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生
(天津市宝坻区尔王庄畜牧兽医站,天津 301800)
蛋鸡育成期饲养管理
王海生
(天津市宝坻区尔王庄畜牧兽医站,天津 301800)
育成期是指蛋鸡7~20周龄的生长阶段,是骨骼、肌肉、生理器官发育的关键时期。目标要求为各周龄体重要在标准范围内,且整齐度良好;最好能将11~12周龄体重控制在标准下限,15周龄达标准上限,15~18周龄按标准上限增重。关注的管理要点为喂料量、密度、光照时间、防疫和转群时间。
15周龄之前使用育成料,15~18周龄使用产前料。18周龄开始喂产蛋鸡料,20周龄起喂产蛋高峰期料。逐渐换料,在按比例每天增加15%~20%换料,过渡期5~7d左右。
育成期要随时观察鸡只的生长,随鸡只体型的增大调整饮水面积和水管高度,保证鸡群有充足洁净的饮水。
鸡产蛋量与母鸡一天中所受的光照长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蛋数、蛋大小、存活率和总利润都受光照的影响。
(1)整个育成期一直采用自然光照,这样势必造成以下不良后果:如果此时自然光照逐渐延长,会引起鸡群性成熟的提前到来,而体重并未达到开产时的标准,这样在尚未达到预产期就提前产蛋,蛋重轻、产小蛋的时间长,从而使利润下降。如果此时自然光照逐渐缩短,将会导致鸡群体成熟提前到来,而卵巢尚未充分发育,从而引起开产推迟、饲料浪费、成本上升,同样使利润下降。
(2)有些养殖户担心鸡群达不到上笼体重,育成期光照时间比标准时间长2~3h,甚至是16h,这样势必缩短了开产前后光照刺激的时间余地。事实证明,短时间的光照刺激比不上长时间光照刺激的产蛋效果,甚至推迟开产,高峰期维持时间短,总产蛋量降低。
(3)育成期光照时间必须是科学的、固定的,不能随意延长或缩短。冬末春初育成,自然光照时间逐渐延长,育成期固定光照时间要以18周龄的自然光照时间为准。夏末到秋冬育成,自然光照逐渐缩短,这时的育成期光照以第7周时的自然光照时间为固定光照时间。整个育成期的光照强度也是应该控制的。在夏季,外界光照强度太强,应对窗户进行遮挡,避免阳光直射鸡体,引起啄癖和影响生长发育。在冬季应防止光强度太弱,保证有1~3W/m2的光照强度是较理想的。补光时一般采用25W灯泡,灯泡间距3m、距地面2m即可。
(4)光照强度和时间的调整,需根据鸡群的发育情况制订。成年产蛋鸡不要减少光照强度或光照时间。
鸡群达到适宜的体重之前不能采取光照刺激措施。如果对低于标准体重的鸡群实施刺激光照,会导致蛋形变小,高峰持续时间短或高峰过后产蛋下降过快等问题。光刺激可作为获得目标蛋形大小的手段。通常较早的光照刺激会使每只鸡产蛋增加,但蛋重小些。较晚的光照刺激使蛋的总数减少,但产蛋早期的蛋重大。这样,通过光照程序调节,可更好地满足市场对鸡蛋大小不同的需求。
正常情况下,7~15周龄,光照时间恒定在9h,强度为5lx。16周龄开始每周增加1h光照,直到18周龄达到12h,强度为10lx。鸡群在18周开始进行产蛋前的光刺激,如光照能持续刺激到产蛋高峰效果最好,每周增加30min直至光照时间达到16h,以后一直保持光照时间固定不变。光照强度以5W/m2为宜。
(5)生长控制。育成期的饲养关键是培育符合标准体重的鸡群,以使其骨架充实,发育良好。因此从7周龄开始,每周随机抽取10%的鸡只进行称重,用平均体重与标准体重相比较。如体重低于标准,就应增加采食量,提高饲料中的能量与蛋白质水平;如体重超过标准,可减少饲料喂量。同时,应根据体重大小进行分群饲喂,保证其均匀度。
(6)温度:鸡舍内温度要保持稳定,不能忽高忽低。7周龄舍温应在22℃以上,8~18周龄,温度可保持在18℃~24℃,注意冬季温差变化,并及时做出调整。
(7)转群。7周龄初雏鸡转入育成鸡舍,到18周龄末转到产蛋鸡舍;夏季秋冬春季转群最好在清晨进行,夏季转群最好在晚上进行。转群前2~3d和入舍后3d,饲料中维生素增加1~2倍,并给予充足的电解质溶液,转群前6h停料。晚上转群时多增加2~3h光照,让鸡熟悉环境,并有足够时间采食和饮水。从育雏舍转到育成舍,两舍间的温差要小。结合转群对鸡群进行分群,淘汰不合格的次劣鸡,清点鸡只数量。
(8)通风:通风可以降低鸡舍内有害气体和微生物的浓度,为鸡群提供新鲜的空气,因此应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做好鸡舍的通风。
(9)饲养的密度:育成期要随时观察鸡群的饲养密度,根据鸡只生长情况做出调整。调整饲养密度,平养10~15只/m2,笼养不超过25只/m2。
(10)环境控制:育成期要随时对鸡舍内外进行清扫,并做好消毒防疫工作。
天津市科委资助项目《蛋鸡绿色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15ZXBFNC00140)
王海生(1976-),男,兽医师,本科,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及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