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云飞
(青海省大通种牛场,青海大通 810102)
牦牛炭疽病的防控措施
彭云飞
(青海省大通种牛场,青海大通 810102)
作者介绍了牦牛炭疽病的流行病学、病原体、临床症状、诊断,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炭疽杆菌感染是人畜共患病,此病表现为急性、败血性、传染性经过。致病病原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受外界季节变化不明显,致病菌可感染多种动物。牦牛感染后,多种脾脏肿大,血液凝固,尸僵不全、天然孔出血等等。病死尸体最正确的处置方式,将尸体深埋或焚烧。但是,很多养殖户图省事,直接将尸体倾倒进江河中,而导致病畜血液中、内脏中的大量病原菌污染周边环境、水源,而导致此病的规模化扩散和蔓延,导致此病目前呈散发性经过。
炭疽杆菌隶属需氧芽孢杆菌属,是一种不运动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长3~8μm,宽1~1.5μm,是体型最大的致病菌。短链是以一个或几对形式出现在血液中,形状为菌体粗大、两端平截和荚膜明显;长链排列如竹节状,不容易长出荚膜。该菌的菌体的抵抗能力一般,置入培养皿中煮沸下2~5min马上死亡,若在夏天腐烂情况下则在24~96h内死亡。不同于菌体,该菌的芽孢抵抗力非常强,在太阳光的直接照射下可以生存4d,在干燥环境下可保存10年,而在土地里能存活30年。
各种家畜均能感染,它的发病时间急、病程短。其中草食动物如牛、羊、马最容易被感染,导致可视黏膜发绀和天然孔出黑红色血液,而骆驼和鹿稍好;其次就是像猪这样的杂食动物或肉食动物的感受性就较低,不易被感染但其可携带病菌扩大传染,将病畜携带的病原的传染源如其排泄物、尸体等随意抛掷极度易感染猫、狗或其他动物的皮肤、扁桃体和肺等门户,通过这些健康动物经消化道、皮肤和呼吸道感染带菌,从而扩大传播,另外,被污染的骨粉、皮毛也是传染源。调查中证实:炭疽芽孢有着极强的抵抗力。由此,牦牛患病致死后,如果随意丢弃,抑或,排泄物、分泌物等未经彻底消毒,或病尸体的不科学剖检等等,都可能将致病病毒芽孢残留在养殖环境中。而一旦被病毒芽孢污染的场地,可能长时间内成为传染疫源地,长时间污染养殖场地内生活的易感动物。
自然感染牛炭疽主要表现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这三种形式,病菌的潜伏时间一般在几天到两周之间。
最急性型特征就是发病时间极其短,在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之间就会出现症状。常会出在放牧过程中牲畜忽然昏厥、呼吸困难、伴随有紫青色黏膜和天然孔出血等症状并倒毙的情况
急性型病例,多数体温高升,至41℃。初期,病畜呼吸困难,心率加速,食欲不好,反应较为迟钝。严重感染病例,瘤胃有鼓胀症状。病牛异常兴奋,行走漂浮摇摆。病程多数在1~2d。
典型症状:有炎性水肿,向局部发散,尤其集中在皮肤、直肠、口腔等处。最开始症状,有点硬而且热痛。发展到后期,逐渐变冷,疼痛减轻。病程长可达数天至一周以上,而且,有明显的炭疽痈出现。
牛常伴有败血型炭疽即全身型炭疽和痈型即局灶型这两种疽症。
目前,炭疽疫情多数急性经过,致死率极高。而且,禁止剖检疑似感染病例,往往加大了此病的诊治难度。第一,将血液、病变组织、淋巴结等制备涂片,经显微镜镜检观察有无炭疽杆菌。第二,检查病畜敏感部位,在口鼻、肛门等处,是否有凝固不良的黑色血液。第三,检查病畜无淋巴结炎、有无败血脾等等,观察凝血不稳是否位于黏膜、浆膜处。上述为初步诊断的辨别依据,而确诊需结合实验镜检,动物接种试验等。
炭疽病危害大,治疗难度高,防控应自日常预防和发病控制着手。
注射接种疫苗,为防控此病关键。比如:无毒炭疽芽孢苗、Ⅱ号炭疽芽孢苗,接种用量为每次1ml。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无毒疫苗,一岁下接种,用量应酌情减半。而Ⅱ号炭疽芽孢苗,接种则不分年龄。早期感染病例,注射用炭疽血清,为不错防病措施。通常情况下,成年牛注射,每次用100~300ml,静脉腹腔注射。注射后,体温变化不大。可在大于半天,少于一天的情况下,重复注射1次。配用青霉素治疗,每天2~3次,用量每次4000~8000国际单位,肌肉注射,能取得不错的疗效。上述介绍的治疗措施,经临床用药时间,组合用药比单一用药疗效要好很多。此外,磺胺类药物中,磺胺嘧啶同样有不错的疗效。具体用量,0.2g/kg,后期逐渐减半,每天用1~2次,效果不错。
发现致死病例,严禁剖尸,立即焚烧、深埋,做无公害化处理。同时,上报相关部门,积极疏散民众,划定封锁疫区、受威胁区,做好防控准备。注意被污染场地消毒,做好发病牛群的紧急接种。消毒用10%氢氧化钠或20%漂白粉溶液,注意污染场地的彻底消毒,集中处理场区内垫草、粪便等等,避免疫情的扩散和蔓延。接触封锁之前,检查有无病畜死亡,配合大面积的消毒后,方可解除封锁。
[1]王玉君,魏黎明.若尔盖县牛炭疽病发病原因及防治[J].阿坝科技,2009,(1):53-54.
[2]刘慧敏.牛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3):129-130.
[3]孙雄,刘尚桔,李恩生.一起亚急性牛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J].湖北畜牧兽医,1992,(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