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宏机
(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广东惠州 516006)
小鹅瘟的临床症状及综合防控措施
骆宏机
(惠州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广东惠州 516006)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细小病毒引起的主要侵害20日龄以内雏鹅或番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具有传播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其临床萎靡不振、肠道败血等症状。本文从病理角度、临床分析等方面多方位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加强关键设施消毒、加强疫苗免疫等方法,用预防和控制双结合的方式解决小鹅瘟防治的问题。
小鹅瘟 临床症状 预防控制
南方土地少,多水网,有养殖水禽的习惯。往往一个鱼塘要养上一批鹅或鸭子,实现鱼禽混养,起到综合利用的效果。此类养殖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但是在养殖过程中也伴随着疫病的多样化。小鹅瘟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鹅细小病毒引起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和致死性的急性败血性[1]传染病,主要染病鹅群年龄为3~30日龄的雏鹅。在我国,该病毒发病范围大、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是危害水禽养殖业稳步发展的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发病严重时可造成大量经济损失,更甚者导致养殖场鹅群90%~100%的死亡。
小鹅瘟于1956年由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方定一教授首次于扬州市的水禽群体中发现。1961年从病死雏鹅体中提取到病毒,并对病毒的各种特性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研究。1966年匈牙利科学家Derzsy’s用鹅胚首次分离到病毒,1974年,世界家禽协会将该水禽类流行病命名为Derzsy’s病,在中国我们习惯称为小鹅瘟。
小鹅瘟病毒按照传统生物学分类是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病毒颗粒直径在20~22nm之间,不能凝集禽类、哺乳动物和人类的红细胞,病原具有相对单一性。病毒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很强,能抵抗氯仿、胰酶、乙醚、P H3等化学试剂和56℃下3h作用处理,-20℃环境下能存活2年。抗原分析表明,国内外所有GPV分离株属于同一个血清型。GPV可在鹅胚、番鸭胚及其细胞上适应和培养。
小鹅瘟病毒生物实验室培养感染雏鹅或雏番鸭实验,病毒在体内呈广泛分布,尤其在肝脏、脾脏、哈德斯腺、胸腺和法氏囊中病毒含量较高。因此,感染个体的心脏、肝脏、脾脏、脑及肠管和肠内容物均可用于病毒分离。病毒制样后在37℃恒温箱内孵育30min,接种12~15日龄鹅胚绒毛尿囊膜(CAM)或尿囊腔,接种后3~7d,鹅胚死亡。死亡鹅胚病变表现为CAM增厚并有灰白色坏死点,鹅胚全身充血,翅尖、趾、颈部和喙旁有严重的出血点。肝脏出血,心肌、后脑出血,头部、颈部及两肋皮下均有水肿。
根据发病症状和速度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三种。最急性型常发生在1周内的雏鹅,症状为急性败血症状,潜伏期为3~5d,病程只有1d左右,感染个体表现为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绝食等症状后即告死亡,死亡率可达100%。1~2周内发病个体,通常表现为急性型,表现为步态不稳,或者伏地不肯起立;呼吸困难,鼻孔流浆液性分泌物;伴随有腹泻,排泄物呈现黄绿色或灰白色米泔水糊状并混有气泡,肛门突出被毛潮湿并带黏稠性;1~2d陆续死亡,濒死前头颈伏地、两支麻痹,或濒死前扭颈抽搐,或是出现勾头、仰头、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亚急性型通常出现在2周龄以上发病个体身上,尤其是3~4周龄雏鹅,以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缩头垂翅、消瘦和拉稀为主,病程为3~5d或更长,个别能自行康复。
不同类型症状的发病个体略有不同。最急性小鹅瘟的特征性病变剖检不明显,主要是小肠发生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急性型解剖病变样本发现肠管外观极度膨胀,质地坚实,长约2~15cm开后可见灰色或淡黄色的栓子将肠管全部塞满,有异味。切开栓子,中心为深褐色干燥的肠内容物,外面包围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和坏死物凝固形成的外衣。心脏变圆,心肌松软,肝脏肿大,瘀血,胰腺充血,脾脏瘀血或充血,胆囊肿大。有些病例在小肠内形成带状,似绦虫样纤维素性凝固物。小肠黏膜与假膜脱落后,仍保持其光滑的表面,无溃肠,肠壁菲薄,结构完全破坏。肠壁平滑肌纤维发生实质变性和空泡变性以致蜡样坏死。直肠黏膜肿胀充血,有明显的出血点或出血斑。
小鹅瘟病毒可以感染各种鹅类,包括白鹅、灰鹅、狮头鹅雁鹅及番鸭。南方地区多发生在春夏季节,小鹅瘟主要发生于3~30日龄雏鹅。雏鹅通常3~5日龄发病,2~3d速蔓延至全群,在7~10日龄发病率和死亡率达到高峰,死亡率在50%以上,甚至更高,以后逐渐下降。年龄大的感染群体,其病症较轻,感染时间较长。病雏鹅和带毒的成年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在自然条件下,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另外,本病可以通过种蛋传播,被带毒污染的种蛋孵化室和孵化器材对该病的传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采食被病鹅、带毒鹅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及接触被污染的用具和环境(如鹅舍、炕坊等)都可以引起本病的传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解剖样品,小鹅瘟一般不难做出诊断,但GP的发生特点已变得不典型,GP过去一般多发生在3周龄以下的雏鹅,现在其发病年龄有增大的趋势,出现非典型或者潜伏感染的现象,常规诊断方法难以确诊。