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麦丽丝
(甘肃省酒泉市肃北县畜牧兽医局,甘肃肃北 736300)
骆驼肠毒血症的诊断与防治
查麦丽丝
(甘肃省酒泉市肃北县畜牧兽医局,甘肃肃北 736300)
骆驼肠毒血症是一种急性的传染病,主要呈现醉酒状,顽固性腹泻,小肠充血。一旦发病的话,对骆驼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骆驼肠毒血症的典型特征就是神经系统机能的紊乱和痉挛,而产气荚膜梭菌则是其病原体,这种病菌的繁殖体自身并没有太强的抵抗力,因此用一般的消毒药物就可以将其杀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芽孢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即便是经过煮沸处理的话,也需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够将其杀死。
(1)病例介绍
当地某畜主家里养了40峰骆驼,在2016年的9月份发现其中有8峰骆驼出现了流涎、食欲下降以及饮水下降等现象,紧接着在几天的时间里就出现了骆驼死亡的现象,而且在口鼻和肛门等部位有出血的现象。
(2)发病情况
当地近期连续下了几场小到中雨,地面有积水的现象。通过问诊发现,骆驼的发病是在饮用了雨水之后才出现的,而且在当地牧民养殖的骆驼中先后出现了患病的现象,发病率在17%左右。
(3)临床症状
患病的骆驼精神萎靡不振,体温升高,基本在40℃左右,心率在75次/min,大量饮水,腹泻严重,且呈现墨绿色,带有血丝,如果病情控制不及时的话,到了中后期呈现喷射状的腹泻。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死亡的骆驼都是突发性死亡,呈现出爬卧状和侧躺状,从死亡的踪迹来看,在死亡之前是深一脚浅一脚的,呈现醉酒状态,在发病之后没有进行任何药物治疗。
(4)病理变化
尸体僵硬,鼻腔、口腔和肛门等部位不仅仅有流血现象,而且血液凝固,肛门有黑色的凝血,似油状,其他未见天然孔出血,对其中1峰死亡时间大约4h的骆驼尸体进行解剖,结果发现脾脏没有肿大,也没有出血点,但是在瘤胃内有大量的青草,在直肠、盲肠等部位存在大量的出血现象,在气管内有大量泡沫出现,为了进一步确诊,截取一段出血点比较多的小肠,对其进行实验室毒素检测。
诊断主要包括治疗性诊断和实验性诊断两种。在治疗性诊断方面,根据发病的基本情况、症状表现和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诊断为骆驼肠毒血症。对其中的1峰发病1d的母性骆驼进行治疗性诊断,具体的措施就是4支160万单位的青霉素钠静脉注射,2支肌肉注射,官府磺胺脒片,剂量为45片。连续服用两天的话,病情有所好转。
其次,关于实验性诊断,具体就是采集20ml左右的病料内容,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在进行0.5h离心处理之后,抽取20ml上清液,对一只体重1.5kg左右的健康家兔进行10ml的经脉注射,10ml的腹腔注射。
结果发现注射之后,家兔在8h之后死亡,对其进行解剖发现肺部有充血现象,心脏明显肿大,小肠也出现了充血的现象等,而这些都是肠毒血症的典型性病理变化。
首先,在治疗方面,一定要坚决秉承“早隔离早治疗”的基本原则,优先选择消炎药灌服,如果病情严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肌肉注射,一旦出现严重的脱水现象,就要及时进行体液的补充。
事实上,一般来说,对于肠毒血症的治疗通常会选择灌服肠道类的消炎药,这种方式不仅仅效果理想,而且容易操作,只需要将药物直接通过口腔进行灌服。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直接进行注射效果则更加理想。
为了避免严重的脱水,要及时输液。常用的措施就是将消炎药加入到浓度为0.5%的葡萄糖或者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中,进行输液。
净化环境,由于死亡的骆驼对于环境的污染极其严重,如果处理不及时的话,非常容易再次滋生病菌。因此,对于死亡的骆驼,要进行焚烧和深埋处理,同时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严格消毒。
其次,在预防方面,建议饮用消毒类药物,尤其是在遇到下雨天气的话,要及时给全群的骆驼饮用浓度为0.1%的高锰酸钾水,之后间隔3d到4d的时间再行饮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饮水的时候水槽必须是木质的或者是胶质的,千万不能够使用铁槽。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遇到多雨季节的话,之前就要对骆驼进行羊梭菌疫苗注射,每峰骆驼的注射剂量为5ml。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从理论上来看,羊的梭菌疫苗是可以用于骆驼的,但是由于疫苗的特异性,建议首先进行小范围的试验,确定没有不良反应之后再推广到全群进行注射。
肠毒血症对于骆驼的正常生长发育具有极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做好科学防控尤为关键。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笔者建议一定要首先树立先进的养殖理念,进而以此为依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切实做好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尽快实现骆驼养殖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切实保证骆驼养殖的良好经济收益。
[1]张西云,焦付佑,李生庆,等.骆驼肠毒血症的诊断[J].河北畜牧兽医,2014,(11):33.
[2]李祺.骆驼肠毒血症的诊断及防控[J].草业与畜牧,2013,(2):55.
[3]陆艳,张亚军,王光华,等.一起骆驼肠毒血症的诊断报告[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5,(6):11-13.
[4]党育峰,姜海洋,赵学前,等.骆驼养殖须防肠毒血症[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