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沛
(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在美术学院读本科的时候,虽然学的不是国画专业,但对写意情有独钟,尤其崇拜八大与石涛。在近现代国画大师画册中常见到“搜尽奇峰打草稿”、“一画之法”、“无法之法”等名句,后来得知,这些被引用的惊世骇俗的名句皆出自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于那时就开始关注这部奇书。该书自问世以来几经刊刻,有多个版本。有道光年问所刻《昭代丛书》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瘦阁读画十八种》本,宣统元年(1909年)《四铜鼓斋论画集刻》本,1928年《论画辑要》本名《画语录》,另有《知不足斋丛书》本,《翠琅歼馆丛书》本,《画论丛刊》本等。新刊本有《中国画论丛书》本,名《石涛画语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又有《石涛画语录译解》,朝花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这本书是一部专论绘画创作的著作,有很强的革新精神和很强的思想性。但书中用语隐约,超忽不拘,又多取禅道观念,字句生涩,含义奥艰,后人理解起来歧义颇多。人人皆曰好剑,而好剑总不出鞘,锋芒何在?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强调的是这本书是画家的思考体会。从中国两千年来的绘画史上看,很多优秀理论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这些理论的阐发者大多不是绘画具体操作者,因此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石涛的艺术创作的水平与地位是盖棺论定的,他的画语录要比其他非创作出身的理论家可能更有说服力,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这本书体现了儒释道的世界观。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佛家的《六祖坛经》等精神主旨皆被作者贯穿于《画语录》的创作中。他把儒释道三教之中所包含的中国人文精神都融入在艺术审美之中。比如说蒙养精神,蒙养精神就是儒学精神,就是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真善美的人。另有“天行健”等等的论述都是谈儒家精神。谈到的主旨“一画”之说,“一画”开阴阳的问题,呼应的是《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至于佛家就更毋庸多言了,石涛本身就是个出家人,“有法无法”这些观念,贯穿画语录始终,还有“远尘”“脱俗”等理念,都是佛家精神的体现?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精神都渗到这本书里,这本书非常可读而耐读。
清初在以“四王”为首的泥古论者眼中,古人之法是至高无上、不可更改,必须遵循的教条。以致于画坛上形成了临古成风,陈陈相因的不良风气。而清初“四僧”则提倡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不随波逐流,坚持竖立自我的艺术面目。《画语录》是石涛对攻击他作品里没有古人笔墨者们的反击,同时阐明了他的艺术观与创作观。全书的焦点是“一画之法”。何谓一画之法,众说纷纭,似乎石涛设了个谜。
综观全书,石涛谈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谈感受。第四章专谈感受,顾名思义,即尊重自己的感受。“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面对所画对象,先有感受而后认识,感受在先,理性在后。如果先有了理性认识再去感受,这就不能称为真正的感受了。这句话正是针对当时画坛摹古成风的现象提出的,所画者皆古人之感受,古人之认识。石涛提倡以造化为师,蒙养生活。绘画不是对生活的亦步亦趋,而是充分展现主体的感受。绘画的笔墨不在于古法,而在于对自然造化的观察体验,概括总结。在提倡师法自然的同时,更提倡使山川与自己的审美观念“神遇而迹化”,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心物迹化,这正是传统中国画意境审美的基本点。石涛所说的受与识,实质是开了十九世纪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直觉说”的先河。
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是全书的重心——“一画之法”。“一画”绝不是指“形而下”的技法意义,不是一根造型时所用之线,而是“形而上”之线。“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夫一画者,含万物于中”,“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字画者,一画后天之经权也。能知经权而忘一画之本者,是由子孙而失其宗支也。”从此可以看出,“一画”存在与字画之先,正如老子的“道”是万物的母体,字画的一切从“一画”开始。“一画”即书画之“道”。石涛进而谈“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这早已成为普遍流传的至理名言。从第一个问题到这里,其实是有很强的逻辑性在里面。作画先凭个人感受,根据感受创造表达这种感受的方法,因为每个人每次的感受不同,故每次用的方法不同,这样产生的方法就是“一画之法”,“一画之法”就是谈对法的观念,反对的就是只知有古人而不知有我,文中的“至法”就是“一画之法”。石涛的“一画之法”将传统画论推向新的理性思辨的高峰。在他之前的“一笔书”、“一笔画”都是指具体的线条形态,还没有上升到美学的理论高度。石涛也并非不重视笔墨技艺。《画语录》共有十八章,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表现方法问题,如《笔墨章》、《运脘章》、《皴法章》、《境界章》、《蹊径章》、《林木章》、《海涛章》、《四时章》等等。各个章节针对一种问题展开专论,具体而微,有些论说十分详尽。足见石涛对笔墨技艺的重视。但笔墨只是技术,不能以笔墨之优劣决定作品之优劣,笔墨永远要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
《苦瓜和尚画语录》内涵丰富,有对前人经验的总结,更有石涛自己的独创。与事事以古为准、依傍门户者相对峙。同时他主张对古法采取批判继承、借古开今。这些主张在今天不只是对绘画,对设计乃至其他艺术门类仍然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