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雷
(黑龙江省龙镇农场,黑龙江黑河 164135)
小鹅瘟的防控措施
周兴雷
(黑龙江省龙镇农场,黑龙江黑河 164135)
近年来,发展以草食为主的养鹅业是黑龙江省垦区调结构,促发展,增加职工收入的主要产业,为保证养鹅业的健康发展,在鹅的防病和灭病防治实践中,特别是小鹅瘟的防治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些综合防治措施。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型传染病,小鹅瘟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小鹅瘟病毒潜伏期一般为3~5 d。主要通过病鹅的分泌物、排泄物、种蛋及病鹅饮过的水、饲料、用具、场地等传播,本病传播快,死亡率在50%~80%,有的鹅场死亡率达100%,给养鹅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雏鹅主要表现为腹泻(下痢)或神经症状,毛松颈缩,离群独处,常闭目呈昏睡状,时不时地摇头,重者废食,严重下痢,排黄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稀便,鼻孔流浆性分泌物,病雏鹅死前发生颈部扭曲、两腿麻痹或抽搐等神经症状。有的雏鹅没有发现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剖检可见消化道病变,小肠中下段肠腔内有黄白色带状假膜,堵塞肠腔,形成栓塞状物,发生渗出性肠炎,小肠黏膜坏死脱落。根据病程长短不同分为急性型和亚急性型。
急性型:一周龄以内的雏鹅感染常呈最急性,往往没有症状就突然死亡,7~15日龄发病的雏鹅为急性,病鹅精神委顿,食欲不振,呼吸困难,打瞌睡,喜饮水,鼻孔流浆性分泌物,排黄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稀便,混有气泡,病程一般在5~15d,有的临死前出现两腿麻痹或抽搐,颈部扭转,也有病鹅不见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或是发现精神呆钝后倒地脚划动很快死亡。
亚急性型:多见于15 日龄以上的雏鹅,主要症状表现为精神委顿,毛松颈缩,少食、消瘦,拉稀,自愈的生长发育缓慢。
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小鹅瘟病毒主要侵害15~20日龄的雏鹅,有神经症状,排黄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稀便。
急性型病变可见小肠黏膜肿胀充血、出血,黏膜上有浓厚的黄色黏液,出现全身性败血症,有明显心力衰竭变化,心房扩大,松弛,心肌苍白无光泽,心外膜充血并有出血点,肝瘀血肿胀并有坏死灶,脾脏和胰脏充血、肿大、有坏死灶,胆囊膨大,有暗绿色胆汁,小肠黏膜坏死脱落,肠腔内有黄白色带状假膜,堵塞肠腔,形成栓塞状物,质地坚实,形如腊肠,脑实质充血有小出血点。
亚急性型病变与急性型基本相似,病变主要是小肠病理变化更为明显,表现为小肠中下段整片肠黏膜坏死脱落,与凝固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栓子堵塞肠腔,盲肠部的肠段外观极度膨大坚硬,十二指肠和结肠呈卡他性炎症。
3.1 预防
(1)对孵化用具、设备、种蛋必须彻底清洁消毒后再进行孵化。
(2)利用成鹅主动免疫办法对成母鹅进行小鹅瘟鸭胚弱毒疫苗注射,每只注射0.5ml,疫苗注射半个月后,母鹅所产的种蛋孵出小鹅能抵抗小鹅瘟病毒。
(3)利用小鹅瘟被动免疫办法对雏鹅进行小鹅瘟卵黄抗体注射,在雏鹅生后1~3d内,每只小雏鹅胸肌注射小鹅瘟疫苗0.3ml。
(4)对已发病的雏鹅群体实行抗血清或卵黄抗体紧急预防接种,每只雏鹅用1~2ml。
(5)加强雏鹅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工作,鹅舍要定期消毒,特别是垫草、料槽、场地应用百毒杀喷雾消毒,对病死鹅要作无害化处理,鹅舍中防止打堆拥挤,注意饲养密度。
(6)把好引种关,引进健康鹅,防止带回疫病,已引进的要隔离饲养观察20d后方可混群饲养。
3.2 药物
(1)小鹅瘟血清抗体;治疗时,15日龄以下每只注射0.5ml,15日龄以上每只注射0.8ml,成鹅0.5ml/kg,预防时每只雏鸭皮下注射0.3ml。
(2)雏鹅开食前用青霉素饮水,每只雏鹅按1000~2000单位青霉素加入水中,可任其自由饮用,可连饮2d,给药饮水时,先渴雏鹅2~4h后再给药饮水。
(3)长途运输的雏鹅要预防感冒,可用磺胺嘧啶口服,第一次0.25g,以后每隔3~4h给予0.125g.
(4)预防小鹅缺硒症;小鹅15日龄时,用0.1%亚硒酸钠1ml混于1000ml饮水中,让小鹅饮水。15d后再同量一次。
(5)刚引进的雏鹅,1~2d内在饮水中投入禽用抗病毒药物,一般饮水1~2次即可,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