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松代吉
(青海省玉树州畜牧兽医工作站,青海玉树 815000)
牦牛棘球蚴病的防控措施
尕松代吉
(青海省玉树州畜牧兽医工作站,青海玉树 815000)
牦牛脑棘球蚴病为多头蚴病,为多头囊蚴感染寄生牦牛脑部和脊髓处而诱发的疾病。为降低此病的发生,文章介绍了此病的病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控等,供同仁参考和借鉴。
牦牛棘球蚴病诱因,与多头囊尾蚴侵染寄生脑部关系较大。此病牦牛2岁内感染率最大,而牦牛为虫体的中间宿主,终末宿主为犬、狼等等。被终末宿主吃食的多头囊尾蚴,将在动物肠道中逐渐发育为多节绦虫,而后产卵能随粪便排出体外而污染周边牧草。而排卵又会随放牧被牦牛吃食进体内,对血液达到脑部和脊髓部,经2~3个月发育成多头囊尾蚴,导致此病在牦牛群中的往复发病感染。
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总结,笔者发现患此病牛的共同症状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和“疯”,“疯”即喜卧转圈、失明、共济失调、头向后仰、站立不稳等。根据侵袭包虫的数量和对脑部的损伤程度及死亡情况,可分为急性和慢性2种,急性型病牛表现为病牛间断性癫痫发作、一日数次、每次持续5~10min、表现多种神经症状、很快消瘦,一个半月左右死亡;慢性型表现为病牛癫痫发作次数一般一日或隔日一次,病牛向寄生侧做转圈运动,逐渐消瘦,3个月后死亡。虫体在脑中的寄生部位不同有不同的表现,如下:
(1)若患病牛表现为转圈运动,则虫体寄生在羊脑大脑半球上,具体部位根据羊转圈的方向而定,即羊向左转就寄生在大脑左侧。
(2)若牛失明,并向患侧做强迫欲动,则可初步断定虫体寄生在羊脑的颞叶部位。
(3)若牛共济失调,则可初步判断寄生部位为小脑。
(4)若牛低头前奔,遇到障碍物顶住不动,则可初步判断寄生部位为大脑额叶。
笔者对病死牛进行了剖检,发现牦牛多头囊尾蚴周围为豌豆大小到鸡蛋大小的囊泡,泡内充满透明的液体,囊壁薄,囊内膜有50~200个头节,呈白色米粒大小结节状,可以在羊脑的各个部位寄生。囊泡膜很薄,容易破裂而流出液体。囊泡寄生在脑膜的外侧,在脑中的数量由一个到多个不等,笔者发现的寄生最多囊泡的数量是7个,数量越多,囊泡越小。
临床有感染症状出现,即可用药往往效果要好。而错过这一最佳时机,往往是事倍功半,不仅浪费药品,同样会损害羊体。
常用的治疗药物,有吡喹酮。具体用量,按照体重80mg/kg,肌肉注射,连续用5~6d。或者,按照体重100mg/kg,肌肉注射,连续用3~4d。用药得当的话,治愈率可达80%以上。
最先确定手术部位,通常情况下,根据旋转方向能确定寄生部位,进而确定何处例行手术。病牦牛向前冲,包虫可寄生在大脑前部。病牦牛向左旋转,包虫可寄生在大脑的右侧。病牦牛向右旋转,包虫可寄生在大脑的左侧。病牦牛四肢痉挛,卧地呈观星状,包虫可寄生在小脑处。大体确定寄生部位后,小叩诊疑似部位有浊实音或低实音,可判断为寄生部位。用手指按压,有软化区,可为手术区。软化区先剪毛,后用清水冲洗,然后用碘酊消毒,皮肤切“V”字形切口。开口骨质处有2cm大小的切口,而后用针头将脑膜慢慢划开,包虫随即向外鼓出,摘除即可。最后,缝合、消毒、包扎。
牧区养犬有护院的目的,同时,还能威震羊群、狼群。由此,本地牧民历有养犬的传统,每家每户都至少养1只犬。由此,这些犬一旦感染绦虫,就有可能导致棘球蚴病流行。此外,家犬驱虫不便、粪便处理不当等等,都是脑多头蚴病高发的主要诱因。针对此,此病防控的关键之一,在于清灭传染源,重视犬绦虫病的检测,例行严格驱虫管理,控制养犬数量。对患病牦牛病情较严重的,做好紧急处理,避免终末宿主(狼、狐等等)食入脑脑病虫病而造成此病传播感染。
此病常年流行地区,注意定期组织驱虫。可用药为吡喹酮,犬驱虫每次体重用10mg/kg,牦牛驱虫每次体重用30mg/kg。而且,养犬排泄粪便,应及时无公害处理。现阶段,不少牧民对驱虫工作不够重视,往往忽视用药管理,而造成此病的大面积扩散。而且,多数情况下,脑包虫虫囊寄生脑内,有时甚至是多个,诊断起来难度大,很难实施准确的彻底的脑部手术,而且手术后复发概率更大些,手术费用更高,由此此病应树立‘防重于治’的理念。
就病理诱因分析,牦牛棘球蚴病的发生,与多头囊尾蚴侵染寄生脑部关系较大。而且,此病以2岁内易感率最大。此病牧区危害大,一旦有疑似病例,建议及早隔离用吡喹酮治疗。经用药证实:临床有感染症状出现,即可用药往往效果要好。否则,往往是事倍功半,不仅浪费药品,同样会损害牛体。后期随症状加重,手术疗法是首选。但是,总结往年病例治疗实践,诊断起来难度大,很难实施准确的彻底的脑部手术,而且手术后复发概率更大些,手术费用更高,由此此病应树立‘防重于治’的理念,注意清灭传染源,重视犬绦虫病的检测,例行严格驱虫管理,控制养犬数量。此病常年流行地区,注意定期用吡喹酮组织驱虫,能大大降低此病的易感性。
[1]李燕.农村养犬棘球蚴病危害及预防[J].农村科技,2014,(8):68-69.
[2]佚名.我国科学家攻克棘球蚴病元凶基因解析难题[J].福建农业科技,2013,(9):8.
[3]张先军.棘球蚴病危害与预防[J].畜牧兽医杂志,2012,31(1):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