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媛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艺术思潮。目前对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学者们并没有达成一致看法。由于后现代主义是由多重艺术融合而成的派别,因此要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精辟且公式化的解说是无法完成的。后现代主义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规范其主义。后现代主义永远处于一个无序的、多元的状态。在音乐教育学中的各学科也都涉及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境况,且都各自反对以特定的方式来继承固有的或既定的理念。
随着20世纪50年代的后现代工业社会的出现,随之带来了特殊性、差异性、平等性及多元论的理念。后现代主义在音乐全球化的背景上更加凸显其多元化特征,且显示的是不同于现代哲学中科学主义认识论的后现代哲学“多元论”的根本特征。从学堂乐歌到上个世纪20年代新音乐的初步发展,从中国近代作曲家对艺术歌曲及大型声乐创作的探索开始,中国声乐的创作与发展始终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而走向现代的过程。20世纪初以来,中国声乐的创作与发展更是体现出现代性的“理性和启蒙”精神,“白话新诗”“古代诗词谱曲”“文言歌词”等艺术形式的大量涌现,在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中体现出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完善,人类从压迫走向解放。在进入后工业时期,音乐的信息化与全球化标志着“后现代”已拉开人类文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周期。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现代文化”在世界范围类广泛传播,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思潮。中国声乐的发展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已完成了从“现代性”到“后现代”的观念转变。
中国声乐是反映思想和意志,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她根植于中国土壤,由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现今在舞台上,歌唱者在演绎声乐作品时,需要建立在对原作品理解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二度创作,通过对作品的深刻理解来表达情感。在后现代主义这一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环境中,人们的音乐接触面之广泛、对音乐的理解程度之深,这就要求声乐演唱者不仅要读谱、理解曲谱的各要素,还要求歌唱者深入社会,体验生活,走进人们的情感世界,拓宽自己的视野,并将对社会的体验与理解表现在歌曲中,将情感传达给观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影响着中国声乐作品的创作,歌曲创作在注重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创新,风格独特新颖,层出不穷,有传统与流行的融合、古典与现代的融合、摇滚与乡村的融合、民歌与戏曲的融合、中文与外文的融合、不同民族语言的融合等。这些融合都打破了原先单一的音乐形式,使中国声乐更加丰富多彩。如李玉刚演唱的《新贵妃醉酒》融合了流行与戏曲的创作手法,这样的民族作品改编后显得更有现代感,更易于被大众喜欢与接受。歌曲《北京一夜》流行配器与古典配器的融合,使听众更直接体会了歌曲蕴含的凄美。雷佳演唱的民歌《好而好女好江山》的高潮部分大胆借鉴了《我的祖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符合时代的创新,将这条宽阔的大河“引流”出新的风貌。用这样一个大家熟悉的旋律,可以将听众很快带入进来。
中国声乐演唱为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而其中美声唱法已步入“国际化”,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它在国际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通”“实“圆”“亮”“纯”“松”“活”“柔”统一的声音标准已成为各国声乐工作者努力追寻的目标。中国声乐演唱的三种唱法也都受其影响,借此,后现代的中国声乐演唱方法,更是体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演唱。民族唱法这些年来在传承戏曲、曲艺、民歌等传统艺术营养的根基上,积极吸取西方音乐,融合意大利美声唱法,逐渐组成了一套既民族的、又是合理和革新的,为世界听众所钟爱的唱法。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称为“民美唱法”声音变得更加圆润饱满,通透流畅,大气开阔,其代表性的演唱家如:彭丽媛、吴碧霞、雷佳等;流行唱法中的真假声结合及混声演唱也从一定意义上借鉴了美声的发声方法,使得音域更加宽广,发声方法更加科学,其最具代表性的流行歌手如:韩红、孙楠、韩磊等。我国著名声乐歌唱家们,如:宋祖英、谭金、王宏伟等,都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开过音乐会,将我国的民族声乐搬上世界舞台。
在现如今的中国声乐作品中,民族声乐作品有各民族地方民歌、歌剧、创作歌曲;流行声乐作品有民谣、爵士、古典、摇滚等;美声声乐作品有国内外艺术歌曲、歌剧、创作歌曲等。但不论是何种声乐作品,都需要歌唱者很好的去演唱并传达出引人共鸣的音乐。在此举例中国民歌进行阐述:早期的一些地方民歌,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等,老一辈的歌唱家们尊重当地的一些风俗,去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进而用歌声去将各民族的地方特色展示出来,他们用各自奔放、清亮的歌喉去演唱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用歌声去传达意境,使得我国很多优秀的地方民歌流传下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后现代主义音乐多元化的影响,那种单一的奔放与清亮将慢慢被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所丰富。随后我们为了继承这些优秀的地方民歌,使它们千古流传,音乐家们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与揣摩,在演唱形式、服装、道具等方面都做出了新的创作。例如:江苏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在现今唱法中,很多演唱者将乐曲的第三段前奏与第一句放慢速度,到第二句又回到了原来的速度,以此体现乐曲抑扬顿挫的感觉,使得音乐更具新颖性。在青年歌手大奖赛,通俗唱法比赛中,音乐家又将这首歌曲改编为通俗唱法,意在说明,在后现代主义音乐教育中,我国的声乐也将更加新颖、更加完善,越来越适应后现代主义音乐教育前进的步伐。
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音乐文化观是对传统音乐文化观的一种补充与丰富。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表现在中国声乐艺术上,一方面背叛了传统的中国唱法、中国式创作、音乐赏析,积极学习洋唱法,另一方面,又立足于传统文化之中,变化发展出多元的后现代声乐表演艺术的样式与风格,加上外来文化输入、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等,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声乐的发展绝不止于现存的几种而已。声乐表演者若能正确地理解并践行后现代主义多元化的含义,积极开拓创新出新的声乐演唱艺术风格和体系,便能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更加推进中国声乐的发展。
[1]宋莉莉.对后现代主义音乐的审视和思考[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1,04.
[2]付晓玲,黄明政.后现代视角下的中国当代声乐表演艺术下的跨界探索[J].中国音乐,2013,03.
[3]彭青.浅析从后现代看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文化发展[J].大众文艺,2011,02.
[4]殷琴.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中国声乐艺术探微[J].学术探究,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