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 章玮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应该坚持的主要方向。校企合作对高等教育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由于高等学院在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有其特殊性,高等学院可以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实现市场动态互补,以不断拓宽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新思路,从而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高等设计艺术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出能直接服务于设计一线的专业设计人才,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各大艺术高校也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和办法,其中“校企合作”的理念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诸如:“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人才需求的问题。传统教育模式无法适应企业和公司的工作,以致企业需要“重新培养教育”的现象。我们的设计课程与企业毫无接触;“校企合作”的合作方式可能存在问题,由于一些区域企业不愿合作,导致“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落不到实处,学生在校期间去企业实习工作只能看不能做甚至是成了“打杂工”。
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迅速,未来中国内地的艺术设计行业极具市场収展潜力和吸引力。但是很多学校培养的设计艺术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为此,需要高等教育结合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是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中国市场对设计类人才需求量很大,尤其是艺术课程设计是科学和艺术高度融合的新兴学科。
首先是高等院校在开设艺术设计课程时,不但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市场定位,还要考虑课程设置内容不要雷同,模式避免单一化,并带有自己院校的特色。
其次,是要拓宽艺术资源,各院校要完善实训设备,弥补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是一种普遍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深入企业积累一线的制作经验。另外,教师到企业有助于了解行业的新理论、新技术,不但弥补了教学上的不趍,而且也起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
再次是课程内容与企业项目相结合,艺术课程强调的是“应用性”。针对这一要求,采用“商业项目驱劢式教学模式”,有助于让学生能掌握一整套制作流程。同时学生都要参不到具体的商业项目制作中,这样的课程设计,才能通过这种长期的项目制作培养出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创作经验的设计人才。
在专业课上逐一将经过细化过的独立课程整合起来形成课程链,也就解决了“合作”落到问题。“合作”方式拉近与企业的距离,通过构建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高端平台实现了经济与校企合作双丰收。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合作达到利益共享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将学生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与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合作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提供了广度和深度。
“多元”模式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发必须遵循社会性需求性原则,对课程进行集约化开发,并加以引导可以培养出社会需求性人才。企业入校极大地推进了专业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步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工作室为辅、企业教学为主的教学,在学习中使学生具备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从近几年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得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类型也有了重新定位。企业需要相关人才从理论型转向技术型、应用型。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在课堂中引入实践项目。课程设计实训完全是让学生从设计过程中熟悉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最终让学生熟悉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创作思路,学会如何进行设计提案。
过去的传统的课堂实践不利于学生对当今设计的理解。为此,校企合作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需要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院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工作。同时,企业设计部门的经理要通过企业实际设计案例分析当代设计需求和市场形势,使学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
学院组织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直接参与企业项目。第一步是设计构思,学院组织学生与客户的交流规划完成动线布局,鼓励学生深入施工现场学习各类材料的具体施工流程。通过实际操作使设计方案能够与现代设计需求对接,施工上具备可操作性。
总之,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产业极具市场发展潜力和吸引力。高等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设计艺术专业课程教学新思路,在行业发展中培养出合格优秀人才。
[1]肖玉梅,欧晓彦.加强校企合作,发展“学历+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2]千怀遂,李永文.高等学校地理学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A].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C].2010.
[3]吴建设.高职院校校企“双赢”合作机制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1.
[4]王雨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经济学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