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旭 (西北师范大学 730070)
试读《福利·贝热尔的吧台》
赵 旭 (西北师范大学 730070)
十九世纪中后期,印象派成为法国重要的艺术流派之一,马奈作为印象派的奠基人,《福利•贝热尔的吧台》是其最后的一幅大型油画作品,突破了传统的空间构图。印象派艺术家十分注重对光和色的描绘,马奈从未参加过印象派的任何展览,但他却支持印象派的革新理论,把这些革新理论带入到了人物画中。
马奈;印象派;空间
七十年代的法国作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迈入帝国主义阶段,法国并没有把全部资本投入到再生产当中,而是把大量的资金从事了高利贷的发放,吸收了大量的高额利息,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人来靠着这种方式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之下,印象派成为了法国最重要的艺术流派之一,许多印象派画家就是通过记录这一阶层寻欢作乐的生活方式去揭露现实,他们没有从批判和赞美的角度去描写,这就决定了印象派画家的阶级性,而马奈就是揭露这一阶层的画家之一。
印像派画家反对当时古典学院派的正统地位,同时又反对以矫揉造作著称的浪漫主义绘画,但印象派主义画家却吸收了巴比松画派以及写实主义的成分,并在光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开始注重画面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印象派画家开始用点来取代传统绘画的线和面。马奈作为从现实主义向印象派过渡的重要人物,他自己不承认自己是印象派的一员,也不参加他们的展览,但是他却和印像派画家交往频繁,并且支持印象派的革新理论,他把印象派注重外光的表现手法带入到了自己的人物画里,运用新颖的绘画空间去表现“现代性”的主题,任意选择自己的视点,使绘画的主体性从传统的空间构成束缚中解放出来。
《福利•贝热尔的吧台》这幅作品虽是马奈在其画室里创作的,但却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法国阶层的生活状态。画中女招待是马奈真实雇佣的一名酒吧女招待,她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脸庞流露出梦幻般的表情,但是这名被水果、鲜花、洋酒所包围的女招待面容却流露出些许悲伤,运用镜像的手法反射出了当时法国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整幅画面描绘了两个相反的视觉角度,而把这两个不同的视觉角度联系到一起的却是画面中的那幅镜子。马奈的画在“官方沙龙”被无数次拒绝。他在1867年的个人画展的说明中写道:“不论马奈在哪方面拥有才能,但他经常认识到这一点,他并不以否定历来的绘画来创出新的样式。他只是努力于成为非任何人的马奈自己。”1不管周围社会环境如何他都在做最真实的自己,努力成为“马奈自己”,描绘出自己所见,选取适合自己的视点,《福利•贝热尔的吧台》否定了传统的空间构成的形而上学,就像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一样,“在秩序和进步两种条件之间,直接作出尚未发现的根本性的和解”2,依靠前一个阶段的知识,创造后一个阶段的知识,不断丰富知的体系。“艺术的基本力量就在于此,它说明艺术始终处于人类在其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创造的任何一种文化中”3,艺术本身就和哲学的关系紧密,当然也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马奈这幅画中看画者的视点应该在左还是在右,就画面分析在左也好在右也好都是与镜中男客人冲突的,艺术史家乌尔富林4曾说过:“如果将一副画变成它在镜子中照出来的样子,那么这幅画从外表到意义就全然改变了。”如果把镜中男人放到镜子左面,我们会感觉画面会处于一个不平衡的状态,那为什么会产生不平衡呢?在物理学中物体各个方向上的力相等时就会相互抵消,由此就达到了一种平衡的状态,这就是物理平衡。而在画面中也需要平衡,“在一件平衡的构图中,形状、方位、位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都达到了如此确定的程度,以至于不允许这些因素有任何些微的改变。”5每一幅绘画作品都要达到这样一个平衡,观画者才能获得视觉上的平衡状态。迪恩6说过:“当幕布从舞台刚刚升起时,观众的眼睛总是首先盯住舞台的左半部。”也就是说舞台的左半部分在观众心中的位置很重,同样在画面中也有这种现象,即画面的左半部分成为了整幅画面的第二中心,这个中心是由观赏者的主观经验造成的,犹如画框的第一中心一样承载更多重力,画面中的左半部分作为欣赏者的视觉中心将承担更多的重力,这就很好解释镜中男子会在右面出现而不会出现于左侧了。画面左侧寻欢作乐的酒吧客人,女招待周围的鲜花、水果、红酒、刚好与画面中女招待的面部表情形成鲜明对比,女招待的悲伤也象征着马奈面对当时法国社会的悲伤,画作多次被拒之门外的悲伤。用镜子照出了法国社会阶层寻欢作乐的场景,比真实的去描绘要有意思的多。
马奈对于现实状况的无奈,以及对于自己在艺术上的追求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反对传统的绘画空间构造理论,运用了比较“现代”的手法来进行绘画创作,选取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视点,运用视觉心理学的理论组织画面。马奈影响了一系列的新兴画家,并最终把绘画带入到了现代主义道路上。
注释:
1.《世界巨匠马奈》的前言
2.中川作一著《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 许平 贾晓梅 赵绣侠译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年6月第1版 97页
3.马奈《无意识:性质、功能、研究方法》1978年第比利斯版第2卷483页
4.乌尔富林写的《论绘画的左右不对称问题》和《将拉斐尔壁毯画翻转过来之后产生的问题》都涉及到了左右不对称的问题,在他的1941年,巴塞尔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思想史》中有收集,
5.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1984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16页
6.亚历山大•迪恩《论舞台演出的方向性原则》 1946年 纽约版
[1] 《走向艺术心理学》 [M] (第一版) [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 黄河文艺出版社 1990年4月
[2] 《美术心理学》 [M] (第一版)[苏] 弗•谢•库津 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3月
[3] 《艺术与视知觉》 [M] [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
[4]《马奈》 [M] (第一版) [意] 西莫娜•巴托勒纳 著 王苏娜 孙迎辉译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5年1月
[5]《西方画论辑要》[M] (第一版)杨身源 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0年1月
[6]《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 [M] (第一版) [日] 中川作一 著 许平贾晓梅 赵秀侠译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年6月
[7]《哲学思维和艺术创作》[M] (第一版)[苏] A•R•齐斯 著 冯申 林牧生 齐云山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年3月
[8]《西方美术理论教程》 [M] (第一版)顾丞峰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9]《关于印象派》 [J] 刘汝醴 著 《美术纵横》 1982年2月 第一辑5-11
[10]《光影印象:马奈、德加、莫奈画传》 [M] (第一版) 王刚 著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