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斌/广州美术学院
档案融入课堂是指档案作为一种教育资源,通过深度开发,挖掘其为教学服务的内涵价值,并按照社会要求,利用档案对受教者的身心施以影响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名人档案作为专类档案,包含了档案的原始记录性,详实记录了个体奋斗轨迹与创造历史的曲折过程,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真实面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它所具备的原始性、知识性、趣味性使之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1]。笔者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并联系实际工作,以岭南绘画家名人档案为例,探索档案融入课堂的可行性与策略机制,旨在为档案融入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提供借鉴与思考方向。
20世纪中叶,欧美国家中小学教育改革提出了档案融入课堂的理念,强调使用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同时也开始了与之相关的研究与探索。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检索平台,以2016年4月为时间节点,以“档案”和“课堂”为主题词进行搜索,仅查找到一篇相关文献[2]。与欧美国家比较,国内档案学界对于档案与课堂的关系以及档案融入教学课堂实现价值延伸的主题,展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相对较少。一般来说,名人档案的内容和形态丰富多样,在融入课堂传播档案意识、传授知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有明显优势,具有成为教学工具的可行性。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3]。档案融入课堂,有助于学生获取历史材料搜集、筛选、甄别、分析、评价等的能力,学会从社会实践活动的案卷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批判性思维与自学能力,获得运用档案媒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根据人的心理发展一般规律,档案意识培养的最佳时间是人的青少年时期,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敏感与兴趣,具象思维与具象记忆占主导。因此,课堂教学融入档案资料,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实体化,易于学生接受与记忆,进而加强师生的双向互动,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对档案的热爱之情。
档案融入课堂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知识,还能让他们感受事物真实面、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具体而言,在视觉或触觉上接触未经加工的信息,能引导学生思考与探寻知识的源泉,“求知是人类的本性”[4],通过观看、欣赏、触摸、临摹等体验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升他们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
优秀的教师善于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或方法,档案融入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控课堂的氛围与节奏,以及把复杂的知识、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形象化。青少年有着好奇、好玩、好动等显著特征,容易受到新奇事物吸引,名人档案具有多种形式,如手稿、信函、实物、绘画、书法等,且展示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图像进行展示,也可以通过实物进行展示,这样能增加课堂学习乐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注意是产生兴趣的开始和保证”[5]。
档案作为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独特的文本资源;作为教学工具,为教学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笔者以岭南绘画名人档案融入课堂的实践经验为例,展开分析。
档案是查考、研究与处理历史问题的凭据,它的原始记录性使之成为历史课堂中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名人档案由于私属性的特征,在传统历史记载中较少出现,但它同样是佐证和填补历史缺失的重要记录。名人档案蕴涵丰富的历史信息,融入课堂能增加课堂的渲染力与历史的真实感。以岭南画派三杰之一陈树人先生1912年留学日本立教大学时期的学籍表为例,这份档案不仅客观记录了陈树人东渡求学人生经历,体现了民国初期岭南绘画家对西方文化的向往及文化革新的要求,且能引导与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与认知。此外,档案融入历史课堂的另一特点是让学生掌握追溯历史本源的方法,通过接触原始记录让学生与档案展开对话,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体验,掌握历史研究方法,这也是传递档案意识的有效途径。
直观教学又称为实物教学、形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物操作、模型演示、图片展览和语言描绘,帮助学生掌握所授知识,这是以事实、实物与图像作为支持的教学方法。名人档案涵盖了信函、照片、实物、手稿、绘画、书法等多种体裁,与直观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一致,可以为直观教学课堂提供感性材料,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知识。这一点在美术绘画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譬如教师在讲授中国画基础技法时,作为辅助教学,课堂上可以图片方式穿插展示画家的绘画和写生作品档案,配合技法教学进行讲解,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现藏于广州美术学院的岭南画派画家黎雄才先生课稿档案《小斧劈法》,其文字部分记录了画家所采用的技法与特点,即“宋人多用”“用笔刚健”“秀润圆浑”;另一位岭南画派画家关山月先生的课稿档案《示范人物》,其文字部分记录了画家的创作体悟,即“脑眼手之配合”。这些课稿档案能够让学生对抽象的知识产生直观认识。
