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立军 李成秀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 汶川 623002)
永靖乃古河州北部,位于甘肃中部偏西南方向,西接青海、东临兰州和临洮,北隔湟水与兰州红古相望、南靠刘家峡水库与临夏县为邻。其境内有大夏河、湟水河、洮河三支直流交汇而入黄河,史称河湟地区。
秦代之前,永靖境内所居住的羌民族,古代称为“西羌”之地①。距今约三千年左右的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岘塬乡姬川村文物等诸多考古发掘都有力的证明了其古羌文化遗存的真实性。
关于傩的起源徐建群在2010年6月撰写的《永靖傩文化》中所载说法有三:其一傩戏表演是源于本土羌民的原始巫教信仰;其二是羌民们为提防吐蕃人而带狰狞面具,鸣锣击鼓以防秋;其三是明代刘钊此地涉猎,遗留的哈拉会事演化而来,②以上三种说法历史跨度之久远、象征意义各有不同。
傩戏脱胎于古代的傩祭仪式活动,在原始先民的神秘主义和仪式世界里,歌舞并非当今所理解的艺术,而是神权力量的某种象征,人们通过歌舞搭建桥梁,使人们的主观意识与神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以此通神、娱神、控制神灵等作用,使神灵免灾降幅。
整的仪项活动紧密连接而成。看似繁琐的“跳会”仪式活动,其仪式也可归结为“三部性”原则,即“请神—祭神—送神”三个步骤。
永靖傩舞戏音乐旋律平缓,伴奏乐器常以锣、鼓等打击乐器最为多见,偶而有竹笛、唢呐等乐器伴奏,整个仪式表演大多由鼓指挥场面,永靖傩舞所用鼓与其它地方略有不同,均以手提式牛皮鼓为主,直径约50厘米,高20厘米,鼓面绘太极、鼓身绘彩云纹饰。永靖傩戏音调大都源自当地民间小调、山歌等旋律吸收改编而来,念白与旋律具有典型的洮岷地区方言音调特征,唱词以七字句和八字句为主,例如《关公斩貂蝉》唱词:
沙场外月儿正高,出兵人好不心焦,
想家者盼家着,多多多会者到哩
我去是滴水成冰,我来是杨柳撤清,
桃花杏花开哈者,满满满院里照了
貂蝉女吕布的妻,我问你谁高麽谁低,
吕布们刚强者,不不不如个你了,
关老爷怒气冲冲,叫周仓扛过来大刀,
面汉的贼妻哈,斩斩斩过去吧!
音乐多表现沉稳、古朴、欢快的情绪居多。节拍以二、三拍为主,多带有很强的舞蹈性。节奏顿挫,对比鲜明。从下例不难看出,永靖傩舞戏旋律骨干音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构成的五声音阶为主,与其境内流传的其它民族音乐音调相比,傩戏音乐旋律更加紧密结合当地方言,吟诵性较强。旋律最具特色的是每句末结束音都带有标志性的下滑音,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国音乐带腔性的特点,显现出与洮岷型花儿风格相似的特征。
其音域多在八度以内,以五声音阶为主,六七声音阶次之,徵、羽调式主流,宫、商调式次之。偶有偏音清角、变宫随之。
由此可见,音乐在仪式活动的存在不是以其曲目和内容而决定的,仪式活动中更重要的不是音乐本身,而是人的主观意识形态,其音乐在傩戏祭祀中,主要起引导性作用,衔接着整个仪式活动,意义在于通过音响表现情感并制造出宗教互动的气氛。
如果说,食物献祭是为了满足神灵的味觉需求,那么音乐和舞蹈则是为了满足神灵听觉与视觉需求的献祭。因此大量的祭祀仪式活动中,都借鉴吸收音乐、舞蹈这类表现手段以此欢娱、取悦神灵,其仪式活动均带有浓厚的巫术意义。
人类创造文化现象的目的就是让其发挥功能作用来完成使命。每一种文化对象都拥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意义,傩舞戏音乐无论应用在哪段仪式活动中,都发挥其功能特性。
傩舞戏本身也潜存着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功能。傩戏在永靖地区历史悠久,在发展演变中还生动的保留了其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是历史的见证、时代的印迹,是永靖地区的文化符号。远古的神话传说、歌词、谚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不断选择、口头创作的民间文学,反应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思想和文化。
永靖傩舞戏从其表演内容又有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之功效。永靖傩戏积淀了自上古至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与民间艺术历经漫长的演变和发展,现如今的表演更多则是迎合观众的审美娱乐,逐渐淡化其宗教仪式程序,无论是从传统的祭祀仪式还是由娱神到娱人改变,艺术往往通过典型的形象反应时代生活和精神面貌。
注释:
① 永靖县志编纂委员会.永靖县志[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10:35.
② 徐建群.永靖傩文化[M].敦煌文艺出版社,2010,7:12.
[1]薛艺兵.神圣的娱乐[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3.
[2]薛艺兵.论仪式音乐的功能[J].音乐研究,2003,03.
[3]朱运来.传统庙会现代意义的人类学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12,05.
[4]孙茂文.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1,06.
[5]耿少将.羌族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4.
[6]徐建群.永靖傩文化[M].敦煌文艺出版社,2010,7.
[7]石林生.甘肃永靖傩舞戏[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