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银山 金家兴
(南京市六合区畜牧兽医站,江苏南京 211500)
规模养鸡场的饲养管理技术探讨
刘银山 金家兴
(南京市六合区畜牧兽医站,江苏南京 211500)
本文将规模鸡场的饲养管理技术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规模养鸡场 饲养管理 养殖技术
随着畜牧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产业,根据地区区域资源特点,选择“最适宜、最优、最特色”,合理推进生态规模养鸡模式,按照农业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养鸡产业的竞争力,实施劳动力土地与自然资源资本制度的创新。
提高畜牧养鸡业供给体系 质量和效益,使禽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需要,真正做到形式结构合理,保障禽蛋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选择有竞争力的禽品种,克服价格成本竞争劣势。二是要加快养鸡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养鸡规模化经营。三是要完善饲料供给侧机制,保障规模养鸡场需求。四是要充分利用各种财政资源优势,推进规模养鸡业发展财政政策支持。五是要依靠科技创新、组织制度创新、科学地利用农业资源有效地配置现代养鸡业生产要素。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指明道路,重点是总需求不足,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一般产品过剩,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市场方面不能供给人们满意的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规模养鸡场应根据区域优势,选择适合规模养鸡的场地,因地制宜实施圈养、笼养,应选择交通便利远离主干道与村庄、地势高易排水,有丰富的饮用水来源,对周围环境不造成污染的场地。丘陵与林下规模养鸡场同样选择远离村庄主干道,地势高燥、林地宽畅,易通风,牧草丰富、通风光照良好,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林地作为养鸡场场地。
规模养鸡场应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合格证各项指标要求,合理布局,规模场首先应建立门卫消毒制度,生产区、生活区分布要合理,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并公示上墙,每项制度要落实到位,明确专人负责。
规模养鸡场要根据场地确定养殖规模,养鸡场饲养密度不宜过大超负荷使用,选择全进全出管理模式,超规模饲养,密度过大,易造成疫病流行暴发,影响生态环境,规模过小,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效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林地放养要选择适宜的季节春夏,秋冬季由于气温低,虫草少,不利于放养,同时增加养殖成本。
养鸡场要根据区域优势选择适销对路的品种,企业负责人应利用自身优点选择品种发展规模养殖,适宜发展什么品种,由企业自身决定,不宜盲目根据他人无目的发展规模养鸡场,选择肉禽养殖,要有批量销售产品的能力,选择蛋禽规模养殖,要适应市场需求,发展产销一条龙服务模式,选择林下养鸡,要具备发展优质品种潜力创新特色产品,创新销售模式,努力打下品牌效益,企业带来更大利润空间。
规模养鸡场要制定符合本场的动物疫病免疫程序,依照制定的免疫程序做好鸡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重大动物疫病防疫,按照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程序进行首免与加强免疫工作;其次开展常规疫病免疫工作,因地制宜、地区发病流行情况,必要时开展鸡痘病、鸡霍乱病、大肠杆菌病、浆膜炎、鸡传染性鼻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以鸡减蛋综合征等疫病防疫,同时结合动物疫病抗体监测的情况对鸡群进行科学的疫苗免疫也是达到控制疫病的发生流行手段。
对新建的或老鸡舍在雏鸡购进前都必须进行1~2次的彻底消毒工作,以达到鸡舍的清洁卫生。
控制温度是提高育雏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育雏温度和体温调节、饮水、消化吸收等有着密切关系。
