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翔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十堰442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亚急性肝衰竭人工肝支持术后T淋巴细胞和血氨的影响*
刘 翔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十堰44200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肝衰竭(SALF)的疗效。方法:SALF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均实施人工肝支持术治疗,随后西医组进行结肠灌洗治疗,中医西组在西医组治疗基础上,加予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口服等中医治疗,治疗前后检测两组T淋巴细胞及血氨变化。结果:治疗后中西医组治疗有效率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TBil、AST、ALT及NH3均低于对照组,而PT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CD4+细胞、CD4+/CD8+均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SALF患者在人工肝支持术后,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减少NH3的吸收,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的主要病因为药物损害及乙肝病毒感染等[1-2]。本院对40例SALF患者在人工肝支持术后,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探讨中西医结合对人工肝支持术后患者T淋巴细胞及血氨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SALF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中SALF早期、中期诊断标准[3],并符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急黄”热毒瘀结证、瘀血发黄证等证型标准[4];②年龄18~60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每组40例。西医组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8.67±7.48)岁,早期14例,中期26例。中西医组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9.32±8.04)岁,早期13例,中期17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采用Plasauto IQ人工肝支持系统(日本旭化成公司)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选用单纯血浆置换疗法,每周2~3次,3000 ml/次,4~5 d/次。并给予综合治疗,如卧床休息,使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胸腺肽、谷胱甘肽等保肝治疗,限制蛋白质摄入,给予支链氨基酸纠正氨基酸失衡,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精氨酸加强脱氨治疗,给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持续治疗3个月。
西医组采用IMS-100A型结肠途径治疗机(北京智立医学仪器有限公司)进行结肠灌洗,给予生理盐水清洁灌洗,根据患者的舒适度调节液体的流速,直至无粪便排出,25 min/次。随后采用乳果糖灌肠液400 ml灌洗,15 min/次。隔日1次,共治疗2周。
中西医组在西医组治疗基础上,加予中医多途径序贯治疗。①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方剂组成:炒莱菔子30 g,乌梅25 g,厚朴、黄连、大黄各12 g,金银花、枳实各10 g,芒硝(冲)5 g。水煎取汁200 ml,温度保持在37℃左右,将缓慢滴入肠腔内,15 min完成,滴完药液在肠腔保留1 h,隔日1次,共治疗2周。②解毒化瘀疏肝方口服:停止灌肠后,给予自拟解毒化瘀疏肝方治疗。方剂组成:炙黄芪、叶下株、丹参、虎杖、土茯苓各15 g,赤芍、水牛角、白花蛇舌草、八月札、茵陈蒿、白术各12 g,石菖蒲、枳壳、茯苓各10 g,柴胡、炙大黄各9 g,甘草6 g。1剂/ d,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持续治疗3个月。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检测两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肝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凝血酶原时间(PT)等凝血功能指标;血氨(NH3),仪器为日立718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生产),试剂为配套试剂。同时检测CD3+、CD4+、CD8+占细胞总数的比例,并计算CD4+与CD8+的比值。
4 疗效标准 参考疗效标准[3]制定。①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正常或轻微异常,TBil≤34 μmol/L,PTA≥55%;②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肝功能好转,TBil下降≥25%,PTA提高≥25%,且稳定在2周以上;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TBil、PTA变化,或病情继续恶化。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数×100.00%。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3个月后,中西医组治愈8例,有效16例,无效16例,有效率60.00%;西医组治愈4例,有效11例,无效25例,有效率37.5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及NH3变化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及NH3变化比较±s)
注:中西医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西医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中西医组与西医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比较±s)
注:中西医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西医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中西医组与西医组治疗后比较,△P<0.05
SALF临床起病急,发病15 d至25周即会出现肝衰竭症候群,死亡率高达70%以上[5]。临床研究认为,血氨含量升高及氨基酸失衡等是SALF病情进展的促进因素[6],减少肠道血氨产生及吸收尤为重要。结肠灌洗可使透析液到达高位结肠,扩大结肠黏膜的可滤过面积,减少肠道合成血氨及促进肠道清除包括氨在内的代谢产物。
SALF属于中医学的“五衰”之一。本病的病机是毒热炽盛内陷,治疗应以清热解毒、清肝利胆、活血祛瘀为主。复方大承气汤是中医常用于通里攻下、峻下热结的药物。方中大黄具有破疾泻下、散结化瘀之功效;芒硝润燥软坚、泻热通肠,枳实、厚朴宽中下气。保留灌肠可使部分药物留在结肠内,直接作用于肠黏膜,使得肠道神经、物理及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对结肠肌产生直接调控,促使肠道蠕动而产生自主性排气、排便反应,减少有害物质的吸收[7]。本研究中,两组在人工肝支持术后采用乳果糖进行结肠灌洗,血氨浓度有所下降,但中西医组加予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后,NH3浓度低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保留灌肠,可减少血氨的产生及吸收。
中医学者研究报道,疏肝化瘀解毒方、健脾补肾法等中药可提高CD4+细胞、CD4+/CD8+,改善免疫功能。本院对中西医组给予解毒化瘀疏肝方口服,方中大黄具有广谱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柴胡、八月札疏肝理气;甘草、枳实行气消积;白花蛇舌草、叶下株、茵陈可增强巨噬细胞与网状细胞的功能,提高机体清除乙肝病毒的能力;白芍酸甘敛阴而养肝。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SALF可促进患者肝功能改善。值得注意的是,治疗后中西医组CD4+细胞、CD4+/CD8+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SALF可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1] 邓勤智,夏邦恩,王世和,等.土茯苓组方在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3):739-742.
[2] 曹 慧,谭善忠,孙薇薇,等.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的特征及其意义[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9):8565-8568.
[3]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5,5(6):323.
[4]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8-13.
[5] 陈定潜,曾义岚,胡 蓉,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评价[J].四川中医,2013,31(7):61-64.
[6] 陆长春,蔺咏梅,韩 洁,等.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对近期预后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3):318-319.[7] 郭新建,党 东.结肠灌洗联合加味茵陈蒿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36例[J].陕西中医,2014,35(7):858.
(收稿:2016-07-16)
*湖北省卫计委资助课题(鄂卫发2008Y18)
肝功能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法 退黄剂/治疗应用 祛湿剂/治疗应用
R575.3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