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华
(江苏省海门市四甲镇畜牧兽医服务站,江苏海门226100)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疗体会
曹丽华
(江苏省海门市四甲镇畜牧兽医服务站,江苏海门226100)
猪副嗜血杆菌病属于传染病之一,具有较高的致病性特点,通常是因为感染猪副嗜血杆菌而导致,其发病概率在20-25%左右,常见于日龄介于30-40日的保育仔猪中,这一疾病的出现使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本文根据2016年12月份治疗的一例此病的基本情况,从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防治措施几个方面分析和总结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疗体会,为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疗提供参考。
猪 副嗜血杆菌病 诊断 治疗
猪副嗜血杆菌病又被称为多发性纤维素性关节炎和浆膜炎,以体温升高、呼吸困难以及关节肿大等症状为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近些年来,这一疾病的发生概率增加,给生猪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畜牧兽医工作者应对这一疾病的诊疗予以重视,以保证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016年12 月,货隆镇某村一生猪养殖户李某打来求诊电话,立即出诊,经过问询,该场在前些天购进200头苗猪,苗猪体重均在20kg左右,购进当天为雨天,且气温比较低,每头生猪仅在进栏时注射2头份的猪瘟疫苗,无其他保健措施,第二天发现购进的生猪中有40头出现异常现象,体温明显升高,且食欲下降,精神萎靡,另外,部分生猪出现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养殖人员认为是生猪受到风寒出现此类症状,便予以退烧、抗生素等对症治疗,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且食欲也有好转趋势,但停止用药之后病情出现反复现象,且其他生猪也出现相同症状,另外出现跛行、关节肿胀、皮肤发绀等症状,发病概率在49%左右,病死生猪10多头。
经过临床检查,患病生猪体温均在40℃左右,右后腿有关节肿大现象,卧倒后无法自行站立,被毛粗乱,体表发紫,精神不振,眼睑水肿,流脓鼻液,腹胀,呼吸困难。
经过剖检发现,患病生猪存在胸腔积液现象,且积液中可见纤维素性渗出物,呈淡黄色,心脏被一层被膜包裹,呈绒毛样,形状为猕猴桃状,同时肺脏出现坏死变性,且与胸膜、心脏粘连,腹腔积满腹水,呈淡红色,混浊样,关节液明显增加,腹股沟淋巴结出现肿大现象,且切面呈现出大理石状花纹,另外脑沟中有渗出物,呈浆液性。
针对猪副嗜血杆菌病可以通过细菌分离方式进行诊断,选择临床症状比较典型且无未经过抗生素治疗的患病生猪进行实验室诊断,先将患病生猪人工致死,然后从关节、脑脊液、心包以及心血等多个部位进行新鲜病料的采集,在病料采集完成之后及时进行送检,尽量缩短从采集到送检的时间,通常送检时间应控制在8~12h之内,若未能及时送检,则需要通过冷冻或低温保存等方式对病料进行保存,并从患病生猪多个身体部分提取病样,使诊断更加准确、可靠,但避免从气管、扁桃体以及鼻腔等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因为这些组织并非无菌状态,会影响诊断结果。实验室诊断操作如下:取病理组织制成涂片,并给予革兰氏染色,然后进行镜检,可观察到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以及单个细长球杆菌,无芽孢且无鞭毛,两极着色,应结合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确诊为猪副嗜血杆菌病。
(1)预防措施:第一,饲养管理。猪副嗜血杆菌病属于条件性疾病之一,因此不良应激反应均可能引发这一疾病,尤其是在这一疾病出现之后,应尽量将不良应激因素消除,将患病生猪所处环境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并将患病生猪隔离,对于接诊的养殖场,在出现疫情之后不仅应及时进行治疗,还应积极改善生猪养殖环境,这也是导致前期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应引起重视。第二,对全群猪用电解质加维生素C粉饮水5~7d,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应激反应。第三,疫苗预防。针对未发生感染的生猪,应做好疫苗预防工作,以生猪养殖场发病日龄为依据对免疫时间进行推断,并要求所有生猪均需接种猪副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通常情况下,首次免疫时间在10~30日龄期间,每头生猪接种疫苗剂量为1ml,在完成首次免疫21d后进行1次加强免疫,以保证免疫效果。