种薯消毒,用51℃~54℃温汤浸种10 min,或50%多菌灵1 000倍液浸泡10 min。注意田间卫生,发病初期摘除初始病叶,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并深翻土壤。

8.4 甘薯根腐病

8.4.1 病害症状。甘薯根腐病又叫烂根病,属于真菌病害。苗床、大田均可发病。苗期染病,病薯出苗率低、出苗晚,在吸收根的尖端或中部出现黑褐色病斑,严重的不断腐烂,致地上部植株矮小;生长慢,叶色逐渐变黄。大田期染病,受害根根尖变黑,后蔓延到根茎,形成黑褐色病斑,病部表皮纵裂,皮下组织变黑,发病轻的地下茎经治疗能发出新根,虽能结薯,但薯块小;发病重的地下根茎大部分变黑腐败,分薯少,节间短,直立生长,叶片小,硬化增厚,逐渐变黄反卷,由下向上干枯脱落,最后仅剩生长点2~3片嫩叶,全株枯死。

8.4.2 传播途径。本病系典型土传病害,但病残体和带菌有机肥也是重要初侵染源,带菌种苗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

8.4.3 防治方法。适时早栽、栽无病壮苗、深翻改土、增施净肥、适时浇水;与花生、芝麻、棉花、玉米、高粱、谷子、绿肥等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

8.5 地下害虫

8.5.1 特征和危害。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体肥大,体型弯曲呈C型,多为白色,少数为黄白色。头部褐色,上颚显著,腹部肿胀。危害多种植物和蔬菜。按其食性可分为植食性、粪食性、腐食性三类。喜食刚播种的种子、根、块茎以及幼苗,是世界性的地下害虫,危害很大。金针虫,是叩头虫的幼虫,危害植物根部、茎基,取食有机质。体细长,圆筒形,体表坚硬,25~30 mm,金黄或茶褐色,并有光泽,故名“金针虫”。

8.5.2 防治方法。实行水、旱轮作;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料;清除田间杂草;大面积春、秋耕,并跟犁拾虫等。发生严重的地区,秋冬翻地可把越冬幼虫翻到地表使其风干、冻死或被天敌捕食。药剂处理土壤,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3~6 kg均匀撒施,随即耕翻或混入厩肥中施用。每亩用辛硫磷乳油1 kg顺水灌根。采用毒饵诱杀,每亩用辛硫磷胶囊剂150~200 g拌谷子等饵料5 kg,撒于沟中,可收到良好防治效果。有条件地区,可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蛴螬的发生数量。利用茶色食虫虻、金龟子黑土蜂、白僵菌等生物防治。

8.6 甘薯天蛾

8.6.1 特征和危害。为鳞翅目天蛾科昆虫的1种,是甘薯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栽培甘薯的地区,都可能发生危害。成虫体长50 m,翅展90~120 mm;体翅暗灰色;肩板有黑色纵线;腹部背面灰色。老熟幼虫体长50~70 mm,体色有两种:一种体背土黄色,侧面黄绿色,杂有粗大黑斑,体侧有灰白色斜纹,另一种体绿色,头淡黄色,斜纹白色,尾角杏黄色。口器吻状,延伸卷曲呈长椭圆形环,与体相接。

8.6.2 防治方法。用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

Bt乳剂600倍液喷雾。

[1]王显峰.甘薯高产栽培技术[J].新农业,2014 (13):16~17.

[2]胡永琼.甘薯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2012(12):57.

[3]张勇跃.甘薯主要病害的防治技术研究[N].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猜你喜欢
薯苗薯块甘薯
红薯苗栽植成活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旱地甘薯高产栽培技术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红薯窖藏“三期”管理
今日农业(2017年7期)2017-02-02 07:57:35
薯块储藏腐烂原因及防止对策
河南农业(2017年1期)2017-02-01 16:25:21
不同年份早收栽培甘薯浙薯75延后收获的特征特性
蔬菜(2016年2期)2016-10-24 03:38:50
甘薯抗旱鉴定及旱胁迫对甘薯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叶菜型甘薯大棚越冬栽培薯苗存活率及其产量性状表现
牛甘薯黑斑病中毒的鉴别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