广州美术学院藏有岭南画派画家黎雄才先生的访谈视频档案《画家黎雄才》,视频中黎雄才分享了自己的绘画人生与感悟,观者能从中感受画家曲折的求学经历、坚强刚毅的精神力量。与其他文字材料相比,声像、图片有着更强烈的视听震撼力,而名人亲身讲述更能进一步增加说服力。名人档案中凝聚了爱国、敬业、诚信、坚毅、乐观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名人档案为德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素材,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在启发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笔者基于已有研究,结合国内档案资源开发与教育实施的现状,提出档案融入课堂的实施条件和保障措施。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公共服务功能尚未涉及档案课堂教学方面,且档案的自身属性使其无法做到信息的完全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四章十九条规定,以“三十年”作为档案的开放年限,但事实上档案公开的具体操作仍由各档案馆自行把握,这使得档案信息开放通道的宽度与广度受到限制。档案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说是档案馆公共服务功能扩展的方向之一,也是机遇之一。
开展档案融入课堂的教学活动,各级档案馆需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增强自身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能力,让教育专业背景的学科人才参与进来;二是根据目前中小学历史课堂与德育教学大纲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工具与活动,重点开发与地方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具有趣味性的特色档案,培养青少年利用档案的兴趣与意识;三是针对教育工作者或其他专科人才提供专门的档案培训业务;四是做好名人档案等特色资源的开放工作,虽然目前大多档案馆已开展名人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但大量的名人手稿、信函、日记等未对社会研究学者开放,利用途径仍以展览为主,服务方式过于单一,需要进一步完善;五是打破馆际与行业界限、加强馆外合作,目前部分著名艺术家设有个人纪念馆或者名人馆,譬如关山月纪念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的高剑父名人馆等,档案馆应主动寻找合作切入点,实现馆际优势互补,推动资源共享。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教师任务的分配与教学工作的安排、教学秩序的维持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档案融入教学课堂,是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创新尝试,学校应尊重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为发挥教师特长提供保障措施与办法,在完成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6]。学校管理者要认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能广泛地听取教师对课堂活动、教学方法等业务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管理模式在档案融入课堂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教学模式实现创新,并取得预期效益。
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例,学校借建校六十周年庆典之机,于当年学校科研课题申报项目中增添了委托项目“老艺术家声像资料采集与研究”,为加强艺术家档案的保护给予物质支持;同时鼓励教师关注艺术家名人档案的教学利用与学术研究,积极引导教师思考档案与历史、德育课堂等教学活动的对接,并取得一定成效。
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是教师要具备足够的档案素养,懂得运用档案知识与技能获取教学所需信息,并运用于课堂。英国国家档案馆与美国国家档案馆已着手进行这方面的研讨,如英国开设了相应的教师职业拓展项目[7]。
当前档案馆针对教师的培训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一方面要加强与大学的合作,譬如英国档案馆与一些大学合作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档案运用方面的在线培训项目,经济易行;二是开发针对教师的档案业务培训课程,如广东省档案局科技教育处不定期地面向档案从业人员举办档案专业教育课程与岗位培训班,开发针对中小学教师的档案素养课程,对档案馆原有的教学资源开展相关探索;三是举办业务专题讲座或技术研讨会,既能展示宣传档案馆特色档案资源,又能传输信息检索、档案查询等专业技术知识,通过实践性的课程互动,增强教师的档案意识与档案开发能力。同时,档案融入课堂对教师自我提升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学习掌握档案的基础理论知识,特别是对档案的作用、价值、实现档案价值的规律与条件等有清晰的认知;其次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最后要提升自身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能力,按照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做好课前信息准备,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通过检索相关的资料(文献、档案、实物等),找准资料与课堂的切入点,并能灵活地整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冯惠玲教授在《档案学概论》中指出,在社会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档案以其独特的历史性、直观性、原始性,成为宣传教育的重要材料[8]。档案融入课堂能够培养中小学生的档案素养和信息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与理解知识,培养独立的自学精神;也能宣传推广档案工作,提升档案馆公众形象。欧美国家已对“档案融入课堂”做了积极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与探讨滞后于西方。因此,笔者以名人档案的视角对档案融入课堂的可行性进行探索,档案融入课堂与传统档案服务形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可以视为档案价值延伸的新途径。对于我国各级档案馆而言,开发馆藏资源满足教育需求,是创新服务方式的一个重要选项,值得深思。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艺术名人档案的开发利用与教学实践”(项目编号:GD13XYS01)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与参考文献:
[1][2][7]连志英.欧美国家档案融入课堂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发展[J].档案学通讯,2014,(04):77-81.
[3]张晓娟,张寒露,范玉珊,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2,30(02):95-101.
[4]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中国大学人民出版社,2003.1.
[5]章凯.兴趣发生机制研究的进展与创新[J].心理科学 ,2003,(02):365.
[6]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594.
[8]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