高湿低温和高温高湿时,雏鸡体内的热量就不易散发出来,引起“出汗”易引起食欲减退、抗病能力下降,引起微生物病菌的繁殖加快,发病率增加,育雏时相对湿度一般保持在60%~70%之间,湿度过高,应及时更换垫料,降低室内湿度。
育雏室内要装有通风设备,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夏秋季节,随时可打开门窗进行通风换气;冬春季节通风换气要保持室内温度,避免通风换气时造成室内温度降低,造成雏鸡着凉,更要注意避免冷空气直接吹到雏鸡。
光照对雏鸡的生长发育、健康有着重要的密切关系。合理光照可提高维生素D的转换生存,有助于钙、磷的代谢,保持雏鸡骨骼正常发育,增强雏鸡体质。
饲养密度对雏鸡影响极大,密度过大,易造成雏鸡拥挤,采食不均匀,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易造成空气污染,感染疾病,甚至造成死亡;饲养密度过小,不能充分利用育雏室,造成成本提高。要因地制宜,根据育雏室的结构,饲养方式,季节变化,雏鸡品种,管理技术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饲养量。
饮水。一般在出壳后20h开始饮水,1~2周内饮用温开水,在5日龄内一般饮用水中加入抗生素药物、多维葡萄糖。开食。在雏鸡饮水后可适宜开食。饲喂全价配合颗粒饲料,应少喂不宜过饱,增加饲喂次数。
营养因素是影响鸡群健康,生长发育、生产力、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鸡的营养需要包括能量、多种氨基酸、10多种无机元素、多种维生素和必须脂肪酸,按照鸡营养需求日粮中应保持适宜的比例,饲粮中营养成分的缺少或比例不恰当都会造成不良反应,影响鸡群生产性能、鸡的产蛋性能。
饲养管理是养鸡业发挥生产性能的关键,从育雏期到生产期、产蛋期每阶段的饲养管理都十分重要,都能影响鸡群生长、健康、产蛋生产性能,对产蛋期母鸡的饲养管理,母鸡产蛋期应保持适宜的体重,体重过重过肥,会使产蛋减少,体重减轻减少,同样产蛋量也降低,产蛋量不能持久,因此产蛋期应保持适宜饲料营养、保证充足的饲料供给,保持均恒的体重。光照、温度、空气环境因素的控制。光照强度和每日光照时间长短都会影响鸡产蛋率,一般要求产蛋鸡每天光照时间为14~16h,光照时间不可随意改变,光照强度应为0.37m21W。产蛋鸡舍应保持适宜温度为13℃~25℃,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产蛋率下降。搞好防暑和防寒工作,是保持和提高产蛋量十分关键。鸡舍内要保持通风良好,粪便及时清扫,应保持舍内良好的空气环境,防止室内氨气和硫化氢含量过高,刺激机体,引起呼吸道病炎症、角膜炎及产蛋量下降,增加鸡群死亡率。
鸡群受到惊吓、断水、日粮改变、接种疫苗、投药等应激因素都会导致产蛋量下降或产畸形、软壳蛋等情况。因此在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一切操作动作应轻,防止喧哗引起鸡群惊吓。接种疫苗都应在产蛋前免疫完成,日粮的改变应逐渐改变,保持鸡群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使鸡群发挥出更好的生产性能。
影响鸡群疾病的因素较为复杂,在生产过程常会碰到疾病对产蛋量的影响,因此前期的免疫尤为重要。在生产过程中常会遇到下面几种疾病的影响,如非典型鸡新城疫、减蛋综合征、禽流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等等。
综合上述,规模养鸡场应按照农业供给测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养鸡业,规模养鸡场雏鸡饲养的好坏,对雏鸡的育成率和发展规模养鸡生产有很大的关系,搞好雏鸡管理,提高雏鸡育成率,规模养鸡虽然要求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养殖,但是仍然要加强养鸡技术管理,提高较大的养殖空间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养殖,绿色养殖。影响规模鸡群产蛋下降的因素是比较复杂多变的,养鸡场要充分发挥环境地理优势,从而能够大力发挥养鸡的生产性能,要提供优质的饲料,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更好地开展疫病免疫接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规模养鸡场,低成本、高效益的生产性能。
[1]黄国廷,李娟.肉鸡的高效饲养管理技术探讨[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5,(7):7.