GP的确诊需要借助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检查,用于本病实验室诊断的方法有:病毒分离、琼脂扩散试验、ELISA、免疫荧光、中和试验、免疫电镜、核算探针和PCR等。实验室诊断方法中,单抗介导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是检测该病病原特异、简便和快速的诊断方法,能在2h内确诊。有学者利用重组VP3蛋白建立了VP3-ELISA,可以快速、特异检测鹅GPV或番鸭MDPV感染抗体及监测疫苗免疫抗体。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是一种简单、快速(1~2h)、特异性强和耗费低的核算扩增技术,可以在等温条件下一步完成,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达到28拷贝/μl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近些年,水禽疫病呈上升趋势,鹅的病毒性疾病除了小鹅瘟以外,又相继出现了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鹅副黏病毒病、鹅禽流感和鹅的鸭瘟等病,在临床病例中既有单一感染,也有混合感染,需进行鉴别诊断。鲜思美等(2009)建立了检测DPV(鸭瘟病毒)、GPV(小鹅瘟病毒)、MDPV(番鸭细小病毒)和GPMV(鹅副黏病毒)等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该方法对DPV、GPV、MDPV和GPMV的检测具有同步检测和鉴别诊断的功能。
要搞好养殖,首先要抓好消毒环节,不从疫区引进雏鹅和种蛋,对养殖场及周边环境和生产用具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种蛋在进入孵化环节要用高锰酸钾或者甲醛进行熏蒸消毒。环境和场所的消毒,可用强碱性或者强氧化性的消毒水,每周或半个月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消毒,孵化车间的消毒要比其他地方的消毒频次、消毒浓度高,每次生产前也要消毒紫外线灯消毒处理,将病毒阻隔在外。
(1)种鹅免疫根据小鹅瘟的流行规律,免疫种鹅使其后代雏鹅从母鹅体获得天然被动免疫力(即母源抗体)是主要的途径,即在产蛋前15~30d,以小鹅瘟活疫苗给种鹅行肌肉注射(1 羽份,1ml/只)。从注射疫苗后12~100d,母鹅所产的种蛋孵出的雏鹅,均可获得抵抗小鹅瘟病毒的坚强抵抗力。种鹅在产蛋前30d内进行2次活疫苗免疫(间隔2周),雏鹅的保护期可延长至免疫后5个月。
(2)雏鹅免疫来源于非免疫种鹅群或免疫后期种群孵化的雏鹅,在出壳后48h内,应用小鹅瘟活疫苗(SYG41-50株)进行免疫,免疫后7d内严格隔离饲养,防止强毒感染。已感染发病的雏鹅进行免疫注射无明显预防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小鹅瘟主要通过污染孵坊传播,因此孵坊中的一切用具和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进行消毒灭源。
(3)目前获得注册并取得生产文号的小鹅瘟疫苗主要有3种:小鹅瘟活疫苗(SYG26-35株,种鹅用)、小鹅瘟活疫苗(SYG41-50株,雏鹅用)和小鹅瘟活疫苗(GD株,种鹅用)。
(4)新型疫苗研究方面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亚单位疫苗,一个基因工程疫苗。①亚单位疫苗是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昆虫细胞中分别表达GPV结构蛋白VP1、VP2和VP3,具有良好免疫原性,可作为重组亚单位疫苗。GPVVLPs加入50%矿物油佐剂免疫4日龄雏鹅能产生高滴度的中和抗体,抗体滴度高于灭活疫苗和活疫苗。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GPV结构蛋白VP2,加佐剂,免疫9日龄番鸭鸭,首次免疫后14d进行二次免疫,产生良好抗体应答。②基因工程苗。有研究表明pcDNA-GPVVP3免疫雏鹅后能在免疫部位皮肤、心肌和各肠段中表达并能够诱导鹅体产生良好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基因疫苗免疫鹅血清抗体从第14d开始升高,第28d达最大值,第217d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组,基因疫苗诱导鹅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与弱毒疫苗相当。
从1956年小鹅瘟被发现至今,全世界学者对小鹅瘟这个水禽流行病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确保养殖安全,疫苗的研究也日新月异。但是至今在特效药这一块仍比较空缺,有待进一步加强。经过深入的研究分析发现,总体来说小鹅瘟虽然可怕,但仍然是可以做到可防可控的。
[1]甘军纪,魏平华.小鹅瘟研究进展[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2,(10):38-41.
[2]方定一,王永坤,周阳生,等.小鹅瘟种鹅免疫试验[J].中国兽医杂志,1980,(11):11-12.
[3]方定一,王永坤,郑玉美,等.小鹅瘟病原体及其特异防治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1,(4):1-8.
[4]周阳生,郑玉美,王永坤.小鹅瘟系列化特异生物制剂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兽医杂志,1995,21(1):44-46.
[5]Limn C K,Yamada T,Nakamura M,et al.Detection ofGoose parvovirus genome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istribution of Goose parvovirus in Muscovy ducklings[J].Virus Res,1996,(42):167-172.
[6]程安春,汪铭书,富军,等.小鹅瘟GPV-CHa15弱毒株培育及其特性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2005,41(11):13-17.
[7]张顺川,曾阳,邓俊良.应用PCR技术诊断小鹅瘟病毒感染[J].中国家禽,2008,30(13):36-37.
[8]朱德康,黎敏,车茜,等.小鹅瘟病毒VP3真核表达质粒与弱毒疫苗诱导鹅体免疫应答的比较[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3):59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