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观潮
(《上海金融报》2017-06-16)
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凸显了世界对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以及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的肯定。不过,人民币想要真正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仅从贸易结算货币的层面观察,根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的数据,今年4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占比1.6%,前值1.78%,为2014年10月以来最低;排名滑落至第七,为自2015年2月以来最差排名。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在汇率波动、资本项下管理趋严等因素影响下,今年2月,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一度分别降至2301亿元、559亿元、135亿元和402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出现回落,凸显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会一帆风顺。
(新华网2017-06-16)
用市场制度代替计划经济,解散人民公社,开放吸引外资,扩大贸易,允许民营经济大发展等等。这些“创新”的制度使资源得以大规模地优化重组,大大地减少了浪费和低效。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些“创新”的制度可能并不新。但从中国自身来看,没有这些基本的制度创新,在落后制度的束缚下,绝大多数管理和技术创新都不会产生。今天,中国经济面临一些挑战,其中尚待改革的落后制度是造成问题的根源。不改革这些制度,以行政方式大规模推动创新,不仅不会如愿以偿,而且可能导致很高的风险。(作者许成钢为香港大学经济学教授)
(《证券时报》2017-06-17)
减税未必能够完全降低企业负担,只要复杂的行政审批还存在,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还是不容易有效降低。减税降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扩大了企业的增长空间,优化了营商环境。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决不能让已“瘦身”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反弹,强调做好动态化管理,规范收费。对地方政府做好收费规范,眼前最好的建议就是加强监管,加大乱收费、加收费的惩罚力度,必要时纳入刑事处罚。但这种做法可能治标不治本。从长远发展来看,制度创新是做好收费规范的要点,此要点需要围绕改革红利,强制性实施简政放权并强制性从上到下全部落实,否则收效或将会大打折扣。
(《投资快报》2017-06-16)
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方向,从2004年开始监管部门适度放开了社会融资回报率。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银行按照管制利率吸收资金能力大大下降。面对社会民间机构各种高利率吸收资金状况的倒逼,银行进行了所谓的金融创新,即绕开基准利率包装理财产品吸收资金。由于理财产品回报率可以自行确定,自主权较大,使得银行摆脱基准利率竞争的劣势。不过,目前已经时过境迁,银行理财产品这个金融改革的过渡性产品应该也到了退出市场的时候了。因此,在存贷款利率已经市场化的前提下,银行理财产品的存在已经毫无意义了,只能给良好的金融市场添堵,到了彻底让其退出市场的时候了。
(《证券时报》2017-06-27)
央企整改需要一本“明白账”,既便于公众知情和监督,也有利于警示其他国企。所谓“明白账”,就是针对审计出的问题,不仅要逐一公开责任人信息(包括姓名、单位、职务),也要公开处理结果(包括处分、退钱、职位调整等信息),要让普通公众能看懂。目前,央企公开的整改结果,更像是一种“技术性整改”,比如“2016年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已加强合并数据与企业数据的核对”等,这种“技术性整改”显然也有必要,但更像是治标,而公众更希望是全方位、深层次整改,从根本上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虚增收入。因为央企虚增收入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业务考核目标,只有完善考核制度,让弄虚作假难以得逞,才有望打消虚增收入的念头。此外,还要健全央企内部监督,包括纪检监督、审计监督、职工监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