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丽英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儿童思维的这种特点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构成了矛盾,而利用学具进行操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如何提高数学课堂低年级学生学具操作的有效性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学具操作的材料——精挑细选
1、学具的选择要普通常见
低小学生由于心智尚未发育成熟,自控能力较差,一旦学具陌生、新颖,他们就会被学具本身的新奇所紧紧吸引,把学具当成玩具,而把学具的学习价值、学习目标忘得一干二净。故选择学具时应选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普通的物品。如在教学“我们认识的数”(苏教版第二册)一课时,把学生从家里带来了大豆、花生等农作物作为学具,这些学具是农村中常见的,通过对这些学具的猜一猜,数一数,说一说,让学生感受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与能力。
2、学具的选择要典型单一
学具的选择并非越全面、越真实、越复杂效果就越好。选择学具应该注意典型、单一的特征。学具的简洁程度要与学生心理简化水平相适应,要做到典型恰当。如在教学“认钟表”一课时,学生都带来一些生活中常见钟表,这些形状各异的钟表容易成为学生的负面干扰,不适用学生操作,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教材配套统一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操作、观察、思考中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
二、学具操作的时机——准确把握
时机,指的是有利的时间和机会。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教学内容都适合学具操作的。只有准确把握了学具操作的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未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具真正发挥其作用。
1、验证猜想时,启发学生进行学具操作。
猜想是学习研究数学的重要思维方式。猜想是不是正确,需要验证。在学生猜想后不急于揭示答案,而是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这时学生处在“愤悱”的状态,操作的欲望与效率将大大提高。如教学“认识多边形”(第三册)一课中安排了这样的一道练习(想想做做第6题):猜一猜,长方形纸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大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是三角形。到底是几个角呢?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动手剪一剪,去验证自己的发现,通过交流认识到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剩下的可能是三角形,也可能是四边形,还可能是五边形。让学生通过操作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奇妙。
2、兴奋抑制时,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
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时,思维才能激活,才能兴奋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但是低段学生受年龄特点影响,一节课中,学生的兴奋状态不会一直持续。当学生的兴奋状态受到抑制时,我们要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以刺激学生继续保持比较兴奋的状态投入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遇到难题时,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教学《十几减9》(第二册)时,学生根据猴子卖桃情境提出问题——还剩多少个桃?但学生根据情境图无法直接解决问题,这时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小棒来代替桃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小棒去解决问题。这样利用学具直观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解决了数学问题,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具操作的形式——合理选择
知识的特征不同,对数学学具操作的形式要求也不同。有些数学内容学生可以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自主独立探究就可以获得。当然更的知识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这时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较恰当。有效地选择合适的操作形式,可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1、在独立操作中自主探索
利用学具操作,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苏教版第二册)一课时,出示23-7,让学生独立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在交流中出现了不同思维层次的五种算法:①数数法,从23里逐一减;②把7分成3和4,23-3=20,20-4=16;③把23分成10和13,先用10减得3,再用3加13得16(破十法);④算减想加,想什么数与7相加得23,寻找到16;⑤从十位退一个十,用13减7得6,再用剩下的10加上6得16。
2、在小组操作中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使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对关键性问题展开讨论,个个独立思考,人人积极发言,有益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积极的创新能力。教学“7的分解”(第一册)时,就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把学生每4人分成一组,每小组发一套小棒,一张记录表。笔者先提出合作任务:“把7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然后,要求学生4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分小棒,一人记录,一人监督记录是否出错,一人大声汇报每一次的操作结果,学生很快通过操作在记录纸上得出了7的6种分法:6和1,5和2,4和3,3和4,2 和5,1和6。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得出的结论,学生记得更深刻、更牢固。并在相互交流材料中达到了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成功共享,极大的促进了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