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单绍骏
农业与食品工业分属于一次产业和二次产业的两个不同产业部门。这是传统产业分工与产业管理的历史产物。但在实际的产业实践中,食品加工与食品制造既是工业制造业,又是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的这种“跨界”现状,有时表现出“左右逢源”(如:多个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等),有时又面临“左右为难”(产业体系定位、产业经济属性、产业创新合力等)。这种“尴尬”状况,在新时代和新经济双重变化的新历史条件下,面临着新的挑战。
从宏观层面看。在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中,农业方面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的农业、工业、服务业要融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更要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抓手。在工业制造业方面,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食品工业的“双重使命”更加明确。
在新经济时代,新科技支撑、新经济理论、新产业生态,都促使打破产业边界、淡化产业属性、跨界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新常态。在这个新情况下,“农业食品”等改变传统食品产业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实践都会产生。一些新型的、涵盖食品农业、食品工业、食品产业服务业的综合型产业体系,也会逐步形成。“中粮实践”就显示出这个产业新体系的一些特征。
在这个思考维度中,再看中粮集团的改革发展经历与经验,我们会发现中粮集团的改革实践,对于“中国特色现代农业食品大产业”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中粮实践”,我们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出发,不仅会更深刻的理解“中粮实践”的内涵,而且会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而让新的实践得到认识上的升华与行动中的自觉。
从微观层面看。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传统食品产业面对许多具体问题。在上游农业环节,传统的“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产业连接方式,存在利益连接机制、质量安全控制、合同履约保障、价值提升空间等问题。而农业被工业化、大规模种养殖的适度性、农业从业人口的减少、返乡农民工就业困难、农村凋零和留守老人儿童等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各种伴生问题,亟待通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产业融合创新模式的创造性实践,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行动等各种努力来推动解决。在中游工业加工制造环节,历经三十多年数量规模型粗放式产业高速发展已不可持续,向质量效益转型迫在眉睫、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产业发展周期进入低谷、招工难成本高、不断提升的大众食品消费的高新需求与食品产业的有效供给有所脱节等等问题,也有待于食品产业自我转型升级、消化解决。在下游食品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环节,同样存在电商平台冲击传统营销、投融资难、仓储物流成本大幅上升等等产业支持系统困难。
食品产业生态,是三次产业共生共融的特殊类型产业形态、是一个贯穿三产的纵向整合系统。这个产业系统中,由于食品产业居于产业引擎的核心位置,所以,食品加工制造企业是全产业链系统中的主导性、牵引性力量。食品企业是上牵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产业、下连现代化生产性服务业的龙头企业。从这个产业逻辑出发,“中粮实践”在产业发展微观层面上,涉及三次产业融合互动的许多具体实践中,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三次产业融合的“中粮解决方案”。
建设“中国特色农业食品产业经济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中粮实践”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课题,“中粮解决方案”则是这个课题的开题与初探。
食品产业发展正在进入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农业食品产业经济体系”是这个食品产业新时代的重要课题。三次产业协同共建,是破题的关键。期待“中粮实践”继续发展,`“中粮解决方案”不断完善。同时,我们还希望中粮改革经验能够成为一笔行业财富,能对包括北京农业食品产业国企重组等全国食品行业整合与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