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景峰
(长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00)
当前,声乐学习对“模仿”存在两种极端的看法,其一,不少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其是一种惰性的教学或者学习方法,他们认为“模仿”不是通向艺术的正确道路,开始避讳探讨,不提倡使用,甚至坚决反对;其一,过分强调“模仿”,强调必须原汁原味,字、句、动作、细节都必须要模仿的精准到位,稍微有差池就会被批亵渎经典,这种情况尤其体现在传统声乐艺术传承和发展方面。实际这两种态度都存在一定问题,都对声乐学习不利。“模仿”和“创新”本身就是声乐学习中绕不开的话题,为了更好探讨声乐学习中有关“模仿”和“创新”的问题,本文选择研究该课题。
在《辞海》中“模仿”字条的解释为参照榜样,做出类似动作或者行为的过程。而模仿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性,从出生就开始模仿各种行为。人类利用仿生学研制出许多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产品,例如:雷达、飞行器。而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尤其是在刚刚接触或者接触新的声乐形式时,学习者总会有一种无方向感,而这时,“模仿”就成为一种很直接的学习方式,而且在没有出现专门音乐艺术前,声乐的传承基本靠师傅带徒弟,徒弟模仿师傅的方式进行,而专业的音乐学院也是汇总多种声乐形式,并不排除这种学习方法,著名歌唱家担任音乐学院教师或者开展讲座的情况十分常见。因此,可以说“模仿”不能简单的理解成不积极的学习方法,相反,在初级阶段,这可能还是一种积极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模仿”还存在许多优势,第一,在模仿中可以不断修正自己在发声的错误,第二,模仿是建立在几代艺术家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学习,这可以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发声技巧和理解声乐艺术的美感。当然,“模仿”也绝对不是完全的模仿,不是完全照搬,词义本身的解释也是“参照榜样”。完全照搬也不是对模仿的正确理解。
声乐学习中“模仿”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直在模仿,模仿在早期学习中十分必要,可是不能一味的模仿,一味模仿会使学生失去独立性,进而产生依赖性,一味模仿完全是一种奴隶式的模仿;在“模仿”中还存在选择模拟对象不恰当,在模仿中兵没有主动去了解被模仿者的长处和不在,没有真心分析自己模仿内容等情况。这些带有问题的模仿基本属于无价值的模仿,不能帮助学习快速跨入声乐学习的门槛。
1.入门阶段尽量选择“模仿”
为了尽快、更好的迈入门槛,不管是学习传统民族声乐,还是学习现代西方声乐,声乐学习的初级过程中都应该尽量选择这种依葫芦画的学习方式,这就如同练习写字一样,首先需要描红,描红可以为后续练字打下基础。初雪阶段的模仿也发挥一样的作用,只有通过模仿才能对声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在逐渐模仿中掌握声乐学习中其他内容。
2.在模仿学习中找准定位、掌握技巧
在模仿中,不应该是那种奴隶式,生搬硬套式的模糊,而是应该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适合自己的模仿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模仿的声乐资料尽心学习,分层次和分阶段不断模仿学习,在长时间的模仿中领悟,学习模仿内容,消化并将学习内容为自己所用。例如:如果自己声音呈现粗犷、低沉的状态,就不要去模仿清纯亮丽的声乐演唱者,而音域不够宽广的学习者,就不要追求高音。模仿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同时也是认清并强化自己的定位的过程。模仿过程中,学习者还应该认真的分析被模仿者的演唱技巧,在不断的学习中,锻炼自己的发声器官、呼吸技巧,吸收被模仿者声乐演唱的优点,通过模仿,掌握声乐演唱意识、歌唱共鸣、情感处理、音质音色的变化、吐字咬字的方法等演唱技能,形成适合自己的发声技巧。
模仿只是学习一种方法,毕竟不是目的,如果被别人称为***第二,那只是说明你模仿达到一定程度,可还是没有形成自己的特点。进行模仿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技能,在于形成自己的特点,因此,模仿学习最终还是要进行创新。在声乐模仿学习的创新主要体现如下情况:在锻炼自己演唱技巧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体会和分析模仿的作品,进而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作品;著名的音乐家谭盾曾说过:模仿要上升到“神似”的阶段,他指出在模仿其他优秀者形式只是模仿的初级阶段,应该进一步学习,在神似的基础上融入学习者自己的特点,形成新的方法或者风格。在模拟创新方面,我国声乐演唱艺术为后进者提供了良好的榜样,我国许多老歌唱家都在积累大量模仿经验中发展出自己的特点,老一辈歌唱艺术家数不胜数,青年演唱家吴碧霞也在模仿民族唱法后大胆加入自己的观念,创新民族唱法的美声。
总之,模仿不仅不是落后的学习方法,相反它的作用还不容替代,需要学习在正确认识模仿学习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模仿学习方式并积极勇敢的创新。
[1]丁玉洁.声乐学习过程中的模仿与创新[J].戏剧之家,2017,07:76-78.
[2]庞忠海.谈声乐学习中如何进行模仿及创新[J].科技展望,2016,26(28):218.
[3]王琦珍.浅谈声乐学习中的模仿[J].黄河之声,2011,0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