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欢
【摘 要】本文分析在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的建议,推动旅游人才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创新 跨文化交际 培养途径 人才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83-02
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旅游业发展有了新视角和新重点。丝绸之路是世界旅游资源的汇集之路,汇集了80%的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也是世界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黄金旅游之路,涉及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据国家旅游局预计,“十三五”时期,中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中国游客、2000亿美元中国游客旅游消费,同时我们还将吸引沿线国家8500万人次游客来华旅游,拉动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因此,高职院校的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要顺应市场需求,进行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寻求高质的培养途径。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即有一定的外语基础,有相关的职业素养,熟悉对象国的文化和具备交流沟通的能力。学者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中强调,我国各级外语教学大纲中都有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论述和规定,但提法各不同,也没有明确教学中如何定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笔者赞同这一观点,在实践教学中老师们只是通过语言的教学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但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仅是语言,它应该涵盖更广的内容。确定好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标准,寻找什么途径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我们要继续研究的内容。赵芳在《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应用研究》中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外语学习为主要途径。外语教育工作者应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课外指导方面下工夫,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贯穿于教学中。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外语基础薄弱
具体表现在:高职学生普遍不喜欢学习语音,导致难以突破语言关;课堂上跟不上老师节奏,容易恶性循环;课后不积极复习,容易遗忘知识。
(二)教学内容与市场动态脱节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基于语言的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也就是说学习外国文化和了解跟外国人打交道的技巧更为重要。特别是高职教育,尤为强调技能在工作过程中的应用。一方面选用的教材没有跟上文化动态发展,知识依然陈旧,模拟的工作场景依然落后。笔者的学生去香格里拉大酒店前厅实训,当学生按照课本所写内容与外国友人攀谈,可外国友人表示听不懂。原因是有些单词他们现在已不用,有些事他们不再感兴趣。时代在变化,语言也在动态发展。另一方面教师知识结构与时代脱节。很多教师没有在语言对象国的生活经历,对语言对象国的文化理解不深。有的教师去过语言对象国,可时代久远而自身知识结构没有更新。与人打交道不能是理论层面,更多的是经验体会。外语老师如果不能跟学生分享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亲身体会,又如何告诉学生跨文化交际呢?笔者对广西某高职院校做实证研究调查发现:该校有外语老师32名。其中有过留学或国外生活经历的外语老师7名,占总人数的21.9%;其中参加过国外培训考察的外语教师3名,占9.3%;其中在近2年参加国外培训考察的外语教师0人。
(三)实践没能与企业工作“零接触”
学生没有在工作环境的实践,学习兴趣减弱甚至失去目标。根据笔者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有以下方式:外语角交流;课堂模拟对话,视听演练;有条件的实行“2+1”或“2.5+0.5”模式,即与国外院校合作送学生出去就读。高职学生的语言实践还应放在工作环境中。学生没能到企业去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很快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会质疑学外语的作用,导致失去学习目标。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旅游行业需要一大批会“丝绸之路”国家语言及文化交际的人才,也就意味着会外语的旅游人才是有很多工作实践机会的,然而事实却相反。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生有畏难情绪,认为无法胜任外语领队;二是学校没有给学生创造去企业实践的平台。
三、创新培养途径,推动人才供给侧改革
(一)创新教学方法
1.说话间学语音。以前的语言教学都是先学语音然后是语法,最后才开始读句子。其实完全可以直接叫学生开口读句子,在练习读句子的时候强化发音同时学习语音,当句子积累足够多时,语法自然没问题。很多老师都误解,高职学生外语功底差学不好,还是按部就班地教稳妥些。其实,让高职学生从语音语法再到句子不仅教不好,连学生仅存的兴趣也会抹杀。高职学生培养的方向就是要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那就让学生反复练习工作中需要用的外语。说话间学语音是最直接有效的突破语言关的方法。
2.不间断发言的教学法。解决学生跟不上节奏的问题,可以采取学生轮流不间断发言的教学法。笔者选取旅游管理专业大二学生做实验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工作情景,抛出问题,学生无需举手无需点名轮流不间断作答。结果发现学生轮流不间断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学生注意力集中,高度兴奋的氛围下语言教学效果极佳。刚开始以为高职学生不愿参与,其实他们也很愿意有个平台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
(二)创新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
1.注重语言对象国文化和交际能力的动态化培养。要求外语教师能现身说文化。首先,学校能提供外语老师出国学习考察的机会,让老师身先士卒。回来后与学生分享最新的国外动态文化及与外国人交流的技能。再者,外语老师要坚持到对口企业挂职,积累工作中需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时修订更新教材内容。此外,鼓励学生把工作实践的经验带回来,选入教材,动态化教学。
2.评价体系转型升级,由单一到多元,由平面考核到多维考核。通常外语考试考核内容是考单词、语法、句子、片段阅读、听力、对话、翻译等。考试方法尽管一再改革,但评价体系没变。旅游人才的供给侧改革,就要创新旅游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系。从单一的语言考核延伸到文化和交际能力的考核。由技能的单面考核发展为工作过程的多维度考核。笔者考核旅游管理班外语的应用能力,采取模拟带队出境游工作过程,其中有接客的口语交流,填写过境单的笔试,跟车导游的外国歌演唱,景区概览的翻译等。
(三)利用“互联网+”,在工作环境中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6年8月24日,国家旅游局召开全国导游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同时全国导游公共服务监管平台启动,各大旅游企业纷纷试水“网约导游”。据悉,国家旅游局在江苏、上海、广东启动线上导游自由执业试点,在吉林长白山,湖南长沙和张家界,广西桂林,海南三亚,四川成都等地启动线上线下导游自由执业试点。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出境游和入境游的游客量增多,要想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办法是到工作中实践。“网约导游”这一消息无疑对旅游业是个利好消息,同学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作者简介】李 欢(1983—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北海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越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