第四,药物预防。对生猪养殖场中所有患病生猪进行隔离处理,并做好喷洒消毒处理,用稀释比例为1:450的百毒杀与稀释比例为1:300的溴氯海因进行交替消毒处理,消毒1~2次/d。如果发现新病例应做好隔离、消毒处理。同时,在患病生猪的饲料中加入500g/t替米考星,在饮用水中加入维生素C,以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2)治疗措施:针对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很多种,主要治疗药物是抗生素,通过病菌分离的方式判定药敏试验结果,副嗜血杆菌高度敏感的药物包括六种,一是庆大霉素,二是氨苄西林,三是头孢噻呋钠,四是多西环素,五是卡那霉素,六是环丙沙星;副嗜血杆菌中度敏感的药物包括两种:一是磺胺-6-甲氧嘧啶,二是泰乐菌素;副嗜血杆菌不敏感的药物包括五种:一是磺胺间甲氧嘧啶,二是诺氟沙星,三是泰妙菌素,四是大观霉素,五是林可霉素。对于发病情况比较严重的生猪,可以肌肉注射头孢拉定粉针,剂量为5mg/kg·b w,并辅助应用氟苯尼考注射液(20%)进行肌肉注射治疗。或通过肌肉注射硫酸卡那霉素治疗,注射剂量为20mg/kg·b w,并辅助应用盐酸多西环素肌肉注射治疗。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配合应用纤维素溶解酶进行口服治疗,使体内纤维素渗出物得到尽快清除,使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以降低患病生猪死亡概率。
第一,猪副嗜血杆菌病可能因应激反应而导致,尤其是湿度较高、温度较低的条件,长途运输、氨气浓度高、疫苗接种等应激刺激均可能导致猪副嗜血杆菌病。第二,具有一定规模的生猪养殖户应尽量做到自繁自养,若需要购进仔猪,则需要严格控制购进地区,确保购进地无疫病流行,且能够规范地注射疫苗,使仔猪健康得到基本保障。在仔猪进栏之后应做好饲养管理,并对群猪进行保健,通过口服抗生素或拌料、拌水等方式使猪群抵抗力得到提升,使应激反应发生概率降低。第三,现阶段,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发病概率呈现出增加趋势,关节炎与多发性浆膜炎的发病概率比较高,且死亡概率也相对较高,严重影响生猪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所以应对这一疾病予以重视,在注射猪瘟疫苗、猪伪狂犬病疫苗等过程中,不能忽视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疫苗注射工作。第四,猪副嗜血杆菌病具有起病急、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提前预防以降低这一疾病的发生概率是有效措施,在预防工作中除消除应激因素之外,还应强调饲养管理,对饲养环境进行改善,使生猪处于良好的生长环境,应做好清洁工作,避免粪便堆积而滋生细菌,另外还应强调生物安全措施,使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得到有效预防。
猪副嗜血杆菌病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目前,此病的发生呈递增趋势,且以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及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一旦出现将会影响保育仔猪的生长,进而影响着生猪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做好诊疗工作。针对这一疾病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可以结合临床症状分析、剖,检变化观察、实验室诊断结果,以诊断结果为依据通过抗生素药物等进行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另外预防措施也非常关键,从饲养管理、疫苗预防、药物预防三个方面着手,使猪副嗜血杆菌病得到有效预防,降低疾病发生概率,使生猪养殖业得到健康发展。
[1]张怡竹,林德军.一例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疗体会[J].当代畜牧,2016,(21):16-17.
[2]唐愚,刘鹏飞.一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疗体会[J].中国畜禽种业,2015,11(1):56-57.
[3]王海刚.一起仔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体会[J].甘肃畜牧兽医,2016,46(4):44-47.
[4]兰孟梨.一起保育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继发感染破伤风的诊治体会[J].福建畜牧兽医,2015,(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