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山东潍坊262200)
肉鸡氨气中毒的产生及预防
李代军
(山东省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山东潍坊262200)
鸡舍内常见的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有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和一氧化碳等等,其中氨气的危害最大。为了使饲养人员提高对氨气危害的充分认识,本文特对氨气中毒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阐述,相信会给养殖行业人员带来一定的帮助。
肉鸡;氨气中毒;产生;预防
鸡舍空气中的氨气(NH3)是一种具有剧烈刺激性臭味的无色气体,主要是由微生物分解家禽的粪便、饲料和垫草中的含氮物质产生。氨气在垫料潮湿、温度较高、pH适宜、粪便较多的情况下产生更快。鸡舍中氨气含量与鸡群的饲养密度、饲养管理水平、通风情况和粪便清除情况等有关。鸡粪中通常含有20%~25%的未被消化的营养物质,其中大部分为蛋白质、氨基酸和微生物氮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这些含氮物质很快便被分解为氨散发到空气中。如果鸡舍通风条件较差,便会造成氨气等有害气体大量蓄积,引起鸡群中毒。
氨气的水溶解度比较高,常常吸附在肉鸡的皮肤黏膜和眼结膜上,容易对其产生刺激从而引发各种炎症。高浓度的氨气易引发鸡群腹水症、胃肠炎和呼吸道疾病等。一般鸡舍内的氨气浓度应该低于20mg/m3。随着鸡舍中氨气浓度的不断升高,其刺激性会不断加大,进而造成肉鸡角膜炎、结膜炎、气囊炎、法氏囊萎缩和大肠杆菌病等。氨气浓度在20 mg/m3以上时,鸡只便会出现流泪、厌食等症状;当浓度增至100mg/m3时,鸡群将氨气吸入呼吸系统后,3d内即见流泪、怕光,8d内角膜变白,表面出现溃疡,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充血、支气管炎,严重的引起肺水肿、肺出血等症状,最终导致大批死亡,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3.1 饲料过剩
现在的养殖户为了使肉鸡增重加快提高经济效益而缩短饲养期,整个饲养周期均提供营养丰富的全价饲料,而且对肉鸡多采取自由采食的饲养方式。这样在短时间内产生并积累的粪便就会增加,且粪中未消化的成分如蛋白质等也会增多。当舍内温度达到25℃以上,湿度适宜时,污染的垫料、积累的粪便或其他有机物被细菌分解、发酵,在短时间内便产生大量的氨气等有害气体。而鸡群对氨气极为敏感,产生呼吸系统障碍,机体抵抗力下降等,从而诱发一系列的呼吸系统疾病。
3.2 鸡舍通风不良
当下规模化的养殖场更加注重防疫工作,有时为了防止外界病原菌的入侵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多建造全封闭式的鸡舍,这样便导致了鸡舍通风不良。若不采用足够的通风系统,适当控制温度和湿度,很容易造成氨气的大量蓄积。
3.3 管理水平落后
在鸡群密度过大、通风条件不良或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下,如果不定期进行环境消毒,未及时清除粪便造成堆积,当舍内温度达到25.8℃以上,湿度83.2%以上时,粪便和垫草一起发酵,便产生大量氨气等有害气体。
3.4 鸡群消化道疾病
当肉鸡发生球虫病和肠炎等疾病时,其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消化机能紊乱,导致粪便中未消化蛋白质等成分增加,继而在细菌的作用下产生更多的氨气。另外,若鸡舍氨气浓度超过15mg/m3时,理论上就会产生中毒,但日常中鸡舍的氨气浓度常常严重超标,结合实际我们将氨气浓度增高50倍,设置为770mg/m3时便引发肉鸡的氨气急性中毒。
致使氨气中毒的因素很多,既要保证鸡群的正常生长,又要保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我们就要提高警惕,减少禽舍内氨气的产生,预防氨气中毒的发生。
4.1 及时清除粪便等污染物
在夏季高温高湿的养殖环境下,鸡舍及时通风换气,鸡粪等有机物及时清除,避免舍内鸡群饲养密度过大。有条件的养殖场应定期检测鸡舍内的空气含氨量。地面平养的鸡舍,垫料要经常更换,保持干燥。
4.2 科学配料,合理使用添加剂
在日粮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从选料到饲喂的整个过程中要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如酶制剂、微生物制剂等,有助于维护胃肠道的菌群平衡,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粪便含氮量,从而大大降低禽舍中的氨气浓度。在饲料中添加1%~2%木炭渣或0.5%腐植酸钠,可以使粪便干燥,减少臭味。
4.3 禽舍内空气的净化
在鸡舍地面上撒一层过磷酸钙,过磷酸钙可与粪便中的氨气结合,形成无味的固体磷酸铵盐,起到减少鸡舍内氨气浓度的良好效果。方法是按每50只鸡的活动面积均匀地撒过磷酸钙350g,有效期可达6~7d。
为了保证鸡群的正常生长,应及时清除鸡舍内的粪便,特别是平面饲养;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冬季在做好保温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鸡舍内的排污除湿,谨防氨气中毒。■
10.3969/j.issn.1008-4754.2017.0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